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自成是千古罪人?看看他败退北京城做的这些事就知道
前言
如何评价这个在北京城待了仅仅一个月的皇帝?是英明神武还是千古罪人?
1644年3月,李自成经过长年征战,终于攻破明朝首都北京城,建国大顺,自立为帝。然而短短一个月后,他便仓皇出逃,放火焚烧了这座宏伟的都城。
面对跟前的熊熊烈火,李自成脸上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一场持续了十余年的漫长征战在这个时刻划上了悲惨的句号。
那么,这个只做了一个月皇帝的人,其内心世界中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为何要将辛辛苦苦打下的北京城焚烧殆尽,还有他作为皇帝的作为,又如何被后人评价?
一场看似胜利的战争
1644年农历二月,李自成率领大顺军终于攻下北京城,建国大顺。此役大顺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却十分惨重。
大顺军在多年的战争中本就伤亡惨重。此次攻城更是损兵折将。李自成麾下的心腹大将高一功、左良玉等在攻城中阵亡。城中明军的死伤也极其惨重,城头堆积如山尸骨。
金陵失守,南明势力斗志昂扬。而辽东的吴三桂大军正在杀回,清兵也在蓄势待发。大顺军面临着南北夹击的严峻局面。
一群“赢家”的焦虑与恐惧
三月初十,李自成在北京登基称帝,建国号“大顺”。然而这群刚刚打下北京城的“赢家”,却处在莫名的焦虑与恐慌之中。
李自成登基后立即召集文武商讨西撤大计。李过汇报吴三桂兵锋已经抵达城下。众将不约而同地提出要烧毁这座他们刚刚得到手的都城。
为何这群“赢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其中蕴含着太多的焦虑与恐慌。他们深感大业尚未成就,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这座传承千年的都城,其辉煌太过耀眼,反而让他们自惭形秽。
一场仓皇撤离,狼狈至极
经过简短的商讨,李自成下令全军次日凌晨就开始撤退。他安排了撤退的每一个细节,严令夜间撤军,白天则防守城墙,不能让敌军察觉。
这是一场仓皇撤离。李自成的大军在夜色的掩护下,四处劫掠积累了一个月的财富。他们牛驮马驮,车拉人挑,拼命运走可以带走的一切。狼狈不堪,毫无皇帝和禁军的威严。
子夜时分,连城头的守兵也纷纷抛下防务,参与抢掠。不久,北京城内的宫殿楼阁便燃起熊熊大火,烧红了半边天。李自成坐在御书房,听着外面惊天动地的哭喊声,心满意足地笑了。
一场莫名的焚城,炸毁帝都
次日拂晓,吴三桂的大军赶到北京城外,只见满城飞扬的灰烬,到处都是焦土,那座原本辉煌壮丽的都城,现在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百姓也在街头流离,疲惫至极。
李自成为何要放火焚毁这座他南征北战十余年才打下的城池?这在后世人看来,实在是一个莫名而残忍的举动。
然而在李自成心中,他是那样的不甘、那样的愤恨。他这一生最终也没能从龙椅上迎来黎明。一切都化为泡影,他却要在这座城池上留下自己的烙印,任这作为见证他李自成的恨与怨。
如果非要找到一个词来评价这个在北京城里只做了一个月皇帝的人,似乎“千古罪人”再适合不过了。
一场空前绝后的破坏,沦为笑柄
李自成放火焚城一事在明清史书中都占有一定篇幅。当代史家郝敬、马士英等人均曾 对此留下批语。李自成放火一举,使他在后人心目中成为一个典型的暴君形象。
此次大火,北京城遭到了空前绝后的毁灭性破坏。紫禁城的正阳门、太和门、太极门等建筑物均被烧毁。这座宏伟的宫殿群瞬时变成一片废墟,连带的还有李自成在历史上的口碑。
结语
后人评价李自成放火焚城时,往往不禁要发出一声冷笑。他这一行为,似乎只配和那些暴君污名相提并论。这场毫无理智可言的焚城,使他和他的大顺政权,成为千古的一段笑柄。
他是一个典型的平民出身的起义军首领。世遗他以千古罪人之名,但在另一些人眼中,他依然是民族英雄。历史并没有定论,世人眼光也各不相同。
我们不应轻易下评语,而更需站在历史的全景中审视,甚至设身处地为每一个历史人物着想。李自成为何狼狈出逃,为何要放火焚城?其中或许隐含着太多我们今人无法体会的无奈和痛苦。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审视历史,也是在审视自己。反观今日社会,仇恨与偏见处处可见。我们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宽容和理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