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为什么淡了?古代这3件事,现在越来越凑合
现如今过年,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有这种感觉的人,想来不只是写这篇文字的我,还有正在读这篇文字的你。记忆中的过大年,总是很让人兴奋,也很热闹的一件事。现如今,好像仅剩下了聊胜于无了。
原因到底在哪里?
有人说是因为年纪大了,有人说是因为生活好了……诸如此类。要是这么说的话,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然而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不妨先来看看古时候人们过年时的这3件事。
节假
“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
——唐《假宁令》
唐玄宗年间规定,元正也就是春节,放假7天。而且这7天假,是春节前3天,春节后3天,一点也不怕放了假,却没时间赶回家过年。
更重要的是,不调休。
到了宋朝的时候,不但有这7天的法定假期,公务人员还有“封印”假期。
何谓“封印”假期?
就是官府的印绶等凭证,都用封条封上再锁起来,表示不再办公了。
到了清朝,“封印”假期更加明确。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
“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一体遵行。”
至于什么时候开印办公?则要等到来年的“正月十九、二十、二十一日”的某一天。这么算下来,清朝时的春节假期,足足有一个月。
如此假期,想没有年味,估计都难!
馈岁
“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
——宋《东京梦华录》
从冬至日起,再穷的人家,也开始缝制新衣,筹备过年的饮食。据《梦粱录》记载,进入腊月后,则“盐猪羊等肉,或作腊、法鱼之类”。
除了过年,筹备这些吃食,还有一个用途。
南宋末年,有一个人叫周密,写了本书叫《武林旧事》。武林为当时杭州的别称。书中这样记述:
“腊月后,路上可见挑担者送酒肉。”
这就是三国时便时兴的“馈岁”,南宋时称之为“送年盘”,也就是现在的送年礼。不过和现在比起来,这些年礼可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再加上当时车马也慢,亲朋热友好不容易见了面,又是春节将近,少不了推几次杯、换几次盏……
光这一份热络,年能过得没年味吗?
宴嬉
“如天降瑞雪,则开筵饮宴,或乘骑出湖边,或遇晴明,则邀朋约友,夜游天街。”
——宋《梦粱录》
腊月虽然没什么节序,可因为假期长,当然就得自己找点乐子了。于是,一下雪就有由头了,可以邀上亲戚朋友一起吃吃喝喝,也可以找个湖边,欣赏一番“湖山雪景”,再用腊雪煎个茶……
这一份情趣,虽在人间,却已是天上。
实际上,也不一定非要下雪,赶上个晴朗的天气,与三五好友逛逛街市,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即便是晚上也不乏热闹。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一进入腊月,街市上便热闹了起来。且不说各种售卖,夜间的灯火也越见繁盛,还有秧歌队、舞狮队及各种杂耍,整个晚上都消停不下来。
所以说,过年过什么?
无非就是一个“闲”字,一个“人”字。只要有了闲情,有了人情,这年能过得寡淡无味吗?
不论什么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