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冷地说了4个字,至今被人吐槽

中国历史9个月前 (01-11)651

前言

历史的悲壮时刻常常被凝结在一些令人难忘的台词中,而其中一个极具戏剧性的瞬间便是韩信被杀后,萧何目睹他的尸体,冷冷地说出的那四个字。这四个字的冷漠和深沉,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备受争议、被人们频频吐槽的经典场景。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汉营内忧外患 两雄杀入咫尺

公元前206年,秦朝覆灭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此时,以刘邦和项羽为首的两大强敌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延绵战争。

刘邦起初仅占有汉中一隅,实力远不如项羽。他东征西战,历经艰险,曾一度被围困在荥阳,处于绝境。正是在这个危急时刻,一名叫韩信的人 *** 入营,为刘邦打开局面,扭转乾坤。

刘邦起初并不看好韩信,只给他三千人马。然而很快,韩信以出人意料的英勇和智谋,击退秦军,为刘邦夺取关中。此后,韩信更是北击赵国,南取代国,为汉军打开战场,使汉营实力越发壮大。

两年过后,刘邦和韩信的联手,使汉军势如破竹。项羽被迫后撤,逐渐丧失对局势的控制。然而,就在决战前夕,韩信却突然去世,让刘邦大惊失色——他最得力的大将,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猝然离世呢?

二、猜忌心起 朝堂暗藏杀机

韩信去世的当口,刘邦和项羽正在展开最后的殊死较量。此前两年的胜利,让刘邦看到统一天下的希望,他渴望一雪前耻、力争上游。然而项羽仍是一员猛将,实力依旧强大。

刘邦惊惶失措。他原本指望韩信能再次立下汗马功劳、给项羽万夫不当的一击。哪知道,就在关键时刻,韩信竟然突然去世,心中顿生焦灼——难道是项羽设计暗害?还是朝中有奸细在作祟?

刘邦的猜忌并非毫无根据。早在汉三年(前204年),他就开始对韩信生出戒心。当时,韩信率军数十万,战无不胜,封地日益增多。刘邦认为,韩信的势力过于庞大,生出反心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是以,当汉军平定魏国叛乱时,刘邦派遣使者传讯韩信赶来增援,想借此测试他的忠诚度。然而韩信却推称有病,无法前去。这无疑让刘邦对他更加忌惮起来。

刘邦召开朝议,商讨对策。丞相萧何认为,韩信乃国之栋梁,此去将为天下笑,不宜轻举妄动。然而刘邦已经强烈怀疑韩信有反心,若不除之,自己很难安枕无忧。

最后两个人达成共识:由萧何诱骗韩信入宫,让刘邦当面责问。一旦韩信态度傲慢无礼,便可以名正言顺地除掉他。

三、善始善终 汉相宁做鸡头

萧何与韩信私交甚笃。在刘邦起义的时候,他就力排众议,举荐韩信为大将。后来韩信屡建奇功,让他也沾了光,极受刘邦倚重。

其实,萧何也深知刘邦的猜疑多虑。他认为韩信并无二心,始终忠诚。然而一旦刘邦执意不听,事态可能会演变得难以收拾:要么韩信反目,引发内乱;要么韩信被杀,天下人都会耻笑刘邦忌功嫉能、不知念旧。

萧何权衡再三,还是选择站在刘邦这一边。他明白,自己始终是个政务官,没有韩信那么强大的兵权和声望。要让刘邦相信自己,只有舍弃韩信,帮助刘邦除去心头大患。

萧何暗自下定决心。他选择保全大局,也保全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最终,萧何设下圈套,利用韩信对他的深信不疑,将韩信骗入宫中。刘邦先当面质问韩信平定魏国叛乱时的去向。韩信回答病重无法成行,然而解释充满破绽。

刘邦越发大怒,语气越发尖锐。韩信也性情耿直,回敬刘邦。双方争吵越发激烈,原本的主仆关系名存实亡。终于,在一句“凭什么较劲”的怒斥中,刘邦下令将韩信斩杀。

四、一死难救主 独断害死英雄

韩信被杀的那一刻,在场众人无不倒抽一口冷气。这么多年战场上的生死兄弟,一朝仇人,实在令人唏嘘。萧何面无表情地凝视着韩信的尸体。他冷静地说出“国贼已除”四个字,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然而内心深处,他也在悲叹——英雄就这样无疾而终,实在可惜可叹。

韩信为汉朝出生入死这么多年,建立起无与伦比的功勋。然而最终却被猜忌害死,其中滋味,想必悲凉异常。在行刑前一刻,他脑中是否也浮现出往昔的种种?

当初韩信受刘邦重用,也曾一本借着功高震主。在代国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后,他就敢于与刘邦对抗,并不尽如人意。然而终究在关键时刻选择回师相助。这份恩情,最终也没能打动刘邦铁石心肠。

而这场悲剧是否可以避免呢?或许从一开始,刘邦就不该过分猜忌,应该多给韩信一份信任。韩信固然偶有骄横,但毕竟有众多的战功在先。功高盖主固然忌讳,但有其表现依旧,不能草菅人命。

另一方面,韩信性情直率,不善体恤人心。他不该在此时激怒刘邦让矛盾升级。即便有不满,也应退让三分,曲意逢迎,化解刘邦的疑虑。若他当时放低姿态,哄骗刘邦,兴许还可以避免这场悲剧。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刘邦一个人。汉初諸侯林立,刺客无孔不入,刘邦有戒心也是人之常情。只是这戒心过甚,终究害死了自己最得力的心腹大将。这场惨剧,对两个人而言都是莫大的遗憾。

五、英雄难过二嫁 汉相求稳当妙

当年韩信和萧何都曾是刘邦的左膀右臂、助他反秦复汉。十多年过去,三人命运却大不相同:刘邦坐拥天下;韩信英年早逝;萧何虽历尽艰辛,却最终善始善终。

那么他们之间性格的差异,是造成这三种截然不同命运的关键吗?这其中是否也有历史的偶然因素在起作用呢?

毫无疑问,韩信与生俱来的军事天赋,是刘邦得以在战场上逐步取胜的决定性因素。然而这也注定了韩信很难再过上宁静祥和的生活。

英雄用后无用武之地,这是千古的残酷真理。很多时候,真正可以善始善终的,也只有那些不食烟火、只求稳当的政治家,而非那些光芒四射的武将。

韩信的军事天赋终究害了他,让他在权力和猜忌的漩涡中难逃厄运。相比之下,老辣的萧何虽不及他远见卓识,却深谙保命之道,让自己始终站在权力中心。

人生得意须尽欢,英雄寿命往往很短。韩信一生戎马倥偬,却英年早逝;萧何小心求稳,反而全身而退、头可断血可流。历史和人生,往往就是这么不公这么残酷。

结语:

最终,韩信还是成就了刘邦的帝业。虽然他猝然离世,但为汉朝奠定的雄厚国力,让汉军还是在垓下之战中击败了项羽,完成了统一大业。只是,这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桩千古憾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1/569960.html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冷地说了4个字,至今被人吐槽” 的相关文章

孙尚香抱走刘禅时面对赵云十分嚣张 为什么看到张飞就怂了

孙尚香抱走刘禅时面对赵云十分嚣张 为什么看到张飞就怂了

孙尚香要抱走阿斗时,为何面对赵云很跋扈,看到张飞后却怂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孙权和刘备出现矛盾后,嫁给刘备的孙权的妹妹,就选择离开刘备回到江东,但是孙尚香在离开时,为了将来有个威胁刘备的筹码,她准备将刘备的儿子刘禅,也带到江东去。为了避免让...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与胡惟庸有何关系?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与胡惟庸有何关系?

刘伯温命运的转变,与另一位开国大臣胡惟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史料记载,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史料上是这样说的,刘伯温生了重病,朱元璋让作为宰相的胡惟庸派御医去看刘伯温。御医看了刘伯温,给刘伯温吃了药以后,刘伯温就感觉他的心中有一块...

历史上马超与曹操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马超与曹操之间有何故事?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马超是三国时期最为悲惨的将领之一,三次反对曹操,结果三次导致家人被害。不仅父亲兄弟被害,就连妻子儿子也两次被害。那马超的家人为何如此悲惨,又是如何被害的呢一,出身名门马超出身武将世家,为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征西将军马腾之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马超便...

骆统: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学者,任内有政绩

骆统: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学者,任内有政绩

骆统(193年-228年),字公绪。会稽郡乌伤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学者,陈国相骆俊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骆统二十岁时已任乌程国相,任内有政绩,使得国中民户过万。又迁为功曹,行骑都尉。曾劝孙权尊贤纳士,省役息民。后出任为建忠中郎将。将军凌统逝世后,统领...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曹魏这边为何确实层出不穷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曹魏这边为何确实层出不穷

你真的了解三国后期,蜀汉人才凋零,曹魏却是年轻人才层出不穷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估计都对三国前中期的故事耳熟能详,而到了三国后期,大家都有一种落差的感觉,因为作者是站在蜀汉为主线来开创的故事线,三国后期蜀汉人才凋零,名臣良将的后代很少有出彩的人物,反观曹魏...

吴范:三国时期东吴官员,擅长推算天象节气和观察气候

吴范:三国时期东吴官员,擅长推算天象节气和观察气候

吴范(?-226年),字文则,会稽上虞人。三国时期孙吴官员,擅长术数。与刘惇、赵达、严武、曹不兴、皇象、宋寿和郑妪合称“吴中八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吴范以推算天象节气和观察气候闻名于郡中。孙权起于东南,他委身事奉,每推算灾祥多应验,遂显名。孙权委以骑都尉,领太史令...

蜀汉第五次北伐损失大将魏延 对蜀汉的影响大不大

蜀汉第五次北伐损失大将魏延 对蜀汉的影响大不大

还不知道:第五次北伐中,蜀汉损失了大将魏延,这对蜀汉而言损失不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进行第五次北伐,当时诸葛亮屯兵于五丈原,与司马懿进行了一百多天的对峙,然而由于司马懿畏惧蜀汉的兵力而畏惧不出,不与诸葛亮交手,导致诸葛亮被司马懿...

康熙时期的死鹰事件是什么 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

康熙时期的死鹰事件是什么 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时期的毙鹰事件是怎么回事?为何历史上的毙鹰事件扑朔迷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八阿哥胤禩给康熙进献了一只海东青,结果康熙看到的却是一只死鹰,于是康熙勃然大怒,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并当众说出了要与胤禩断绝父子关系...

评论列表

星光
星光
39分钟前

历史的悲壮时刻往往凝结在令人难以忘怀的言辞之中,韩信被杀,萧何目睹其尸体冷漠地说出国贼已除四个字背后的复杂情感与深谋远虑实在引人深思!作为汉营中的智勇之将和忠诚之心被误解并因此丧命让人扼腕叹息;而丞相虽冷酷却也有他的无奈考量自保之策亦值得理解但终究太过功利化缺乏真正的道义情怀或许这就是英雄难过二嫁的真正含义吧历史总是充满了偶然性和残酷性但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思考的空间希望我们在面对权力、猜忌与人性的考验时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避免重蹈覆辙让悲剧再次发生。#评历史人物# #感悟人生哲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