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陵没有一个被盗,而清朝皇陵却被大肆光顾
明朝15陵(南京孝陵、西山景泰陵、天寿山13陵)都没有被盗掘过,其中定陵是被郭沫若、吴晗等人以考古名义开挖。而清陵,无论东陵西陵,除了顺治孝陵以外(据说没有陪葬品),基本都被盗过。
明孝陵
1928年, *** 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东陵大盗”),以 “剿匪”为名策划了一起东陵盗案,盗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这也是清皇陵之一次被盗掘。
1938年,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盗挖了清西陵中光绪的崇陵,崇陵是清西陵中唯一一座被盗掘的皇陵。
1945年,伪冀东防共自治 *** 辖东陵的冀东军区15军分区情报队队长张尽忠伙同王绍义,穆树轩、贾正国、赵国正、李树卿、刘恩、刘继新等人,明目张胆地开始盗窃陵寝。
整个清东陵14座陵寝,157人的墓几乎无一幸免,(东陵共埋葬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清东陵被盗一空。
清永陵
同样是皇陵,为什么清皇陵被盗掘了这么多座呢?而明皇陵全都幸免?难道真是清朝皇帝的人品问题?
一言以蔽之,清陵更易盗。
其一,明陵近京畿,清陵钻野区。
明陵的选址是两位神级皇帝:朱元璋和朱棣。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皇陵不但要风水好,还要能当军事基地,在战争年代可以拱卫京师。因此孝陵在紫金山,十三陵在天寿山,都在天子脚下,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风吹草动难以隐匿,很难被盗。
(以孙殿英盗墓案为例,孙麻子若在明孝陵或者十三陵搞军演,常公不点头你试试?)
而清陵的选址就没那么讲究了。女真本来就是移动政权,能选哪就选哪,不像 *** 讲究么多。所以关外三陵在沈阳,东陵在遵化,西陵在保定。各处皇陵的选址只在乎风水好(关外三陵似乎连风水都不在乎!),以至于陵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给了盗墓贼可乘之机。
(同为清陵,三不靠的东陵几乎全军覆没,抵近保定府的西陵情况就乐观得多,只有光绪崇陵一座帝陵明确被盗。)
后来慈禧为了祭陵还专门修了一条铁路,可想而知这陵址选的是多么梦幻......(老佛爷的坟修的太豪华了,所以孙殿英给挖了,还捎带问候了下乾隆爷。)
其二,明陵地宫结构更防盗,清陵工程水平堪忧。
划重点!!!明陵挖不进去!!!找不到入口啊!!!
以明定陵为例,就有27米的封土且有夯打,其他明陵只怕更严密。清陵才几米?9米而己,且一些清陵夯打未必严实;相比之下,清陵地宫是不折不扣的浅葬。明陵光挖到顶层都难,清陵几十号村民齐上要不了多久就开了。
明定陵
明陵的地下结构复杂,墓道九曲十八弯,地宫虽然也位于中轴线上,但墓道却是蛇形的(孝陵,长陵,定陵皆如此),墓道口可能出现在圆形宝城墙的任意一个方向。这样一来,除非极其幸运,否则理论上只有挖出一条环绕宝城的环形探沟才能找到墓道口。这个工作量对民间散盗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实现。即便是机械化军队,也需要大量时日才能做到。
定陵地宫
反观清陵就耿直得令人瞠目,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包括墓道在内,所有建筑都在中轴线,诚实得可怕。过了方城明楼就是哑巴院,墓道口就在哑巴院琉璃影壁下。当然,这里面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承袭关外三陵的祖制,满清刚兴起那会儿汉文化研究的当然没那么深,也穷,没那么多讲究。
清陵一条直线,地宫浅,墓道口位置明了,不被盗还等什么?除了乾隆裕陵、慈禧定东陵遭官盗(当年孙军长直接把门炸开就进去了,几天光阴,就平推了弘历,慈禧两座高台,因为他们只有一座塔。连升三星。有了“成功经验”后,清陵墓道口的位置几乎是天下皆知!),其余如康熙景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均是出动几十号村民,奋战一夜就挖出地宫入口,连 *** 都不用,委实没有帝陵气势。
孙殿英盗墓
至于明陵,孝陵、长陵进不去,光定陵就花了多少心思。自古除秦始皇陵就明陵最难搞(当初试掘长陵,专业考古队忙活了个把月亦一无所获,寻找明孝陵墓道出动了现代探测设备方才奏功)。
明长陵
顺便一说,明陵中设置有排水的龙须沟,到了清陵反而欠奉,直至道光慕陵方才复置,以至于景陵、裕陵被发掘时均见水漫金山,成了不折不扣的地下水库。帝陵设计的劣化,恐怕也是明清易代后技术倒退的一种表现。
清裕陵地宫棺椁全景
其实相对于 *** 皇陵来说,少数民族政权的陵墓都或多或少存在工程质量问题。这从地宫深度,排水系统,建筑用料上体现得很明显。历代皇陵中,唐陵最为坚固,其次就是明陵。如果放到相同生产力水平下比较,清陵的施工质量甚至还不如西夏陵和北魏陵,所以逢盗必失也就不奇怪了。
明陵由于历史原因,被历届当权者保护。
由于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一统的 *** 王朝,朱元璋还是终结外族统治的民族英雄,所以明陵就成为了最方便的政治传声筒。
康熙下江南,在孝陵行三跪九叩大礼,还留下“治隆唐宋”这样的舔狗之辞;乾隆六下江南,五次哭陵,还主动修缮十三陵,以安汉民之心。
洪秀全入南京,干的之一件事就是爬到朱元璋的孝陵门口,张口就是“不肖子孙”,自我定位为 *** 江山的继承者;孙中山定都南京,三谒孝陵,强调“驱逐鞑虏”的决心。
所以自明亡以来,都把明陵看成是表明自己政治倾向的工具,对其加以保护和修缮。当权者的态度是明陵能存留至今的根本原因。
清朝的时候没人敢动明陵,毕竟满清入关后表示我是代明接管天下的,是继承关系,不能扒还要好好“保护”、“修缮”。即便是缺钱了,也只是扒了外边几根木头,里边是不敢动的。
对于皇帝的陵寝,每朝每代都会严加保护,但对于清朝皇陵被盗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有很大关系。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众多汉族人士对清朝始终抱有敌意。到了清朝末年,卖国求和,割地赔款,更使得清朝成了众矢之的。满清贵族在清朝灭亡后,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排挤。
慈禧出殡情景
而且清末许多人都亲眼见过皇帝与皇后下葬。没准设计师、图纸、工人都还在世呢,拉出来围殴一顿就知道怎么挖了,里边有什么东西、值多少钱都一清二楚,没准盗墓的当年就围观过慈禧光绪下葬。不盗你盗谁?
光绪出殡情景
当然民族主义还是有一点的。有诗为证:
金戈铁马入东陵,壮士长干斩妖清。
弘历狗头悬碧树,慈禧犬尸喂苍鹰。
驱除鞑虏复中华,尽除螨虫荡膻腥。
至今神州犹传诵,考古当如孙殿英。
挖掘清东陵的主犯孙殿英在为自己辩解时,就声称:我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大汉同胞。就是利用当时的社会矛盾为自己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