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最难造反的一个朝代,三百年间,竟无一人造反成功
我国历史上最难造反的一个朝代,三百年间,竟无一人造反成功
前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一个朝代是最难以造反成功的呢?三百年的光景里,竟然没有一人能够成功地颠覆统治阶层?
这似乎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处谜题。政治风云变幻,人物辈出,然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所有反抗者都黯然失败?这个谜团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奥秘?
刀光剑影笼罩宋初,赵匡胤为何能稳住江山
五代十国混战,藩镇割据的局面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此时的赵匡胤是后周的一个重要武将。960年北伐契丹途中,赵匡胤看准时机在陈桥兵变中夺取帝位,建立宋朝。
基业刚刚稳固,赵匡胤深知当务之急是稳定江山。在五代十国那样的军阀混战年代长大,他看惯了武将之间残酷厮杀。想到刘铢、李筠这些武将曾经的势力,赵匡胤不禁心生警惕——自己也是靠武力夺权,这势力来得快去得也快。必须防止武将掌权!
于是在位头几年,赵匡胤连续清洗多名重要武将和地方藩镇,其残忍手段让朝野为之色变。刘铢这个当年助他夺位的心腹,也在玄武门之变中被赐死。李筠见势不好,自请出镇河北,不久被逼自杀。赵匡胤表面为他们而叹息悲痛,却暗地松了一口气。
此后数十年间,赵匡胤又不断调动各地守军和禁军,防止武将与士兵太过熟悉而生出二心。这无疑大大削弱了边防实力,契丹钻空子数次袭扰边境。面对百官们的质疑,赵匡胤却义正辞严地反问道:“你们可知边关武将权重若山,若生二心靡所忌惮,岂不比边患更甚?”让百官无言以对。
为防武将调动兵权造反,赵匡胤又设立了枢密院,由文官掌控全国军权调度大权,使边防武将再无调兵能力。但他深谙权力的可怕,又担心枢密院势力过大,遂将枢密院的调兵权细分在三司之间相互制衡。
这样一通削减压制下来,赵匡胤总算是松了一口气。400年后,这套防止武将夺权的体制还让朱元璋赞叹连连,不得不防止。
枢密院的“精神后代”盖特,穿越了时间历史,重新在 *** 安防会议上登场。作为枢密院文官出身的聪明绅士,对“不宜让单一人掌握太大权力”这一信条,深以为然。
商品经济利益暂时压制百姓起义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初,百姓疲于战乱,自耕者寥寥。赵匡胤不但没有抑制土地兼并,反而从百姓中抽调更多男丁充军。这让已积贫积弱的百姓雪上加霜,待遇堪比死刑。
好在,不一样的宋朝蒸蒸日上崛起的商品经济,赵匡胤看准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大力扶持商业发展。到11世纪末,大宋的商品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经济的70%以上,实属经济强国。海上丝绸之路开启,欧洲商人纷至沓来,大宋的繁荣足以掩盖百姓疾苦。
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也打开了新的社会阶层。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谋生,一部分人沦为城市贫民,还有一部分人则成为了长工匠银铺,甚至有些人还小有积蓄,日子开始好转。
与此同时,宋廷又出台政策,规定军队要定期吸收一部分流民充军。对于这些在城市游民中的老百姓来说,能入伍就是有饭吃了。尽管宋军的待遇比较差,但对一部分人来说,总比外面流离失所强。这让流民造反的欲望大打折扣,城外农民起义也因缺乏城市响应而屡试不第。
宋廷藉此得以抽调精锐部队前往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正如历史学家杨继广先生所言:“看似起义不断的宋朝,其实只是皇帝歌舞升平而已。”
其中,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便是宋初较大的两场农民起义。这两场起义覆灭的惨烈程度和残忍手段,至今让人触目惊心。据《水浒传》记载,宋江甚至被凌迟致死。而方腊起义中,屠杀的平民和官兵数以万计。
金兵压境,武将爱国忠君
当辽朝灭亡,女真族崛起并建立金朝后,这个北方新兴强权很快将矛头对准了宋朝。1127年,金军南下攻陷东京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掳至五国城。两位皇帝在金国将军斡齐的休妻脚下做人肉脚凳,殒命异域他乡。这无疑是宋朝的奇耻大辱。
相传徽宗临走时,将自己心爱的爱妃甄珏推下马车溺死,不让他受辱。而在五国城,钦宗数次试图自杀来摆脱折磨,都以失败告终。直至8年后,他在一次宴会上被金兵灌醉,囚于厕中再没能出来。
南宋高宗赵构睁眼闭眼中成立。作为皇帝,他深感忧国之心,却丝毫不想收复北方故土。赵构的忧虑是,一旦大举用兵北伐,势必需要武将掌握重兵。一旦武将得势,难保不生二心。宁可北伐不成,也不想冒险让武将夺权。
这也导致南宋对金国始终采取绥靖政策。岳飞等忠心爱国的武将,带兵北上收复大片失地后,都遭到赵构的警告甚至害死。以致北伐最终化为泡影,金兵仍占据中原。有一首诗描述了岳飞被害时的惨状:“翻身骑青牛,一刀两断颈。鲜血淋漓走五步,寂寞葬心处。”让人为之咬牙切齿。
与此同时,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13世纪中叶开始频繁侵扰宋朝边境。南宋朝廷内忧外患,赵构在位末年,已经开始在宫中挖几口深井,以防蒙古大军攻入皇宫时,他还有地方躲。
赵构死后,其子宋帝昺继位。帝昺敏感多疑、猜忌武将的性格并不逊色于他的父亲。他整日盘算如何巩固皇权,驱除奸佞,却丝毫不考虑如何加强国防抵御外敌。
蒙宋争霸,文天祥殉国
直至1276年,忧国忧民的丞相文天祥上奏陈兵北伐之策。他反复向帝昺分析,不击退蒙古,南宋早晚灭亡。帝昺犹豫再三后,终于同意发兵北伐。然而文天祥的北伐之师刚出发不久,蒙古大军主力压境。帝昺见大势已去,立刻下诏令文天祥班师回朝。军队来不及北上,已不得不南下应战蒙军。
文天祥心中哀痛不已,却只能遵命班师。三年后,他再度上书请求北伐,帝昺这次果断拒绝——他已经开始在皇宫各处设置机关,并在宫中挖深井,以供皇室在蒙军攻城时使用。
文天祥明知帝昺的懦弱无能,却始终忠心耿耿。1279年,蒙古军攻陷临安,文天祥率残部退守处州(今浙江丽水),以举人为武备使,誓死抵抗。
围城一个月后,文天祥粮尽粮绝。3月16日城陷,文天祥被擒。元军士兵见他满面风尘,却神采奕奕,不禁生起敬意。
文天祥被押至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在御座上审问此人。政治犯文天祥却理直气壮地指责元军暴行。忽必烈一怒,命将其磔刑处死。临刑前文天祥留下了千古绝唱——《正气歌》。
“正气歌”在后世广为传颂,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时光荏苒,700多年过去,这首义无反顾的歌仍然撼人心魄。也许当代再无“岳”,却始终会有“文”在每一个时代出现。
宋朝覆灭,昺逃不及
1279年,蒙古铁骑终攻陷临安,宋帝昺见大势已去,带上财宝逃往 。途中,心腹叛变,杀死了宋帝昺。至此,宋朝覆灭,天下大一统的格局再次被打破。
宋朝覆灭的320年间,其所创立的防止武将夺权、压制百姓起义的体制,成功避免了政权被外敌和内乱推翻的厄运,确保了公元960年至1279年间政权的惊人稳固。
然而,这套体制也让宋朝皇帝们可以安然歌舞,即使在南宋的危难时期,许多皇帝也只考虑如何保住自己的江山,而真正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举措则难以为继。
结语
直到临死前一刻,宋帝昺还在考虑如何保全自身利益逃命。然而正义的文天祥却以一首“正气歌”彪炳史册,永载千古。可以说,如果没有那重重防堤,宋朝亡于金兵可以说“无冤无仇”,然亡于蒙古,则实由内忧外患、昏君懦夫积重难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