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误判,让我国付出上万亿代价,最可惜的是一代巨星含恨而终!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85年,在实验室绘制图纸的马凤山突然收到一条消息:“立即停止对运-10客机的相关研究。”
运-10客机汇聚了马凤山半生的心血,这条命令下来之后,被称为“航天天才”的马凤山从此郁郁寡欢,直到去世,也没能完成自己毕生的梦想。
这次事件不仅毁了一代航天巨星,更使国家遭受了巨额的损失。
误判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航天天才”马凤山是否真的抱憾而终?
天才的诞生
马凤山,1929年出生在无锡。小时候,马凤山家里贫困,饱受战争之苦的他从小就立下了保卫家国的梦想。
上学之后,马凤山之一次接触到了飞机这样新鲜的事物。
老师在课堂上讲,飞机可以一眨眼飞到万里之外,可以在云端穿梭,极大地勾起了马凤山的好奇心。
从这之后,马凤山一有机会就求着老师给自己讲关于飞机的故事。虽然还没有真正见过飞机,但是马凤山觉得自己和飞机已经是亲密的老朋友了。
靠着优异的成绩,马凤山顺利的来到了县上更好的高中读书。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马凤山逐渐了解到自己所喜爱的航空航天,正是中国的短板。
选填志愿时,马凤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航空航天专业,他立志要为国家补齐这项短板。
从零开始又何谈容易,虽然已经进入了更高学府,但是能学到的东西却是寥寥无几。
没有人能教,马凤山就自己学。他从图书馆搬来与航天航空相关的书,一看就是一整天,记了大大小小30本的笔记。
正是这样废寝忘食的学习,让马凤山早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只用了两年时间,便可以从大学毕业了。
毕业之后,马凤山来到了哈尔滨的飞机制造厂工作。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功底,马凤山很快在一众大学生中脱颖而出。
带他们的老师傅也对马凤山赞赏有加,称他为难得一见的“航天天才”。也正是因为马凤山的努力,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轰-6”问世
当时,中苏关系友好。一部分苏联科研人员被派到中国,帮助中国进行国家建设。
马凤山所在的飞机制造厂也来了一批苏联科学家,求知若渴的马凤山经常向他们请教问题。
一来二去,在此处的苏联科学家没有一个不认识马凤山的,马凤山的勤快好学也给他在众多科学家心中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为了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国家同苏联方面制定了一个人才培养计划,挑选各领域的青年人才,赴苏交流。
马凤山自然也在这批青年之中。
到达苏联之后,马凤山才真切的感受到祖国和大国之间的差距,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为祖国学成归去。
然而,苏联虽说打着为中国培养人才,建设国家的口号,让马凤山等一众青年来到了苏联。
可事实上,并没有打算好好培养他们。
许多老师只是将书本上的内容带着过了一遍,教的东西基础又简单。
马凤山所在的班级,老师更是离谱,上课竟然不准他们做笔记,还堂而皇之的说:“你们回国的时候,笔记会给你们送过去,现在认真听讲就好了。”
初出茅庐的小年轻根本猜不透这背后的秘密,以为老师真的就是为了他们的学业着想,便按着老师的要求做了。
马凤山也没有多想,可他一直都用做笔记的习惯。还是在课下将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又写了一遍。
不光如此,马凤山还经常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与同学探讨疑惑。一年的学习下来,马凤山对航空航天制造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回国之后,马凤山就跟着苏联的团队开始了轰炸机的研制。轰炸机的研制正到了关键时刻,前方却又传来了噩耗。
中苏关系突然破裂,所有苏联科学家都被要求立刻回国,相关研发资料被全部带走,一时间,所有科研项目都陷入了僵局。
马凤山所在的轰炸机研究也是如此,整个团队像打了败仗的将军一样,全部都垂头丧气。
为了能推动轰炸机的研究,全厂上下开了一次大会,会上说:“希望认为自己有能力的人可以主动站出来,救国家于水火之中。”
马凤山不愿意看到航空航天继续成为国家的短板,于是便主动站了出来,接下了这份艰巨的任务。
没有了苏联的指导,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谁都没有想到,马凤山靠着一沓厚厚的笔记,竟真的摸索出了一个门道。
1964年,“轰-6”轰炸机问世,这是中国之一架自主研发的轰炸机,为中国实现了航空航天零的突破。
就在举国上下都为这个好消息振奋的时候,马凤山却因为身体劳累而晕倒了。
据马凤山的助手回忆说,为了能加快轰炸机的研究进度,马凤山在实验室一泡就是一天,熬一通宵也是常有的事。
成功的背后是无法被人看到的日以继夜的付出。
马凤山转醒之后,说的之一句话就是:“轰-6怎么样了?”
得知“轰-6”试飞成功后,马凤山提着的心才慢慢放下。
马凤山出院之后,本该好好静养的他,却又挑起了更重的担子。
被误判的客机
轰炸机技术已经突破,可是马凤山心里却还是有东西没能放下,那就是关于大型客机的研究。
在当时,已经研制出大型客机的国家寥寥无几。如果中国可以掌握这一技术,一定能在国际上脱颖而出,提高国家地位。
国家何尝不想进行大型客机的研究,但当时国家 *** ,根本不敢贸然进行大型科研项目。
为了打消国家的疑虑,马凤山主动请缨,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一定完成客机的研制任务。
马凤山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打动了国家有关部门。于是,关于大型客机的研制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了。
相比于“轰-6”,此次客机的制造难度显然更大。“轰-6”不仅有赴苏学习的经验,还有苏联科学家一半的指导,而本次客机却只能全靠自己。
不管对马凤山还是团队中的其他人,都是一场不小的挑战。
为了能更快的找到客机突破口,马凤山曾经带领团队不眠不休奋斗了整整三天。终于,找到了客机运行的关键原理。
为了能使客机飞行时流畅,阻力更小。马凤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反复的观看客机飞行的影视资料。
客机和轰炸机最重要的一点不同就是噪音的问题,虽说两者都是承载飞机,可是客机用来载人,噪音肯定要比轰炸机小。
马凤山系统的对比了客机和轰炸机的噪声来源,试用了上百种降噪材料。终于,找到了合适客机使用的降噪材料。
临近收尾阶段,马凤山连续一周没有离开过实验室,实验室用来临时休息的床,已经成为他的专属床。
1980年,万众瞩目的大型客机“运-10”,终于研制成功了!
整个试飞阶段,马凤山和团队成员的心都高高的悬着,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直到“运-10”在他们面前降落好一会儿之后,他们才反应过来,他们真的成功了!
马凤山和他的团队相拥而泣,高兴地泪水不断地从眼角涌出。这一刻,一切的辛苦和委屈都随着飞机的成功着陆烟消云散了。
然而喜悦的心情还没结束,突如其来的意外却先到了。
当马凤山准备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国家,可以开始“运-10”的量产即相关产出时。
却被告知,停止一切“运-10”相关研究工作。因为国家 *** ,已无法支撑“运-10”后续的产出。
受到这一消息的马凤山一时间没有办法接受,他不断地奔走,请求国家慎重考虑这一决定,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运-10”被封锁的命运。
一时间,马凤山心灰意冷。可是接下来的噩耗更让他痛不欲生。
当时,美国的麦道公司和我方接触,希望双方能够合作。
麦道公司虽然给出了十分诱人的低价政策,可是马凤山一眼就看出了他们飞机所存在的缺陷,认为这样的飞机根本不能用作客机。
然而出于种种原因,最后我们还是和麦道公司达成了合作。
果不其然,合作还没过半,麦道公司就因为技术短板,导致资金链断裂,公司宣告破产。中国投入的上万亿元也打了水漂。
这次教训之后,有关部门认识到自主掌握技术的重要性,便又请马凤山出山,继续“运-10”的后续工作。
当时的马凤山已经六十岁了,早年高强度的工作使他的身体患上了严重的基础病,行动大不如前了。
虽然马凤山还对“运-10”有着一腔热血,可是时间却没有眷顾这位满身病痛的老人。
1990年,马凤山去世,“运-10”也成为他未完成的执念。
结语
马凤山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航空航天事业,正是因为他的付出与坚持,国家才能实现航空航天工程零的突破。
如今,国家已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航天航空事业也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祖国的蓝天之上终于成功翱翔了属于自己的大型客机。
但无论何时,我们都不会忘记,是他们给我们创造了美好的今天。
你觉得马凤山的人生遗憾吗?
作者:王三金编辑:夜雨声烦
本文由“趣知史馆”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之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