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叶帅决定行动前,担忧部队态度,杨成武:他们调不动一兵一卒
76年叶帅决定行动前,担忧部队态度,杨成武:他们调不动一兵一卒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10月6日晚,北京,时任国家副主席 *** 锋和中央常委 *** ,主持召开了一场紧急的政治局会议。
在这场会议上, *** 宣布了一则重大消息:今日党中央的行动已经成功,顺利收拾了“残局”。
这次行动的更大功臣非 *** 、聂荣臻以及 *** 锋莫属,但实际上在行动之前, *** 元帅曾对部队方面的态度感到担忧。
后来,是一位开国上将主动站了出来,为叶帅和聂荣臻元帅牵线搭桥。最终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让行动得以没有顾虑地展开。
这位“联络员”便是时任 *** 之一副总参谋长的杨成武上将。
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杨成武上将以及 *** 元帅等人都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杨成武
虎将露锋芒
1914年10月8日,杨成武出生在福建省长汀县的一个贫农家,虽然家庭困苦,但是父母还是倾力供他上学。
杨成武自己也很争气,从村里的私塾到县上的小学,再到省里的中学,他都是成绩拔尖、表现突出的优等生。
1929年,土地革命时期,闽西古城的人民们发动起义,反抗当地 *** 的残暴统治。
杨成武作为自小接受过革命思想洗礼的进步学生,在当地的学生群体里之一个站出来参加起义,成为赤卫队少年先锋大队的大队长。
其后随队加入闽西红军,隔年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 *** 员。
虽然彼时尚且年少,但杨成武在红军反“围剿”时期,就因在龙岗战斗和登仙桥战斗中指挥出色,作战勇猛,被聂荣臻亲自表彰为“模范团政治委员”。
而他本人所在的红4团也被誉为“英雄团”。
1935年5月,杨成武随军来到大渡河口。面对河水湍急,浪潮汹涌的大渡河“叫嚣”着,要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 *** 军队。
红军已是退无可退,只能一往无前。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杨成武的红四团率先接下了夺桥任务。
他们冒着国军密集的机枪火力,靠着有死无生的信念,仅仅凭借13条冰冷的铁索就拿下了泸定桥,为红军硬生生开辟出一条生路。
抗日战争时期,杨成武已经从红军大学毕业,系统性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从此,他不仅是一名英勇的红军战士,还是位有着坚定革命信仰的共产主义斗士。
1939年11月3日,杨成武作为晋察冀军区之一军分区司令员,指挥其下部队针对大股日军的“扫荡”行动,勇敢出击。
阿部规秀
他利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在名为黄土岭的峡谷中,歼灭了日军1000多人,把日本侵略军北线指挥官阿部规秀中将“斩于马下”。
这引起了日本朝野震动,日本报社连登了三天的《名将之花凋谢于太行山》,史称“黄土岭围攻战”。
隔年,在“百团大战”时,杨成武的部队作为主力部队参战。
期间,在他的部队中涌现了一大批诸如“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团体,在成为抗日的精神象征的同时,还极大地振奋了中华儿女的抗日决心。
解放战争期间,杨成武作为晋察冀军区之一野战军冀中纵队司令员,率部参与了张家口战役、石家庄战役等众多大型战役。
其中,石家庄战役被朱总司令大赞为 *** “夺取大型城市的创例”,之一野战军全军受到 *** 中央特点嘉奖。
建国以后,立下赫赫战功的杨成武仍然奋战在新中国最需要他的地方。
抗美援朝时期,他率军入朝,带领部队力挫联合国军,于文登川一役中,重创美军第七师,让志愿军二十兵团立下朝鲜战场上月歼敌更高纪录。
而其后的炮击金门、中印边境反击自卫战等彰显中国威势,捍卫国家 *** 的战争中每一场也少不了他的身影,且战绩彪炳地令人侧目。
如此虎将,这样的战功,让 *** 元帅等中央主政人员都无法忽视,在他们下定决心要采取行动时,之一个找上的就是杨成武。
文登川战役
从未动摇的信仰
1949年12月,斯大林70寿辰临近,苏联方面邀请 *** 主席去莫斯科参加庆典。
时值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有些地方还没有彻底解放, *** 残余势力在蒋介石的指使下正蠢蠢欲动,伺机进行破坏行动。
在这个节骨眼上,毛主席要亲自坐火车去莫斯科,其危险性可想而知。
苏联时期的莫斯科
*** 中央为了毛主席的此次行程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在挑选安保负责人一事上是选了又选。
直到最终,由毛主席本人敲定,才从一众候选人里选择了功勋卓著的杨成武。得此所托,杨成武为了保护毛主席,在每一件事上事必躬亲。
他不仅对警卫人员进行仔细挑选,逐一核查,连出行的火车都必须要经过他的检查。
火车一路上会停靠的站点,他也早就派了事先他信得过的人驻守。
有些站点年久失修,他还让人务必在火车出发前修缮完毕,力求没有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他这样的认真和负责,被一旁的毛主席全看在了眼里。
睿智的领袖虽然嘴上没有直接赞扬,但在此次出行访问完毕回国后,毛主席就要求他此后的每次出国访问等外交活动,都由杨成武负责安全保障。
后来,连毛主席南下到各省巡视 *** 工作时,杨成武也一直陪同左右。
1967年,因忧心国内发展局势和南方人民的生活,毛主席决定要南下巡视一趟。
当中央都把此次出行的随行人员拟定后,毛主席接过这份人员名单扫视了一下。在发现没有那个所想之人时,他转身就提笔写下了一个名字——杨成武。
顺理成章地,杨成武也又一次负责了此次“南巡”的安全保卫工作。
由于这次出行的时间长,地区跨度大,所以乘坐的交通工具自然也多样了,这些情况无一不对安全保卫工作增加了难度。
但到主席巡视结束,一个紧急状况都没有出现,这说明杨成武的安全工作完成地十分出色。
看着这个已是 *** 代总参谋长的杨将军在每次出行时对自己寸步不离,忙前忙后的。
毛主席深感欣慰,回去后就对周总理说道:
“我看,杨成武不仅难得,更是可贵。”
现在看来,杨成武对毛主席安全保卫工作的上心,不只是对主席个人负责,更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负责。
他十分清楚若是领袖的生命安全出现半点威胁,那会对新中国带来多大的动荡和打击。
而在这众多的出行中,杨成武其实也不只是个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负责人的角色,他还担任着中央与毛主席之间的联络人。
杨成武与家人
这一点,还是周总理“委派”给他的,在毛主席决定于南巡途中先去武汉看一看时,周总理就特意找来杨成武,语重心长地告诉他:
“你这次要在保证主席安全的同时,当好联络员,主席有什么话有什么事你可以直接联系我。”
也是有了这个曾当过联络员的经验,杨成武才能后来中央的一致行动中,连接起中央众人沟通渠道,让众领导可以实时交流意见和想法,不给敌人有任何可趁之机。
1970年,杨成武曾遭到诬陷抹黑,但这些都没有打倒他,他一直坚守信念,一心向党,从未乱纲乱纪。
虽然他们长此以往的抹黑,多少还是对杨成武造成了影响,但饶是如此,他依旧未曾动摇过自己存于内心长达数十年的革命信念。
1974年,杨成武恢复工作后,担任之一副总参谋长,虽然经历了低谷,他还是在复职不久后就把总参谋部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毛主席当时已是重病缠身之际,还是会坚持让杨成武直接在床边汇报工作。
如此的厚爱,这样的信任,让杨成武暗暗地在心里立下重誓:“我绝不会辜负主席的信赖,将付出自己的一切来保卫革命的果实。”
临危受命
1976年9月8日,北京,毛主席浑身着插满医疗器械,饱受着病痛折磨。这位伟人最后弥留之际,仍然关心着中国的命运。
他在短暂的清醒期间,还是坚持要看书,医护人员上前劝解也没用。
但是由于毛主席的声音低沉,气息微弱,旁边的工作人员张玉凤并没有听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书。
直到毛主席拿起一支笔,颤颤巍巍地写下三横的时候,张玉凤才想起主席最近看过的那本书——由时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正在参与大选的三木武夫所写的书。
这个时候,毛主席还心系着国家,想从这位邻国首相的书里看出他对华的想法。
1976年9月9日,当时针刚刚指向12点不久,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 同志与世长辞。
消息传开,举国悲痛。信仰马列主义的人,绝不信有神,但他走后真似苍天有感,全国连下大雨不止,人们的泪水混入雨中,流进这片他更爱的土地里。
可恨的是,值此悲恸之时,却有些居心叵测之人竟然想趁机捣乱。
万幸的是, *** 元帅一早就对他们有防备,秘密联系起了一众开国元勋,准备实施捉捕计划。
1976年10月初,由于毛主席的逝世,中央并没有开展相关的国庆活动。
在北京后海,小翔凤胡同里,一栋灰色的小楼中, *** 正同老一代的革命同志们开着一场决定中国未来政治走向的会。
关于这个会议地点,在后来, *** 的秘书曾透露过:
“有时候一晚上最多搬了三次家,就是你把那边刚安顿好,你睡了或者刚躺下半小时,突然间一个 *** :走,又搬家。又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其实我们也搬习惯了,所以身边的东西,都是随手一提就可以走的那种,都是随手拿的。”
杨成武也在此次会议里,他接到聂元帅指示他去与叶元帅会面的密令后,就马不停蹄地赶来了。在见到叶元帅时,他还转告了聂荣臻的话:
“聂帅说他们那群人什么都做得出来,为了防止意外发生,防止他们把您都给囚禁起来,聂帅让我们一定要先下手为强。”
正有此意的 *** 点头称是:“现在看来,有聂帅的支持,行动肯定会成功的。”
后来杨成武也把情况转达给了聂帅,聂帅心中大定地说道:“有他坐镇,我放心。”
10月4日,光明日报上一篇名为《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的文章登出,矛头直指 *** 锋 *** 同志代表的党中央。显然,有些人等不及了。
10月5日, *** 元帅决定先下手为强,在行动前一天就曾向杨成武再三确认道:
“军队的情况呢,在掌握之中吗?”
杨成武铿锵有力地答道:“首长放心,他们绝对调不动一兵一卒。”
在此之前,杨成武已经多次由中央军委下令:“各个部队没有军委亲自颁发的命令,一个排一个班都绝不可以擅自行动,违者军法论处。”
10月6日, *** 会同 *** *** 等人“邀请”了敌人来政治局参加会议。下午6点,已经接到 *** 同志命令的战士们,腰间揣着枪,分布于会议场所的各个角落。
*** 下车后,他还不断地问战士们他们来没来,怀仁堂的后门布置了人手没有。面对此等大事,就是见惯了风雨的叶帅也忍不住心慌。
怀仁堂
等敌人的几名核心人员挨个到达会议地点后,战士们在已经掌握全局的叶帅的带领下,按着到场的顺序,全把他们拿了下来。
有的就算反抗激烈,也被中央警卫团的士兵们直接擒住,动弹不得。
就此,在那个风云变幻的重大时刻,党中央的领导人们终究是有惊无险地把局面稳定了下来。
结语
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佩服 *** 与杨成武等同志的决心与魄力。他们在那个关键时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与决断,及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而能促使他们冒着巨大风险也要进行下去的,则是那根植于心的革命信仰与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信念。
也正是有着这样一批批前仆后继的革命志士,新中国才能有如今繁荣昌盛的一面。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