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李戴:一个无辜的替罪羊
01
洪武二十年,北元太尉纳哈出投降。要知道,纳哈出坐镇辽东,整整拥兵二十万,对于他而言,进可攻,退可守。
因为他的背后就是蒙古草原,要是打不过朱元璋,随时可以跑到北元朝廷那一边,但他为什么选择投降呢?还不是因为现实的原因。
当时负责征讨纳哈出的是冯胜,要是换成其他人,或许一上来就与纳哈出拼命,但是冯胜却在大宁附近修建堡垒。
上面已经提到,纳哈出的背后是没有明军的,冯胜修建堡垒有什么用呢?主要是一个态度。
那就是:就算我今天收拾不了你纳哈出,将来的明朝也会源源不断的命令大军前来收拾你纳哈出。
你纳哈出必须要做好长期抵抗明朝的打算,要不然被灭掉只是时间问题,毕竟你可是没有后援的。
纳哈出不是北元的太尉吗?怎么能说他没有后援呢?
要知道,当时的北元是黄金家族的北元,而他纳哈出的血管里不流一丁点黄金家族的血,你说他在北元能受待见吗?
北元之所以不跟他翻脸,只不过是因为他有地盘,有军队,倘若他一旦没地盘,没军队的话,之一个跑来兼并他的,一定会是北元。
因此,这一仗从一开始他的态度就已经摇摆不定,因为你如果打的话,一定会损失惨重,但你要是不打,你又能跑去哪呢?
可以说,摆在纳哈出面前的就是一条绝路,要破除这一条绝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将主力从金州撤退到新泰。
因为当时是二月份,处于看季,只要将战争时间拖到冬季,那么他就可以不战而胜,为什么呢?因为中原王朝征讨蒙古向来都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春去秋还。
为什么呢?因为中原王朝的士兵都经受不住塞外的苦寒,一旦到冬天,将会连弓箭都拉不开。
而蒙古那一边则正好相反,正所谓秋高马肥,这正是他们战斗力最强悍的一个时期。
但纳哈出这一次的对手是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的冯胜,冯胜是绝对不可能给他拖延到冬季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他前脚刚从金州离开,后脚冯胜就将金州占领,而这时的他已经退无可退,只有投降这一条路可以走。
对此,朱元璋也早有预料,命令乃刺吾跟随出征。
要知道,乃刺吾原来是纳哈出的部将,由他出面劝降,将会事半功倍。
毕竟连你的部将在明朝都受到高规格待遇,你想一下,你在明朝将会受到什么待遇?
进攻一定是个死,就算不死也会如同丧家之犬一样活着,但要是投降的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
因此,纳哈出选择投降。
按道理来说,冯胜这一仗打的可谓是相当漂亮,兵不血刃就收复辽东,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损失,但班师回朝的他非但没有受到奖赏,还受到惩罚。
大将军印被朱元璋强行收回不说,甚至朱元璋还将他收押在凤阳。
“帝怒,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明史冯胜列传》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招降纳哈出的过程中产生小插曲,而这个小插曲就是造成他被处罚的主要原因。
这个小插曲是他制造的吗?不是,明面上的说法是蓝玉制造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蓝玉制造的。
02
纳哈出这种规模的投降肯定不是一封书信就能解决的,肯定要举行一场宴会,这一场宴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商量待遇问题。
而插曲就是来源于这一场宴会,这一场宴会差一点就将招降大计给毁掉。
按照《明史》的说法,主持这一场宴会的是蓝玉,而蓝玉在宴会的过程中将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要给纳哈出披上。
而纳哈出对此是百般拒绝。
有的人或许会说,这不是好心吗?毕竟人家是担心你冷,才将衣服给你披上去。
但这对于纳哈出而言,绝对不是好心,相反,这是一种羞辱。
要知道,他们来自两个不同的民族,服饰也不同,你强行将你那个民族的衣服披到我的身上,这不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怜悯吗?
因此,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蓝玉将衣服往他的身上披。
但他又是武将,没有将这个原因讲出来,而蓝玉也是武将,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层原因,还以为他是在客气,不断的将衣服往他的身上披过去。
甚至还放话,他如果不披,这个酒就不喝。
而他呢?顺着蓝玉的话就说,你如果不喝这个酒,那我就不披这个衣服。
原本一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宴会,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产生裂缝。
由于双方都是武将,性子直来直去,来回拉扯不到三回,纳哈出就率先撕破脸,将蓝玉的酒直接撒在地上,摆出一副你能奈我何的样子。
而蓝玉还没有发作,坐在他身边的常茂就已经发作,拔起剑就往纳哈出的那个方向劈过去。
纳哈出虽然久经沙场,但也经不住这突如其来的一剑,他虽然躲了过去,但这把剑还是劈中他的肩膀。
常茂为什么要为蓝玉出头呢?因为他是蓝玉的外甥,而当时他的父亲常遇春已经去世,他能依靠的也就仅仅只有一个蓝玉,他担任的官职也一直都是蓝玉的下属。
而这一刀下去,局势算是彻底崩坏。
“争让久之,纳哈出覆酒于地,顾其下咄咄语,将脱去。郑国公常茂在坐,直前砍伤之。”——《明史蓝玉列传》
要知道,纳哈出可不是一个人来投降,而是带着不下于三百名士兵来投降,这三百名士兵一得知纳哈出被砍一剑的消息,当即有一部分返回辽东。
因为这无疑意味着原本的投降已经谈崩,明军随时会打过来,必须要提前做好布局,提防明军的进攻。
如果情况就此发展下去,将会有无数人要为此牺牲,而关键时刻,都督耿忠聪站了出来,他将纳哈出带领到统帅冯胜的营阵,将之前发生的一切跟冯胜讲了一遍。
而冯胜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即对纳哈出进行安抚,同时命令纳哈出的将领观童前往辽东,说明情况。
但可惜的是,仅仅只有一部分士兵愿意投降,另一部分士兵选择北逃蒙古。
而冯胜命令都督濮英率领三千骑兵将那一部分士兵带回来。结果是什么呢?濮英遭遇到这一部分士兵的埋伏,全军覆没。
原本这一次招降事件平平无奇,但却差一点演变成一桩大事件,你说朱元璋能放过冯胜吗?
但话说到了这里,问题也就随之冒了出来。
03
如果要给这一场招降大会定一个罪魁祸首,那么这个罪魁祸首一定是蓝玉,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朱元璋的处理方式却明显有问题。
将此事平息下去,及时止损的冯胜受到处罚,常茂也受到处罚,他的处罚是收押龙州,但蓝玉却没有受到任何的处罚,这不是明显不对吗?
有的人或许会说,这是朱元璋故意在打压冯胜,抬高蓝玉。
因为朱元璋决定在下一年,也就是在洪武二十一年,对北元发起决定性的一战,要一战将北元的主力彻底根除。
而对于这一个任务,冯胜肯定是不适合的,毕竟他原本就是公爵,现如今再加上招降纳哈出的成功,要是再来一次成功的话,朱元璋将会封无可封。
而蓝玉则不同,当时的他只是一个侯爵,就算他胜利,也是有可封的。
实际情况真的是如此吗?明显不是。
自古以来,军队当中都讲究一个赏罚公平,为什么要赏罚公平呢?因为你赏罚倘若不公平的话,下一次战争降临,士兵肯定不会卖命。
毕竟卖命未必能得到奖励,不卖命也未必不能得到奖励,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卖命。
这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是致命性的,要是人人都在磨洋工的话,那一支军队有跟没有又有什么区别?因此,罪魁祸首肯定不是蓝玉。
而从当时军队的排行来说,这个罪魁祸首也轮不到蓝玉。
要知道,招降纳哈出可是这一次战争的主要目标,而蓝玉的身份仅仅只是一名右副将军,他的前面有一个冯胜,还有一个左副将军傅有德。
类似于这种天字一号的招降事件,主持的应当是冯胜。
因为当时在军中只有冯胜的地位与纳哈出是平等的,倘若冯胜命令蓝玉去招降的话,恐怕纳哈出当时就得掀桌子。
毕竟明朝原本就是受降的那一方,而受降的地点也是在明朝的地盘,结果你明朝竟然命令一个排名第三的将领来谈判,你说这不是人格上的羞辱是什么。
因此,这一场宴会的主持者既不可能是傅有德,也不可能是蓝玉,只能是冯胜。
难不成冯胜是这一起事件的导火索?不,这一场事件的导火索是常茂。
因为常茂的身边有一名懂蒙古语的指挥使,而纳哈出不经意间说了一句,倘若情况不对的话,赶紧撤退。
常茂还以为他是来诈降的,因此拔起剑就往他的身上劈过去,而正是这一剑,导致事件直接恶化。
既然如此,为什么冯胜还会受到惩罚呢?因为他故意针对常茂。
常茂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对于常茂的出发点是只字不提,只提常茂的恶行,以至于常茂受到朱元璋的处罚,而常茂的小宇宙到这时彻底爆发。
要知道,冯胜是常茂的岳父,按道理来说,你作为岳父,将女婿拉上岸是你的职责所在,但是他非但没有将常茂拉上岸,还一个劲的将常茂往水里踢。
因为他自始至终都瞧不上常茂,倘若他的父亲不是常遇春,他的女儿也是不可能嫁给常茂的。
因为常茂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 *** ,甚至连他父亲常遇春的妾他都下得去手。
“又奸宿军妇,及奸父妾,多般不才。”——《大诰武臣》
而他要是 *** 的话,可以理解,重要的是他一丁点军事天赋都没有,要不然也不会一辈子只给蓝玉当跟班。
正是因此,他巴不得这个女婿早点死,自己的女儿也好早点改嫁。
但常茂却吞不下这口气,当着朱元璋的面爆料冯胜的大瓜,就比如冯胜曾经将缴获的战马自己收藏起来,又或者强行占据北元军官的女儿。
对此朱元璋当然不会放过,因为冯胜这种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鄙视朱元璋的权威,结果就是翁婿双双下台。
这期间有蓝玉什么事吗?没有。
04
既然招降事件跟蓝玉没有一丁点关系,那为什么他还会成为主人公呢?因为蓝玉案。
由于蓝玉案的爆发,蓝玉本人成为众矢之的,你无论如何给他泼脏水,朱元璋都不会去计较。
毕竟蓝玉越是罪行累累,他杀蓝玉就越是理所应当。
而蓝玉当年嚣张跋扈,得罪的人肯定不会在于少数,再加上手里掌握着笔杆子的文官向来都是武将的对立面,你说文官会放过抹黑他的机会吗?肯定不会。
这也是为什么有一种说法是:历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
毕竟对于年代太过于久远的事件,后人根本无法去考证,但所幸的是,他们在修改的过程中一定会露出蛛丝马迹。
又或者史书他们已经修改,但是却有物证存活于世,这个物证就是文物。
正是因此,真相才能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