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历史上最馊的5个馊主意,最后一个令人愤怒不已

中国历史10个月前 (01-13)690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像一面镜子,记录着智者的卓越决策和愚者的馊主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有五大决策(主意),一个比一个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一下,看看大家知道多少!

首先之一个, 李斯配合赵高更改始皇帝遗诏。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嬴政在第五次巡游中病逝于沙丘宫,原本拟定好的发给长子扶苏的诏书并未发出,赵高说服嬴政次子胡亥,威胁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发出一封诏书前往上郡扶苏处,以“不忠不孝”的罪名令扶苏和大将蒙恬自尽。

很多人费解扶苏为何会听信一封诏书,其实并不难理解。当初嬴政焚书坑儒,扶苏曾经上书劝谏: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结果始皇帝震怒,将其发配塞北驻守,从此远离权力的中心。在扶苏眼里,父亲本就迁怒于他,此刻赐其自尽,想必也是前因所至,因此没法去怀疑。

而李斯作为法家集大成者,居然愿意跟赵高同流合污,其原因也不过是因和扶苏关系疏远,担心日后扶苏即位,重用亲信蒙恬,而自己失去丞相之位。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扶苏和蒙恬自尽,胡亥即位成为秦二世,赵高把持大权,此后陷害李斯,指鹿为马,诛杀大臣,把一个刚刚建立的大秦帝国搞得乌烟瘴气。

不到一年的时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揭开了秦末乱世的序幕。

长达七年的混战导致西汉初期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匈奴趁机南下,华夏农耕文明时刻处于草原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之下。

假如扶苏即位,按照我们已知的其性格特点,恐怕秦帝国的历史不会如此短暂,如果秦朝能够延续哪怕百年以上,此后所有历史都将改写。

其实原本是考虑将赵王阵前换将,以纸上谈兵的赵括更换老将廉颇之事列入其一,但思来想去,秦灭六国是大势所趋,换与不换,都无法改变历史,倒也无甚遗憾。

只是可惜了那四十万赵卒。

第二个,为杀宦官,何进召董卓入京。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逝,东汉帝国的官宦矛盾达到顶峰。

大将军何进屡次劝何太后诛杀宦官,不想何太后以“大将军专杀左右,擅权以弱社稷”为由屡次拒绝。

此时的背景有必要交代一下。

当初汉灵帝为了平衡大将军何进的势力,重新招募了一支军队,设置西园八校尉分何进兵权,而八校尉之首,就是宦官的老大蹇硕。

但是汉灵帝在189年去世以后不久,蹇硕就在跟何进的斗争中被反杀,此后西苑八校尉中的袁绍、曹操等人先后倒向袁绍,原本被用来制衡何进的新军最后反而成为巩固何进权力的力量。

此时何进的筹码是,全国名义上的武装部队总司令,手里更是在直接掌握着京城全部卫戍部队(南北二军+西园八校尉)。

而宦官集团十常侍此时除了小皇帝和何太后,手里再无其他实际武装。

就这,在中军校尉袁绍的建议下,何进向驻守西凉的董卓发出了邀请函。

著名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曹操先生的对此评论称: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杀几个宦官,一个狱吏就够了,何必召外将入京?

同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时任何进主簿的陈琳也赶紧劝谏:大兵合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不必成,祗为乱阶。

意思是董卓如果来了,谁拳头硬谁是老大,到时候你把柄就全在人家手里,还怎么搞?

刘皇叔的同门师兄卢植也认为“卓凶悍难制,必生后患”。

何进的幕僚郑泰也跑去劝领导:董卓这人野心贼大,指望他来成就大事,只会 *** 、壮大他的野心,你是大将军,又是辅政大臣,除宦官这事,实在不应该指望外人。

最后见何进滴水不进,郑泰干脆裸辞离去,后来碰到至交荀攸,恨铁不成钢的感叹道:何进这人不行的,完全辅佐不了。

用现在的话讲,何进有一千种搞死十常侍的办法,偏偏选择了最馊的一个法子。我虽然不确定这是不是袁绍故意设局搞乱朝局,想要 从中牟利,但至少可以确定何进这个老屠户是真的没啥脑子。

最后的结果是,董卓还没来,何进就被十常侍干掉了, 然后袁绍带兵入宫,杀尽宦官。

此时董卓还在来京城的路上。

最讽刺的地方就在于这里,人家董卓还没来, 宦官集团就被搞定了,可想而知这个主意是有多烂。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从此开始了乱世。

而关于此次内乱的另一个恶果是,军阀混战中为了稳定北方边境,各个军阀开始招募胡人充军,从此开启了五胡内迁,西晋八王之乱以后, 最终导致古中国陷入持续三百年的历史大分裂时期,无数百姓被屠杀灭族。

第三,唐玄宗听信谗言诛杀高仙芝、封常清,逼哥舒翰出战。

这两件事必须一起说,才能构成这件事的严重性。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南下,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唐玄宗紧急启用高仙芝,带着新招募的军队前去拒敌。

高仙芝带着军队赶到陕郡(今河南三门峡),碰到了刚从洛阳败退的部下封常清。

封常青对老领导讲:敌人太凶残了,咱们野战根本阻挡不了,而且后方潼关无兵据守,如果咱们这里再战败,连个退路都没了。

高仙芝听取封常清建议,两人打开陕郡府库,将钱财封赏给将使,带不走的全部焚毁,然后退守潼关蹲守叛军。

这操作熟悉吗?这不就是坚壁清野么?

此后叛军追到潼关,唐军坚守不出,几次交手之后,叛军后勤补给不足,只好撤退。

此时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冒出来个大宦官边令诚(监军),因和高仙芝素来不和,跑去跟唐玄宗吹风,说高仙芝畏战不出,而且贪污军饷,另外还不忘给封常清也扣上一顶夸大敌人军力,动摇军心的罪名。

古往今来,临阵换将是大忌,而大忌中的大忌,就是阵前斩将。唐玄宗这个老糊涂此时已经完全智商下限,一个月前还在长安给高仙芝端酒践行,现在居然就同意将高、封二人军中斩首!

如果说高仙芝因为死的太早来不及证明封常清坚守不出战术的正确性,那么接手的另一名将哥舒翰已经用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这个道理。

高、封被杀以后,哥舒翰来到潼关接管唐军。

此后安禄山派出儿子安庆绪继续攻潼关,哥舒翰采用前任战术,分析对手只能速战,不能拖延,所以继续坚守不出。安庆绪打了十几天,最后没辙还是得退回去。

哥舒翰就这样一直在这里坚守了半年之久,足以说明高仙芝坚壁清野的战术是对的!

遗憾的是,最终杨国忠因担心被哥舒翰诛杀,劝说唐玄宗勒令哥舒翰出兵主动进攻。

哥舒翰无奈,带着二十万东拼西凑起来的唐军出城,在陕郡进入叛军埋伏圈,二十万唐军仅存八千多人。

此后,潼关失守,哥舒翰被杀,长安危机,唐玄宗出逃,再然后,禁军哗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赐死。

从这一点看,唐朝的衰败和灭亡,可能是早已注定的结局。

毕竟,除了边将拥兵自重,朝廷内部的腐朽以及皇帝的愚蠢,已经成为一种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如果没有安禄山,会有别人造反吗?

第四,宋钦宗听信巫术,郭京大开城门,导致开封沦陷。

这事说起来鲜为人知。

实际上靖康之变中,开封城是被从内部打开的。

公元1127年1月9日凌晨,被包围了二十多天的开封城宣化门突然从内部打开,几千名由市井无赖组织起来的宋军从宣化门冲出去,嗷嗷的冲向对面的金军大营,开始跳大神。

没错,不是夜袭金军,而是半夜跑去给金军跳大神。

这就是宋钦宗御用巫师郭京的破敌之策。

此刻,郭京就坐在城头,准备施法。

然而郭京这个老巫师在城头上吭哧半天,最后也没召唤出任何动静出来,倒是眼见这批军队被金军击溃,马上让守将张叔夜将自己夜缒出城,理由是我得下去作法。然后下去以后马上开溜,不知所踪。

金军在击溃这批神奇宋军之后马上开始攻城,城门倒是被溃兵及时关住了, 但是按照郭京的既定的做法安排,城头上已经清场,无人据守(乃启宣化门出,戒守陴者悉下城,无得窃觇)。

金军很快登上城墙,攻入东京城,接下来就是大家熟悉的环节,“二帝北狩”,一去不返。

《宋史》列传 卷一百一十二:“金兵分四翼噪而前,京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郭京是个大仙, 他的破敌之术就是由他选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组成六丁六甲神兵,可生擒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甚至扬言“择日出兵三百,可致太平,直袭击至阴山乃止。”

宋钦宗居然就这么相信了。

于是赐给郭京大量金钱,让他自行募兵, 有个武将不放心, 自请加入郭京手底下帮忙守城,郭京装摸了摸胡须来了一句:“君虽材勇,然明年正月当死,恐为吾累。”

我在看到宋史中关于这段的描写时,敲破脑袋也想不明白宋钦宗的脑回路。

一国之君可以昏聩无知愚蠢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大宋朝亡国还有啥遗憾的呢?

思来想去,想必应该是那句“天若要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吧”。

第五,王振力主英宗亲征,酿成土木堡之变。

公元1449年7月11日,也先大军攻克大同,明朝大同守将吴浩战死。

消息传到京城,大明皇帝明英宗惊讶之余,内心居然浮起一丝丝热血,毕竟,作为明成祖朱棣的曾孙,他也曾渴望像曾祖父一样征战沙场,留名青史。

作为英宗的心腹,大宦官王振同样希望皇帝亲征,如果侥幸取胜,那作为力主亲征的人,他王振自然是除了皇帝之外的首功之臣,那以后走路还不得飞起来。

反正,也不知道是谁暗示了谁,谁又劝了谁,搞不好是不谋而合,在王振明面上的极力主张下,大明在两天之内拼凑了二十万明军,对外号称五十万,在第二天下午, 开出京城,向大同进发。

这事不是没人劝阻,当时的朝野,习惯了互相内斗的百官们,出奇的团结在一起。

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纷纷上书,表示只要“将士用命,必可图胜”,陛下“不必亲御六师,以临塞下”。

但明英宗已经被臆想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仿佛谁再劝阻, 就是阻止他名垂青史。

随同英宗亲征的,还有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员,但是明英宗为了不让他们干预自己,将一切军政任务都交给了大宦官王振。

尽管出发第二晚就遭遇了“炸营”,第七天兵部尚书邝埜坠马重伤,此后天气更是遭遇极端天气,阴雨连绵、道路湿滑,明军还没开到大同,就出现士兵病死饿死的现象。

但王振表示我看不到,就是看不到。

八月一日明军抵达大同,也先军队已经撤出大同, 但王振派出的镇守太监郭敬传来消息,外围的明军战事不利,尽皆战败。

这时候老天再次下起大雨。到这时王振才终于害怕起来, 于是在抵达大同三天以后,明军再次撤出大同,准备班师回朝。

回来的路上,神奇的一幕再次发生。

为了给自己拔份子,王振说服明英宗借道自己老家蔚州撤军,走出四十里又反应过来,大军过道,自家庄园的庄稼肯定是要遭殃的,于是又折返回去。

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由于行军缓慢,耽误了行程,也先再解决完殿断后部队以后,再8月14号,于土木堡追上明军,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明英宗的护军将军樊忠棒杀,英宗被俘。随行的百官五十多名朝廷重臣也基本战死。

土木堡之变导致明朝损失大量精锐,此后边防政策从积极进攻转为消极防御,同时也让东北女真诸部落对大明产生了轻视。

俗话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而土木堡之变,就是一拳没打开,百拳接踵而来。

罪魁祸首,仅仅是一个年轻好胜的皇帝,和一个不知兵的太监。

以上即笔者总结的历史上五大馊主意,其实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所谓五大,只是挑选了五个笔者 认为最愚蠢的主意而已,大家有什么更好的案例,欢迎评论区补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1/570820.html

“历史上最馊的5个馊主意,最后一个令人愤怒不已” 的相关文章

石介:北宋学者、思想家,一生善于教育

石介:北宋学者、思想家,一生善于教育

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小字公操,兖州奉符县人,北宋学者、思想家、理学先驱,“泰山学派”创始人,号称徂徕先生,与孙复、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太常博士石丙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天圣八年进士,出任郓州观察推官,历任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御史...

海兰察、乌尔登都是什么出身?他们最后的结局为何不同?

海兰察、乌尔登都是什么出身?他们最后的结局为何不同?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刘邦)令武士缚信(韩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不难理解,古代诸多王朝建立新政之后,那些曾经的开国功臣,都如“兔死狗烹”被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

孙皓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为何会称为暴君?

孙皓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为何会称为暴君?

孙皓,东吴末代皇帝,三国时期最有名的暴君。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孙皓在位初期施行明政,不久后就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名声很大惊动华夏,甚至连晋武帝司马炎都感到惶怖。好酒好色、大兴土木、横征暴敛这些我们就不说了,今天我们只看看他是如何残害手下亲人和大臣的!杀兄弟、婶婶、叔叔252...

赵云的妻子是谁 他们有没有后代留下来

赵云的妻子是谁 他们有没有后代留下来

对三国名将赵子龙智勇双全,他的妻子到底是谁,有留下后代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武神赵子龙“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作为一名帅气又武功盖世的千古儒将,赵云的女粉丝还是不少的。正史中关于赵云妻子的记载寥寥无几,但是赵云有后代这件事却是事实。史实记载,赵云有两个儿子,还有...

嘉靖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在位时期的君臣关系如何

嘉靖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在位时期的君臣关系如何

明世宗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1521年5月27日 —1567年1月23日 在位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嘉靖晚年的时候,梦想长生不老,因此不理朝政,一门心思学道教的做法,设坛求福。当时有很多人为了升官,迎合他的想法,向他献青词,献祥瑞,忙得不亦乐乎。也...

霍显是什么人?霍光死后她做了哪些事情?

霍显是什么人?霍光死后她做了哪些事情?

霍显,西汉时期大将军霍光之妻。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霍显与人私通的目的不明显,但霍显不守妇道、骄奢放纵倒是真真要了霍家宿命。霍光娶了这样的媳妇,用今天的话说,死了也不瞑目,真是够够的了。如果上天再给霍光一次机会的话,我想他会说,绝不娶此等女人为妻。一、霍光与霍显霍光与霍显不是兄妹而...

历史上的李卫到底是什么样的 李卫真的是乞丐出身吗

历史上的李卫到底是什么样的 李卫真的是乞丐出身吗

历史上的李卫并非乞丐出身,反倒是家境富庶,靠着捐钱换来的官职,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因为影视剧而大火的著名官员李卫真实历史上的李卫虽然也是一个名人,但是想要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咖位明显不够,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李卫竟然凭借两部电视剧成为清朝时期...

有哪些与诸葛瑾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诸葛瑾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太傅诸葛恪之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建安五年(200年),躲避中原战乱,进入江东。经弘咨推荐,效力于孙吴。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称为“神交”,努力缓和蜀吴两国关系。建安二...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