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1168. 夺命铁鸡蛋:1917型卵形手榴弹

中国历史10个月前 (02-04)790

作者:Kagohl 3。

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之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全文共8277字,配图41幅,阅读需要19分钟,2024年2月4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

Kagohl 3

”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1916年7月,英国陆军在索姆河一线发动了大规模攻势,意图吸引德军有生力量,为凡尔登地区的法国军队减轻压力。德军步兵们为阻击英军的索姆河攻势使用了各种技术兵器,其中就包括手榴弹这种廉价却不失威力的单兵爆破武器。但是德军在索姆河战区的防御战斗和反击战斗中发现他们使用的1913/1915型球形手榴弹虽然具备不错的破片杀伤效果,但它高达1千克的重量和圆球形的造型让德军步兵们在持握它时很费力气,而且投掷距离往往只有15米,容易误伤自己人;而1915/1916型木柄手榴弹虽然兼具爆炸威力强和投掷距离远的优点,但它的尺寸实在太大,仅仅是木柄就超过20厘米长,在战斗中携带它们也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于是在索姆河战区与英军展开血腥绞肉战的德军步兵们纷纷要求装备更加轻便的手榴弹。

图1: 1916年,德军士兵已经发现球形手榴弹和木柄手榴弹较为笨重

在听取了前线的各种建议后,1916年秋季,德国战争部(Krieg *** initerium)要求其麾下牵头手榴弹研发工作的部门:普遍战争司工程师与工兵处(Ingenieur-und Pionerabteilung des Allgemeinen Kriegsdepart *** ents)开发重量尺寸低于球形手榴弹和木柄手榴弹的新式同类武器。工兵处也是动作利索,携手负责工兵武器研发装备的普鲁士工程师委员会(手榴弹最初是工兵用来对付敌军掩体的进攻兵器,火焰喷射器也是如此)在1917年初春就成功研发了一种看起来就很灵活的新式手榴弹,而根据1914年11月11日的战争部命令,更高陆军指挥部操持了这种手榴弹的分配工作,将它们送往西线战场的各支德军工兵部队或步兵部队。介于该型手榴弹的出厂年份和独特的造型,德国陆军命名其为“Eierhandgranate Model.1917”,意为“1917型卵形手榴弹”。(也称M1917卵形手榴弹)

与此前已经让德军士兵颇为熟悉的饼形、球形和木柄手榴弹不同,1917型卵形手榴弹有着和鸡蛋并无二致的外观,其弹体由铸铁 *** 而成并抹了一层黑色油漆。该型手榴弹全重只有318千克,弹体高度6厘米,直径4.5厘米,其内部容纳有32克被德军命名为“Füllung Mischpulver K”(K型填充用混合粉末)的混合 *** ,成分是硝酸盐 碳酸盐 铝粉。从这可以看出,德二的卵形手榴弹也是依靠火药爆炸将铁制弹体震成四处飞溅的高速破片来达到杀伤目的。

图2: 一枚保存至今的早期款1917型卵型手榴弹(这造型确实很像鸡蛋🥚)

1917年4月,新式的卵形手榴弹赶上了德军针对英军阿拉斯攻势的防御战斗,而法国战区的德军也装备了该型手榴弹。在这个月的防御战或小规模突袭行动中,1917型卵型手榴弹轻巧的优点赢得了前线的好评,步兵们表示这个新伙计确实要远比球形手榴弹灵活。但德军士兵们还是发出了抱怨声,而这正源自卵形手榴弹鸡蛋般的弹体:一旦沾上雨水或泥巴,该型手榴弹的身躯便会异常光滑,稍有不慎就会从手中脱落。在佛兰德斯地区作战的德军步兵对此深有体会,因为这块地是欧洲有名的烂泥塘,一年不是下雨就是下雨,堑壕沦为铺满积水和烂泥的“脏地”是家常便饭。1917型卵形手榴弹在这种环境下难免沾染泥水,以至于发生了德军士兵在拉开引信后扔出距离太近甚至直接从手中滑落而导致自己和战友被炸死炸伤的惨案。

图3: 1917年在凡尔登地区的304号高地与法国人对峙的德军第13步兵军的几名士兵,红圈处就是一颗1917型卵形手榴弹(可以保存图片后放大细看)

图4: 1917型卵型手榴弹太过光滑的弹体一旦沾染泥水便会难以稳定持握

带着血腥味的意见很快就引起了德军工兵部门的重视,而他们的改进方式也相当简单:直接在弹体中央预制了一层成型的铸铁破片环,不仅方便抓取,还进一步提升了破片杀伤效能。这种改进型武器很快就在1917年夏季分配给西线德军,命名为“Eihandgranate neuer Art schwarzes ei mit greifring”,意为“安装有破片环的黑色新型卵形手榴弹”(neuer Art的缩写为n/A,意为新版本)。至于没有破片环的早期型号也由此被加上了“alter Art”(缩写为a/A)字样,意为“旧版本”。弹体直径增加到5厘米、杀伤半径增加到10米的新型卵形手榴弹自此开始加速加量的制造,而旧版本虽然还在服役,但数量明显减少。

图5:安装了破片环的1917n/A型卵形手榴弹

图6: 战争导致的青壮年男性短缺使得女性工人们也参与了1917卵形手榴弹的制造

为了让1917卵形手榴弹完好的送抵前线参战,除了沿用引信和弹体分离运输的老办法外,德军还给这两个部件各自设计了包装盒用来防撞防潮。弹体会被装在特制的木质板条箱之中,箱盖用黑色油漆涂抹着“50 Eier handgranate”的字样,代表一个箱子可以容纳50颗手榴弹,而箱子背面和侧面涂有2条提示语:Leer zurück zur Kistenaufarbeitestelle(清空后返还给板条箱回收站)和Nicht werfen / Vor Kässe zu schützen(请勿抛弃/注意防潮),用来提醒前线官兵不要随便遗弃木箱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或在储存时注意木箱防潮以免火药报销。箱盖内侧有一份被四个铁钉固定或直接镶嵌在那里的德语说明书,上面的黑字内容包括制造商代码以及手榴弹的运输和使用要点。箱子正面则是黑色的十字样式铭文,带有制造商代码、生产日期、生产地点和序列号。

图7:用于存放卵形手榴弹的木制板条箱

图8: 箱子配套的说明书

图9:被德军存放在堑壕里的手榴弹板条箱

箱子内部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半部分用来存放小零件,空间更大的右半部分安插着两层托弹板,每个托弹板可以装载25颗手榴弹。为了防止手榴弹装箱运输的途中因火药泄漏导致意外,德国还配套设计了所谓的“Verschluss-Schraube”,这是一种用锌合金制成的螺纹盖,可以扣住手榴弹的引信孔以防意外。

图10:板条箱中的托弹板

图11:板条箱的托弹板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可以容纳25颗手榴弹

图12:能插入手榴弹引信孔起保护作用的锌合金螺旋盖

有趣的是,德国还为使用1917型引信的卵形手榴弹专门设计了一种木制储运箱,这种同样可以容纳50颗手雷的箱子长度更大,而且其顶部铭文也不一样:“50 Eierhandgranaten mit Brenzünder 17”,意思是“安装有17型引信的50颗卵形手榴弹”。作者我也不好说这算是德国人军事层面的严谨还是纯粹的强迫症。

图13:专为使用1917型拉发摩擦引信的卵形手榴弹配套的储存箱

1917卵形手榴弹虽然诞生时间晚,但其引信可以和早期球形手榴弹通用,比如1915型拉发摩擦引信。出于不浪费资源的原则,这种引信的储存盒直接沿用了球形手榴弹的款式,所以其盒盖封面依然有“10 Stück Brennzünder für Kugelhandgranaten”的字样,意为“用于球形手榴弹的10个引信”。这种储存盒有两种版本,之一种可以容纳10个引信,第二种则可以容纳50个。10个版本是纸制的方形盒子,里面有一个铁制引信架,而盒盖有两个标签,之一个是红色矩形,写有引信使用说明;第二个是红色正方形,写有制造商的相关信息。50个版本是矩形的金属盒子,盒盖字样为“50 Stück Brennzünder für Kugelhandgranaten”(用于球形手榴弹的50个引信),其内部有5个引信金属架。

图14:能容纳10个引信的存放盒

图15: 位于孚日山脉的德军正将引信安装在卵形手榴弹上面

介绍完1917卵形手榴弹的大体性能和储运方式后,咱们总算可以介绍一下它使用的各类引信了。出于后勤考虑,1917卵形手榴弹的引信孔尺寸与同样是依靠破片杀伤敌军的球形手榴弹一致,所以它可以直接安装1915型拉发摩擦引信。这种引信由锌合金制成,有两种版本,延迟时间分别是5秒和8秒。引信管体由上壳和下壳螺纹组成,下壳的上端有4道竖直凸起以便拧动,上壳发烟口位置带有石蜡贴纸,上面用黑字标明了引信延迟时间(5秒版本的贴纸是红色,8秒版本则是黄色)。引信拉火绳是绞合的钢丝绳环,其下端两头全部没入引信壳体内的纸质摩擦件,使用时拉开火绳便可摩擦起火引燃下壳中的导火索,继而点爆弹体内的 *** 。

图16: 两种引信的提示用石蜡贴纸

图17: 安装了1915型引信的卵形手榴弹

至于撞针引信,德国陆军最初本不打算继续使用。早在1915年,同样使用撞针引信的饼形手榴弹被证明若是扔到烂泥、水塘、雪地这种松软地形中便很容易因为撞击力不足导致无法起爆,德军在《1916年战争补充人员训练指导方针》中就沉痛的指出:“在松软的地形上使用这种手榴弹效果不理想,因为撞击引信在这种松软泥土中根本没有反应”。

但或许是对卵形手榴弹给予更高的希望,德军还是在1916年秋季为其专门开发了1916型拉发撞针式引信。这种引信的主体包括撞针拉栓、撞针组件、导火索、起爆火药。撞针拉栓顶部有一个方便持握的盖子形拉杆头,其顶部印着引信延迟时间标识(5 Sek.)和生产商代码(E.S.S);中空的拉栓表面有一道螺旋槽,其侧面下端带有发烟小孔。拉栓套筒的下端做了螺纹处理以便和撞针套筒上端螺纹对接;撞针套筒造型类似螺栓,上端稍下的位置带有便于安装的六边形凸缘,紧接着向下又是一圈用于和弹体引信孔对接的螺纹。撞针套筒的末端内部一样有螺纹,能和导火索及起爆火药套筒对接。

图18: 1916拉发撞针式引信

1916型拉发撞针式引信的导火索和起爆火药套筒内装了一根延迟5秒的导火索,底部则是少量火药,同时顶部套着火帽。撞针套筒内部是一根带着弹簧的撞针,但与大多数针尖类撞针不同的是,它的冲头表面平钝,比撞针杆直径要大,从而可以套住弹簧;圆柱形的撞针杆末端被敲平并在一侧开设了一个豁口,豁口的作用是当撞针杆套入拉栓时,拉栓内的一个小钢珠便可以卡在撞针杆豁口和拉栓小孔之间,从而卡住撞针和拉栓。

使用时,德军步兵只需要向上扭动拉起撞针拉栓,从而在向上压紧弹簧并抬起撞针的同时,使得拉栓通过侧面的螺旋槽绕过小钢珠。当拉栓被拔出而撞针杆抬升到特定位置时,小钢珠就会掉出引信之外,释放撞针在弹簧张力的作用下向下猛烈撞击火帽,引燃导火索。

然而,1916型拉发撞针式引信虽然看起来很“炫酷”,但它和传统的拉发摩擦引信相比没有任何技术优势,生产成本和难度反而还更高,因此这种引信产量不高,并在1917年春夏之际被新式的1917型拉发摩擦引信取代。

图19:使用撞针引信的卵形手榴弹剖视图

1917型拉发摩擦引信与1915型摩擦引信相比在工作原理上一致,只是造型有所不同。此外,1917型拉发摩擦引信的拉火绳末端新增了一个陶瓷拉珠,引信还有一个铁制的螺纹保护盖,盖子顶端印着延迟时间提示和生产商代码。使用时只需要旋开保护盖露出拉火绳即可。

图20:1917型拉发摩擦引信

但难绷的是,1917型拉发摩擦引信存在极大的不稳定缺陷,经常发生导火索燃烧速度过快的毛病,导致德军士兵在使用时由于手雷提前爆炸遭受不必要死伤。所以我个人对这种引信此后还能继续使用并还配套了专属储存盒一事非常诧异,在我看来,这种引信在之一时间就该全面撤出前线并追究制造商的责任。

图21:使用1917型引信的卵形手榴弹

图22:使用1917型引信的卵形手雷剖视图

不过,虽然不幸配备了一个不可靠的 *** 引信,1917卵形手榴弹还是在服役的之一时间受到了西线德军的喜爱 。凭借着区区318克的重量,1917卵形手榴弹不仅容易携带,还可以轻松投掷到40米之外的位置,一些力气大的步兵甚至可以扔出50米的距离,这可比木柄手榴弹还要大。此外,1917卵形手榴弹虽然装药量也就32克,但破片环的存在让它的杀伤半径依然有10米水平,完全不输早期的球形手榴弹,这个优点配合上40-50米的投掷距离(扔的远代表破片更不容易误伤自己人)使得它在德军进攻部队极受欢迎,特别是经常冲在之一线的暴风突击队员。

图23:躲藏在森林阵地中的德军第80步兵团官兵,最左边的军官的右手就握着1917型卵形手榴弹

当然,1917卵形手榴弹是一种全新的武器,不管是初来乍到的新兵还是已经见过血的老兵都需要学习才能知道如何有效使用它,所以1917卵形手榴弹还有自己的训练版本,德军称之为“Ubungs-Eierhandgranate”,意为“训练用卵形手榴弹”。训练用卵形手榴弹通体涂抹着醒目的红色油漆以作区分,采用真引信,但弹体内部只装填了普通的发烟物质并在底部开了三个排气孔。采用真引信是为了让新兵了解该型手榴弹的爆炸延迟时间,装填发烟物质一来是防止新兵出意外事故,二来是方便他们利用底部发出的烟雾观察到投掷出去的轨迹,而教官也可以利用手榴弹落地后散发的烟雾看到坠落点以判断这些新人的学习成果。

图24、25:训练用卵形手榴弹

图26:1917年的一座德军训练学校,立牌后端坐的军官便持握着训练用卵形手榴弹

图27:这名接受训练的士兵准备扔出卵形手榴弹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德军步兵在激烈的战斗中能够迅速拉开引信火绳,德军还特别为卵形手榴弹设计了一种装置,名叫“Brutstschild”。这是一种铁质的正方形胸板,中央斜置着一根金属杆,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转动角度。操作这东西也非常简单,只需要在胸板角落的空洞上系皮带挂在胸前,然后把卵形手榴弹拉火绳的孔眼对准金属杆,接着顺着金属杆用力向下一拉就可以点燃引信了。这种装置后来推出了缩小版本,是一个长度11厘米、宽度3.5厘米的矩形,但实用性没有降低。

图28:为卵形手榴弹专门打造的拉火绳胸板

图29:袖珍版拉火绳胸板

图30:一群装备了胸板的预备役学生兵

图31:尚在训练期的德军步兵,后排左起第四人配备了胸板和训练用卵形手榴弹

此外,卵形手榴弹还可以使用在1916年为球形手榴弹设计的火绳拉发装置(这两手雷还真是有缘),名叫“Abreissvorrichtung”。这东西本体是一个金属拉钩,后端系着一根长45厘米、宽15厘米的皮革带,能够轻松的挂在军用腰带上携带。使用这玩意更是有手就行,只需要把拉钩与引信火绳对接,然后用手拽着皮革带一拉就完事了。

图32:左侧是手榴弹引信火绳拉钩的展览图,右侧特意被放大视角的德军士兵的左手就拎着三颗卵形手榴弹和一套火绳拉钩(不过为啥是老式的钉盔)

事实上,在19世纪时,随着步枪精度的提高和全自动机枪的诞生,手榴弹本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日俄战争却让德国重新认识到手榴弹在围绕堑壕和堡垒的攻防战中依然有着不小的价值,但直到1914年战争爆发时,手榴弹在德军内部还只是一种交由工兵使用的攻城爆破武器或是要塞防守武器,其工业化生产也没几个人提起。然而当西线于1914年秋季陷入对峙局面后,德军步兵们发现他们越来越需要足够多的手榴弹实施对敌军堑壕或各种带保护的据点的攻击或袭扰行动,它们在很多时候可以发挥出机枪无法取代的效能(火焰喷射器:英雄所见略同),德军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重视手榴弹的工业化、制式化,加快了更安全更有破坏力的专业手榴弹的研发制造工作。到1917年,德军在新军规中明文表示,手榴弹在近距离战斗中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手枪和步枪。

在这种背景下,新型的卵形手榴弹一经服役便受到了前线德军官兵的喜爱也就可以理解了,毕竟谁都喜欢自己手里的家伙轻巧还耐用。而在精锐的德军突击部队手中,木柄手榴弹和卵形手榴弹甚至组成了高低搭配:卵形手榴弹依靠破片杀伤,所以在一些工事林立的狭小空间中容易误伤自己人 ,这时候木柄手榴弹就可以利用爆炸力强的优势震撼里面的敌人;而在一些较为空旷的区域中,木柄手榴弹杀伤半径有限比较吃亏,这时候卵形手榴弹就可以被扔出去利用10米半径的破片打击敌人。后世一些军事爱好者认为,卵形手榴弹在一战德军心中的地位可能仅次于制霸榜单的木柄手榴弹,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与木柄手榴弹不分伯仲。

图33:在堑壕蹲坑的德军士兵们,他们左边的“柜子”上放着一板卵形手榴弹

图34:这名在拍摄宣传照片的德国军官除了配备多枚1917型木柄手榴弹外,在右胸一侧还挂了2颗1917型卵形手榴弹

图35:踩在白雪上的暴风突击队员们,左起第三人的腰间就挂载了一颗卵形手榴弹

而接下来要介绍的卵形手榴弹引信充分体现了人类在战争方面的创意和阴险。早在1916年,还在使用球形手榴弹的德军步兵参考了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所用的瞬发引信,自行创造了一种即拉即爆式诡雷引信,命名其为“Reibzündschraube”。这玩意从外表上看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地方,就是个拉火绳与顶部呈现90度的黄铜引信,但这种引信压根没有导火索,也就是说只要拉开火绳,引信内部由氯酸钾、硫化锑和树胶混合而成的起爆火药(装在涂抹清漆的厚纸板中)就会被瞬间引燃,继而导致弹体内的 *** 被直接点爆,在这期间不会有任何延迟。我在前面提到过,卵形手榴弹的引信孔与球形手榴弹一致,所以它也使用了这种可怕的诡雷引信。

图36:阴险的即拉即爆式诡雷引信

图37、38、39:使用诡雷引信的1917型卵形手榴弹

德军士兵使用诡雷版卵形手榴弹时会在拉火绳上面系上绊索,然后把它伪装在树林中,一旦协约国士兵的脚接触到绊索,手榴弹就会瞬间爆炸。而另一种作战模式更加可怖,德军士兵在撤退时会故意把安装了诡雷引信的卵形手榴弹遗弃在堑壕中,由于这种引信外表无特殊之处,所以激烈战斗中的协约国士兵在之一时间很难发现,而当他们捡起这些手榴弹试图使用时,只要他们拉开火绳,手榴弹就会在他们手中轰响,而狭窄的堑壕会加大破片的杀伤效果。

除了德军之外,德国的盟友保加利亚和奥匈帝国也获得了卵形手榴弹用于战斗(这两个国家的军队模式参照了德国标准)。这些手榴弹在两国军队中也获得了好评,但没有复刻德国那种成功。

图40:配备了卵形手榴弹的保加利亚步兵

图41:这名奥匈帝国步兵右手持握着1917型卵形手榴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2/579281.html

“1168. 夺命铁鸡蛋:1917型卵形手榴弹” 的相关文章

元文都:隋朝时期大臣,他为何被王世充所杀?

元文都:隋朝时期大臣,他为何被王世充所杀?

元文都(?~618年),河南洛阳人,鲜卑族,隋朝时期大臣,北魏景穆帝拓跋晃后代,北周小冢宰元孝则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个性耿直,颇有才干。初仕北周,拜右侍上士。隋朝开皇年间,历任内史舍人、库部郎中、考功郎中、太府少卿。隋炀帝即位后,历任司农少卿、司隶大夫、御史大夫、...

阿克敦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阿克敦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可以说家喻户晓,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也各有不同。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则居功至伟;有的人祸害众生,有的人一时被权欲蒙蔽了双眼,好在紧紧抓住了命运给予的赎罪机会,得以将功补过,谋得一世太平。对于一代名臣阿克敦来说,从...

历史上董卓进京之后都做了哪些事情?有多残暴

历史上董卓进京之后都做了哪些事情?有多残暴

从董卓进京夺权开始,中国历史便开始进入到战乱不休的汉末三国时期。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这是蔡文姬《悲愤诗》对于董卓之乱的描述,说的就是西凉兵把社祭(古代聚会)中所有男人杀掉,头挂在抢来的车子上,女人则用车拉着回军营的场景。这只是董卓之乱其中一个很小的场...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还不知道:刘备取益州时,庞统提供了上中下三计,为何刘备只选用中计?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事实上,庞统提供了上中下三计后,刘备之所以只选择中计,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上中下三计刘备前半生,一直颠沛流离,虽然他有关羽张飞这种绝世猛将相助,但苦于没有长远的规划,所以他...

张松:东汉末年刘璋部下,暗助刘备被刘璋斩杀

张松:东汉末年刘璋部下,暗助刘备被刘璋斩杀

张松(?-212年),字子乔(字永年为演义混淆,实为蜀中另一位名臣彭羕的字),蜀郡成都人,东汉末年刘璋部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安十三年(208年),张松为益州牧刘璋别驾从事,被派遣至曹操处而不为其所存录,因而怀怨恨。回蜀后,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并说璋连好刘备;其...

霍显是什么人?霍光死后她做了哪些事情?

霍显是什么人?霍光死后她做了哪些事情?

霍显,西汉时期大将军霍光之妻。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霍显与人私通的目的不明显,但霍显不守妇道、骄奢放纵倒是真真要了霍家宿命。霍光娶了这样的媳妇,用今天的话说,死了也不瞑目,真是够够的了。如果上天再给霍光一次机会的话,我想他会说,绝不娶此等女人为妻。一、霍光与霍显霍光与霍显不是兄妹而...

三国时期孙权统治基础最稳 孙权为何是称帝最晚的一个

三国时期孙权统治基础最稳 孙权为何是称帝最晚的一个

还不知道:为什么统治基础最稳固的孙权,偏偏是三国中称帝最晚的那个?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已经初见雏形,从父兄手中继承家业孙权巩固了自己在江东的统治,可谓是志得意满,坐断东南。江东世族们也从抵抗、反对孙权的统治,变成了合作、支持,在淮泗将领与江东...

司马炎被立为王太子后,司马昭为何就突然病死了?

司马炎被立为王太子后,司马昭为何就突然病死了?

司马昭,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公元265年,司马家发生了两件事,一件就是司马炎被立为晋王太子,另一件就是在司马炎被立为王太子后,司马昭突然病死。由于司马昭死得突然,因此让人不由得对他的死生疑。其中,罗贯中就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