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中国历史上的更大悬案:王安石和司马光谁该为北宋灭亡背锅?

中国历史11个月前 (01-03)780

前面才讲了王安石。讲到王安石,就一定要讲司马光。

对,就是那个“司马光砸光”的司马光。对,就是“司马光砸光”而不是“司马光砸缸”。

因为后面我会说,司马光就是“砸光”。

为什么讲王安石必讲司马光?

因为这两个人,共同牵涉到中国历史上更大的一桩悬案:究竟是谁导致北宋灭亡的?

有人说,是王安石。因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变法改革,造成许多弊端,引起扰民、损民的后果,更造就了蔡京等一批政治投机分子,为北宋的灭亡埋下祸根。

例如,明代杨慎就在《铅丹录》中说,王安石是“古往今来之一小人”,他的变法葬送了奄奄一息的北宋。

有人说,是司马光。因为司马光上台后,彻底废除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王安石新法,完全毁弃了改革成果,也造就了一批新的政治投机分子,直接导致北宋的灭亡。

例如,一代大儒王夫之就愤怒地说:“北宋灭亡,始于司马光。”

北宋灭亡导致生灵涂炭,人民生产财产遭遇重大损失,是中国历史上更大的人道悲剧之一。

那么,究竟谁该背这个锅呢?

1.史上最强的两个道德完人

生活中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其实是一对好朋友,他们惺惺相惜,经常在一起畅谈。

他们两个的共同点,比他们与任何其他人相比的都多。

他们都是少年神童,很小的时候就博览群书,聪明异于常人。司马光7岁就能背诵《左氏春秋》,王安石16岁就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他们都是年少得志。王安石21岁就以优异成绩考取进士(实质上的之一名),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20岁也已经金榜题名。

此后,他们都凭借着杰出的才华和优秀的政绩,成为大宋官场上最耀眼的明星,可以并称双壁。

更重要的是,两人的生活作风,也出奇的相似,都是北宋乃至整个中国封建官场上的另类。

他们都不好女色。王安石一生不肯纳妾。司马光也再三拒绝夫人给他纳的妾,尽管他的夫人终身不孕。

他们都生活简朴。王安石吃菜只吃自己身边的。司马光夫人去世的时候,作为堂堂朝廷重臣,居然要靠卖掉家中仅有的20顷地,才能办好葬礼。

他们都看淡官职。王安石频频拒绝升迁,一再辞职。司马光也经常向朝廷请求退位,甘愿在一些清闲的岗位上长期工作。

他们都重视诚信。王安石说到做到,直来直去。司马光更是以诚信最为著称,据说他小时候把婢女给水果剥的皮说成是自己剥的,遭到父亲的责骂,从那以后一生再也不说谎。奴仆卖马的时候隐瞒了马的病情,他就责备奴仆这会严重损害自己的诚信,得不偿失。

他们都心忧国事。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都对大宋的内忧外患有着深刻洞察,都非常想要国泰民安。

他们都是那种从小就努力攻读圣贤书、长大后又坚决按照书中的教导去做的人。他们在个人道德品行上,都是那个时代公认的楷模。

王安石推行变法后,有政敌为了攻击他,就说他是奸邪,道德有问题。这个时候,司马光明确地为王安石辩护:“你说得太过分了,王安石没那么坏。”

司马光肯为王安石辩护,是因为他知道,王安石确实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他们都对儒家的道统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按照儒家标准所定的正统楷模、道德完人。

他们去世后,都被配享皇帝庙庭和孔庙。这,正是中国封建时代给予读书人更高的道德褒奖。

2.两个道德完人的分道扬镳

对于一个朝代来说,同时出现这样两个道德完人,究竟是幸还不是不幸?

至少对于北宋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都是儒家最忠诚的信徒,都是道德上对自己要求近乎严苛的人,私交还很不错,但,王安石和司马光,却偏偏在政治上分属两个极端。

简单粗暴的划分:王安石主张变法改革,所以是改革派;司马光强烈反对变法改革,所以是保守派。

这就很麻烦了。在学问上、道德上,我们俩都无懈可击,那么,这就意味着当我们在政治上产生分歧,就很难让对方妥协。

王安石虽然比司马光小两岁,但在仕途上其实更加顺畅。

司马光前期并没有能够担任太重要的职务,而且一度受到父亲好友、对他照顾有加的前宰相庞籍的影响,当庞籍因事罢官的时候,他也仕途受挫。

当时,司马光跟随庞籍在河东路任职,这里是北宋和西夏的边界。尽管他们积极防御备战,但由于带兵将军郭恩的一次乘醉出击,导致大败。

朝廷追究责任,庞籍被罢官贬职。这时,司马光积极上书为庞籍辩护,并表示所有的责任应该由自己承担。而庞籍反过来照顾司马光,说司马光毫无责任。

这次事件,司马光虽然最终被免于处分,但是,在讲求人脉关系的大宋官场,庞籍的失势,对司马光的仕途无疑是个打击。

不过,司马光的人品和才华摆在那里,朝廷终归是还要重用的。此后,司马光宦海沉浮,由于基本不卷入激烈的斗争,总体来说还算顺利。

王安石担任宰相,开始推行变法改革的时候,已经50岁的司马光官拜御史中丞。这个官不能说小,但显然远远比不上王安石。

但是,在朝堂上,他并不因为官职较低,就迎合王安石,相反在一些问题上进行了十分激烈的争辩。

宋神宗之所以急于变法改革,一个直接的动因,就是他即位的之一天就被告知,国库里没钱了。

王安石变法改革的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把国库里的钱搞得多多的。

那么,如何搞得多多的?两个道德完人产生了强烈的分歧,大致的说,就是王安石主张开源,让国家多赚钱;而司马光主张节流,让国家多省钱。

最开始,司马光还采取观望的态度,对王安石的变法举措并没有都反对,甚至在有人弹劾王安石的时候还为王安石辩护。

但是,当王安石颁布“青苗法”等措施后,司马光坐不住了。

简单来说,青苗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让官府取代地主、商贾给农民贷款种田,这样既可以防止农民受到过度盘剥,又可以让借贷的利息收归国库,看起来是利国利民。

司马光却认为,基层的官吏未必就比那些地主豪强、奸商巨贾可靠,他们一样会趁机渔利,而且老百姓更加不敢反抗。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触及了司马光的道德底线:国家不可以和百姓争利。

司马光终于公开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都是大宋朝的道德完人,官员们的模范,皇帝宋神宗很希望他们搞好团结,给司马光加官,提拔他为枢密副使即国防部副部长,目的是让他帮助王安石推行变法。

司马光以自己“不懂财经”、“不知军务”为由,坚决拒绝。

此时的王安石,权势熏天,顺之者提拔,逆之者贬谪。司马光看清了大势,连上五道折子,要求离开朝廷,去地方任职。

惹不起,咱躲得起。

此后,司马光就被任命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期间,除了一次为好朋友范镇被王安石贬谪而仗义上书辩护之外,他再也不过问朝中之事。

他像个大学教授一样,专心干一件事:研究历史,编撰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一干,就是15年。

3.道德完人有道德完人的高招

人生能有几个15年啊。

可是,对于司马光来说,这远离权势的15年,似乎正是他最悠游惬意的时光。公元1084年,司马光已经66岁,《资治通鉴》终于编撰完成。

宋神宗非常重视这部史学巨著,给了司马光许多褒奖,提拔他为资政殿学士。

凭借一部空前绝后的史学杰作,司马光重新回到了中央机关。表面上看,他是以一个历史学者的身份回来的。但实际上,《资治通鉴》这部著作对中国历朝历代兴衰规律的探索,让人们公认司马光已经是那个最富有政治智慧的人。

第二年,宋神宗病死了,年仅10岁的宋哲宗即位。

10岁的孩子当然管不了国家大事。于是,朝政实际上就落到了他的祖母皇太后高氏手中。

高氏一直强烈地反对王安石变法,一度还向宋神宗哭过。如今大权在握,立即问不赞成变法的司马光,应该怎么办?

司马光的态度很鲜明:必须废除新法,这样才能减轻农民负担,才是“仁政”。

高氏非常高兴,马上提拔司马光,很快就让他担任门下侍郎(副宰相),让他来实现废除新法的政治主张。

可是,这个时候,身为道德完人的司马光,才发现自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道德障碍。

新法是先皇宋神宗颁布的。宋哲宗与宋神宗是父子关系,才即位就全部废除父亲的政策,这岂不是大大的不孝,大逆不道?

对于司马光这样的道德完人来说,最不能逾越的,就是这种封建道统啊。

同为道德完人的王安石,仿佛在自己赋闲隐居的家里偷笑。

然而,很快,司马光就找到了办法。如果以宋哲宗的名义来废除新法,那就是“儿子改变老子”,确实不符合孝顺的道德标准,但是,如果是以皇太后高氏的名义来废除新法呢?

皇太后高氏是宋神宗的母亲,那么,由她来下旨废除新法,就是“母亲改变儿子的法度”,这就完全说得过去了。

看看,作为道德完人,就是这么精通道德。

4.谁又能真正做一世道德完人

王安石当初为了推行新法,把所有反对自己的官员全部赶出朝廷。

现在,司马光为了废除新法,就把那些因反对新法而被贬谪的官员都召回朝廷。

这中间,包括大名鼎鼎的苏轼、苏辙,以及德高望重的文彦博等老臣。

司马光把王安石的新法比作“毒药”,要求全部废除。在皇太后高氏的支持下,废除新法的动作,比王安石当初推行新法要快得多。

王安石推行新法前前后后搞了15年。而司马光废除这些新法,只用了不到一年。

司马光还嫌慢了。当看到免役法、青苗法和将官法还没有废除的时候,有病在身的司马光表示自己将“死不瞑目矣”!

最开始,已经赋闲在家的王安石,听说司马光要废除新法,并不是很在意。

但是,当听说司马光连免役法、将官法、青苗法等也要废除时,王安石才感到震惊。

可以说,这几部新法,是王安石最得意的作品。事实已经证明,推行免役法、将官法之后,宋军的战斗力大大提升,一度大败青海吐蕃,开拓国土两千多里,收服羌族三十万帐,取得了对西夏的战略优势。

这是宋朝有史以来更大的军事胜利。以后也是。

所以,司马光连这个免役法、将官法也要废除吗?王安石已经无力阻止。

公元1086年5月,王安石病中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司马光要继续把他的新法废除到底。

在刚开始废除新法的时候,司马光其实表过态,说有些被实践证明有用的新法可以不废除。

但到了这个时候,很难说,他究竟是不是为废除新法而废除新法了。

因为,他甚至连当初王安石为大宋打下的那两千里新国土,都要送还给西夏。

现在知道,我在最开始为什么要坚持说是“司马光砸光”了吧?

是的,如果说王安石的新法是一口口水缸,那么,司马光就是要把每一口水缸都砸破,就是要把全部的水缸都砸光!

新法不彻底废除,司马光就要辞职。

皇太后高氏怎么可能让他辞职,反而下诏加封他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

至此,司马光取得了和王安石当初相同的权势。

两个道德完人,先后成为大宋的宰相。

成为宰相的司马光,很快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彻底废除了剩下的新法。

公元1086年9月,王安石病逝3个月之后,终于彻底废除了王安石新法的司马光,也因病去世,享年68岁。

公元1127年,大宋的两个道德完人逝世仅仅40年之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

5.道德完人治国为什么成为大宋的不幸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出来,北宋灭亡的这口锅,究竟应该由谁来背了。

把变法期间打下来的两千里国土无偿还给西夏,废除明显增强了军队战斗力的免役法、将官法等,不仅削弱国防,而且给朝廷上下造成了和边可以偷安的假象,导致北宋对金兵南侵几乎毫无准备。

为了彻底废除新法,打压异己,把过去因反对变法而被贬谪的官员不分青红皂白重新启用,给了蔡京这样的政治巨奸以投机钻营的机会,更加剧了北宋官场的朋党之争,导致宋朝内部四分五裂,更给了金朝以可趁之机。

新法仅仅执行15年就被彻底废除,导致国家大政方针朝令夕改,官员和百姓无所适从,为废除新法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王安石变法期间宋神宗的国库一度可以支撑二十年用度,至此大宋国库再度空虚,官员经费和军队经费不堪重负的弊病无法解决,进一步严重削弱了宋兵的战斗力,使得金兵南下如同摧枯拉朽。

以所谓“母亲改变儿子的法度”,来规避“儿子改变老子的法度”这一封建伦理道德上的障碍,实际上造成了朝廷公信力的空洞和士大夫道德观的沦丧,国难当头从皇帝宋徽宗、宋钦宗到各位大臣都只顾自保,这也是金兵得以迅速占领汴梁的重要因素。

仅仅从上面四点,就可以确切地说,正如王夫之所说,司马光对于北宋的灭亡其实难辞其咎。

但是,锅是不是该他一个人来背?

王安石推行变法的时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大肆贬谪反对变法的政敌,选拔了许多品行不端的政治投机份子,埋下了北宋官场朋党之争越演越烈的祸根。

到宋神宗的时候,北宋已经建国超过百年,外表看起来太平繁华,内在的弊病已经深入骨髓。王安石变法改革急于求成,很短的时间内强行颁布大量新法,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和内耗,使得变法的代价过大,又埋下了新法被彻底废除、国家遭遇新一轮动荡的祸根。

王安石变法,虽然提出了富国强兵利民等多方面的目标,但首要的目标还是富国即让皇帝的国库充盈,这不仅损害了百姓和官商利益,而且助长了北宋的奢靡风气,同样是大宋灭亡的祸根。

一言以蔽之,北宋灭亡的锅,首先应该由北宋赵家的更高统治者自己来背,如果硬要王安石和司马光来背,那么他们两个谁也逃不过。

他们两个都是如假包换的道德完人,在个人品德上毫无可以指责之处,堪称封建时代更好的模范。

然而,也正因为他们都是道德完人,对自己心中的道德教条有着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因此也导致他们都特别激烈、固执,王安石甚至被称为“拗相公”。

在封建时代,当一个道德完人以他宗教狂热般的 *** 来改革国家,国家需要为此承受的冲击就是巨大的;

当两个道德完人以他们宗教狂热般的 *** 来先后改革国家,国家在巨大的反复中就更加面临着难以估量的巨大风险。

尤其是,当这个国家本身已经腐败缠身、国库空虚、奄奄一息,就想大病之中的病人,又怎么经得起极热、极冷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折腾?

6.道德完人的诗里藏着的历史秘密

最后,我们再来读一首司马光写的诗。

作为史学家,司马光并不热衷于写诗作文。不过,由于他的水平太高,他写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仍然居有一席之地。下面这首,是他写的《永济渡》二首之一:

清波见白鸥,静林闻啄木。

泉细入平沙,云闲出幽谷。

闭上眼睛想一想:清澈见底的水波上倒映着白鸥飞过的影子,宁静的森林里传来啄木鸟的声音,涓涓细流流过平坦的沙滩,天空中,悠闲的白云从那幽深的山谷里缓缓地飘出来。

这是一幅多么恬静、优美的风景画啊,是一种多么优雅、从容的意境啊。

作为道学家,能够写出这样清新的诗歌,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表明,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极端聪明、极端有才华的人,他们在诗歌中,都能够显得非常优雅、从容,表现出那个时代中国士大夫最典型的贵族审美风范。

只可惜,一旦在政治斗争上杀红了眼,所有的优雅、从容都会消失不见,有的只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狂热。而狂热,是一个国家更大的危机。

做人,做事,还是优雅、从容一点好。

“静林闻啄木”,“泉细入平沙”,如果,王安石也好,司马光也好,他们在对待变法改革和政治斗争上,也能这样细腻、舒缓,从容不迫,久久为工。

北宋的命运,会不会不一样?

(都读到这里了,关注一下本号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1/566552.html

“中国历史上的更大悬案:王安石和司马光谁该为北宋灭亡背锅?”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张郃与张飞二人的实力,差距有多大?

三国时期张郃与张飞二人的实力,差距有多大?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张郃和张飞都是三国名将,两个人都勇武过人,武艺高强,而且也都善于统兵,张飞的武力明显要高于张郃,但是,张郃两次大战张飞,武力单挑上并没有输,只是在统兵打仗上败给了张飞。在演义中,张郃大战张飞五十回合不败,是超长发挥了吗?张郃二十合败给马超,三十合...

李斯最后死于赵高之手,到底是因为什么?

李斯最后死于赵高之手,到底是因为什么?

李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李斯是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得力助手,也是秦朝最著名的宰相,但最后却被小小的宦官赵高害死,那么名相李斯是如何帮助秦朝完成统一的,又为何斗不过宦官赵高一,西行入秦李斯早年在楚国上蔡做小吏,负责保管文书。有一天,...

朱棣真的不合适做储君吗 朱元璋为何没有选择朱元璋

朱棣真的不合适做储君吗 朱元璋为何没有选择朱元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为何不选朱棣做储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和马皇后所生的嫡子就要5个,所以朱元璋有很多的继承人,即使嫡长子朱标去世,朱元璋还有4个嫡子可选,尤其是嫡子中有文韬武略、战功赫赫燕王朱棣。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棣,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

历史上朱元璋能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上朱元璋能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是如何做到的?

明太祖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顺治帝:“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吕思勉:明太祖起于草泽,而能铲除胡元,戡定群雄,其才不可谓不雄。后人对明太祖朱元璋评价极高。这是为什么?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朱元璋的生平,只能用“传奇”二字。隋末天下大乱,灾荒连连,...

早年间曹操能吸引众多人才,靠的是什么?

早年间曹操能吸引众多人才,靠的是什么?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马援是东汉著名的伏波将军,也是说出“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老将军。他本是割据势力隗嚣的大将,后来先后见了公孙述和刘秀,马援说出了上面那一段话。马援所处的时代,正是王莽代汉之后,...

朱元璋派遣和尚去各藩地辅佐,是什么用意?

朱元璋派遣和尚去各藩地辅佐,是什么用意?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明史·姚广孝传》中,非常明确地记载了朱元璋在全国各地选拔和尚,以及把和尚派给各藩王的故事。“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第一段文字讲的是,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

刘禅都已经称帝了 诸葛亮为什么还是没有还政给刘禅

刘禅都已经称帝了 诸葛亮为什么还是没有还政给刘禅

对刘禅已经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何不肯还政于他,上朝时还要带甲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刘备因听闻汉献帝刘协遇害(实际上是谣传)而愤愤不平,但群臣却劝谏他自立为帝。刘备开始还不太愿意,但在诸葛亮的极力劝谏下,刘备这才于221年登基称帝,建立蜀汉政...

霍光为何没有选择自己称帝?原因是什么?

霍光为何没有选择自己称帝?原因是什么?

霍光,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西汉权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刘病已无疑算得上是西汉最成功的皇帝之一。他年少当皇帝,身后又无权无势。朝中大臣霍光强势无比,刚废了一个皇帝刘贺,把他扶起来。虽然霍光把他扶起来,但是对他充满了一万分的警惕。他要做得不好,霍光随时...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