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隐秘的线索,揭示了程子华55年为何没被授衔
程子华在战争年代的履历,可以说是
“开国元帅级”
的。
程子华早年就就读于太原省立师范,后来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属黄埔6期),参加过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被安排进入河南军阀岳维峻的部队,并在该部领导发起了被誉为“模范兵暴之一声”的大冶兵暴,之后和何长工、李灿率领的红五军五纵队会合,来到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时期,程子华的更高职务是
师长
。1934年6月,程子华被中央派往鄂豫皖根据,并在那里担任了红25军军长。红25军长征和陕北红军会师后,程子华担任
红15军团政委
。
红军时期,军团政委这个职务是很高,比如肖劲光大将、聂荣臻元帅,都曾是我军的军团政委。
抗战爆发后,红15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程子华却因为伤病没有出任该旅政委。养兵结束后,程子华在“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总动员委员会”工作了近两年的时间。
1939年1月,程子华北派往冀中工作,担任
冀中军区政委、冀中区党委书记
。
1943年,晋察冀军区和晋察冀分局重组,程子华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副政委兼晋察冀分局副政委,此后他还一度担任
*** 司令员, *** 政委和 *** 书记
。这几乎是开国元帅级别的职务。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与我军抢占东北,中央成立了以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等人组成的东北局,并任命程子华为
东北军区司令员
,四野首长为
冀热辽
军区司令员。
但是,后来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野首长去了东北,程子华回到了冀热辽,担任
冀察热辽
分局书记、军区政委,后来又兼任了军区司令员(46年10月,冀热察划归冀热辽管辖,冀热辽于是改称冀
察
热辽)。
冀察热辽是华北和东北的通道,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程子华在2年的时间里,就把这支人数不足2万人的部队迅速扩大到了20万人,编成了8、9、11三个纵队,外加5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和1个炮兵旅。
有资料显示,从1945年到1948年底,冀察热辽在3年的时间里,为兄弟部队补充的兵员多达20万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发展成了东野的主要部队。
在东北的夏季、秋季、冬季攻势中,冀察热辽部队贡献良多,直接配合了东北战场的作战。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冀察热辽部队在辽沈大决战中的贡献。他们坚决遵守中央“关门打狗”的命令,一举切断联络华北和东北的铁路大动脉北宁线。
之后又进行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牢牢地把支援东北战场的国军阻在了塔山之外,为整个辽沈战役的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辽沈战役结束后,程子华又率部作为东野先遣兵团入官,担负北平到张家口一线的作战任务。当时,中央授权程子华除指挥东野2兵团外,还
统一指挥华北2兵团、3兵团及地方部队
。
程子华在此期间还担任了
平绥前委会书记
,罗瑞卿大将为副书记。他指挥东野先前兵团和华北两个兵团切断张家口傅作义部的西逃之路,保障了将傅作义集团抑留在了平津地区。
北平和平解放后,程子华担任北平警备司令员兼政委,之后率领四野13兵团一路南下,一直打到湖南。
1955年全军大授衔,程子华是 *** 16个兵团首任司令员中,唯一一位没有参与授衔的,其余15位兵团司令员中,有开国元帅一名,开国上将3名,剩下11位都是开国上将。
对于这件事,大家一直讨论很多,但在程子华本人的回忆录中却只有一句简单的交待:
四野在常德休整的时候,中央已有命令调我到山西工作。衡宝战役后,我就离开了13兵团北返北京。中央任命我为山西省委之一书记、省 *** 书记、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是从事22年战争,取得全国革命胜利后,转业地方做经济政治建设工作……但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就调我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工作了。
应该指出的是:
并不是调到山西工作使程子华错过了授衔,因为在山西期间,他还担任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一职;让他错过授衔的,是调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工作,这意味着他不再在部队中担任职务。
调程子华到山西工作,是符合当时我们的组织任命规律的。
以广西为例,广西解放后,
李天佑、韦国清、莫文骅
这些广西籍的将军都被调回了广西,多年前指挥百色起义的
张云逸
大将则是中央委任的广西“一把手”,担任广西省委书记兼广西省人民 *** 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多项要职。
再比如湖南籍的
黄克诚
大将,他在建国后被任命为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
由此看来,山西籍的程子华回山西担任省委之一书记、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张云逸、黄克诚一样,都属于正常的职务调动。区别在于,程子华在山西只工作了不到一年时间就被调到了中央。
程子华为什么这么快被调走呢?答案很简单:
山西自抗战以来,长期都是我党、我军工作作战的之一线,当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之一件事就是开赴山西,参加抗战。所以,这里的很多工作,如剿匪、土地改革……在建国前其实就完成得差不多了。
程子华到山西后,虽然还有一些细枝末节需要完善,但大的问题已经基本没有了,留他继续在山西,在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浪费人才”。
张云逸和黄克诚为什么没有被调走?因为广西和湖南都是解放战争末期才被解放的,我党在这里缺乏工作基础,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他们坐镇。
那为什么要把程子华调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这样一个经济部门呢?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毕竟此前程子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其实,有没有经验并不重要,建国之初,我们有很多将军对外交一窍不通,但他们中还是出了一批“将军大使”。没有经济经验的程子华自然也可以成为经济领域的将军代表。
程子华回忆录中虽然没有提及自己为什么被调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工作,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线索:
据程子华回忆,在1948年末,华北即将解放,党的工作逐步从军事转移到了经济,在这个时候,中央调配了一批干部在华北人民 *** 的下面,建立了华北供销合作委员会,首先在华北实行供销合作社的试点工作,为统一以后全国合作社的建立做了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
毛主席对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视的,这一点毋庸赘述,他曾说:
“合作社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是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便以华北合作委员为基础,组建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谁来具体领导这个部门呢?当时很多老干部、老将军所在的地方都有繁重的工作,而且出于领导顺畅的考虑,这个干部更好从原华北地区的干部出,这样一来,程子华将军就成了更符合条件的人。
有一些文章把程子华未授军衔的原因归结为,他率领先遣兵团入关时打了密云,这完全是信口开河,无稽之谈
。
一个小小的密云,岂能抹杀程子华革命20多年的历史功绩?
很多人对程子华未参加授衔感到遗憾,而程子华本人对这个问题却提都不想提,这体现的,正是他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