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的一大漏洞:刘邦凭什么能全身而退?
司马迁描写的鸿门宴虽然非常精彩,但却存在着一大漏洞。
刘邦虽然先入咸阳,但项羽无论是兵力、功劳都要远远超过他,所以他听从张良的建议,仅率樊哙等数人、百骑去赴鸿门宴。
一上来刘邦就是低姿态,不但一口一个臣,还卑辞诉说以前的战斗友谊,稍微化解了项羽的怨气。
但老谋深算的范增却没打算放过他,先是示意项羽发令,见项羽默然不应,又召项庄舞剑。
危急关头,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他气度不凡,赐酒赐肉,樊哙又是一番有理有据、精彩绝伦的演讲,什么“沛公入咸阳,毫毛不敢近”,什么“封闭宫室,还军灞上,以待大王来”,使紧张气氛有所缓和。
过了一会,刘邦起身如厕,趁机招樊哙一起出去,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刘邦骑马抄小路逃走。
张良估计刘邦已经走远,便进去辞谢,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壁一双,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把。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拔剑将玉斗斩碎。
鸿门宴是一次疑点重重的交锋,不同于寻常宴会。刘邦的一举一动,无不在范增等的虎视眈眈之下。在这样戒备森严的局面中,刘邦凭什么能够脱身,而且还招樊哙一同出去?
樊哙闯进时,完全怀有敌意,这时却紧随刘邦而出,连小孩子都会怀疑,范增、项庄等难道一点也没有察觉?按照太史公的描述,两个主角都不在,项羽和谁在尬聊?难道只顾欣赏歌舞?刘邦出了军门之后,项王曾使陈平召沛公,“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大概项羽等得久了),为什么不能将刘邦召回?这时的陈平可是在项羽帐下。
《史记志疑》、《读史漫录》等都谈到:当时项羽的楚军戒备森严,大帐内外都有重兵把守,刘邦借口上厕所怎么可能让樊哙提着剑贴身而去?项羽和范增又都是很有计谋的人,怎么会让他们轻而易举地走出帐外呢?刘邦出去这么久,项羽为何没有起疑心?在《鸿门宴》中并没有交代清楚这些事情,这都是司马迁给后人留下的漏洞。
《读史漫录》的作者于慎行分析后推测:如果项羽真的想杀刘邦,那刘邦安全逃走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之所以刘邦最后能顺利脱逃只能说明一点,就是项羽无意除掉刘邦。在此之前,项羽可能是受范增的怂恿,犹豫不决。但是当刘邦带着少量随从亲自赴宴时,项羽认为他们已经化干戈为玉帛。
更关键的一点,项羽根本未将刘邦放在眼里,比刘邦小24岁的项羽无疑是个极为傲气的人,年19就敢对着始皇的车驾说:“吾当取而代之”,年23就随叔父在吴中起兵,连杀殷通部下百人,24岁破釜沉舟,灭王离,降章邯,六国诸侯匍匐于脚下,逆境时也敢于率兵千里回援痛歼56万诸侯联军,即便最后乌江自刎时,凭他的个人威望以及超强的武力,也未尝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然而面对乌江亭长载其渡江的劝说,他还是选择了自刎,“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这样的项羽又怎会将刘邦看在眼里,以他的傲气和心胸根本不屑于用此等手段,他更希望与刘邦堂堂正正的争一场。
所以,只能说鸿门宴上项羽是有意将刘邦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