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八路军准备伏击日军,谁知一个老乡的毛驴踩响了地雷
1938年,八路军准备伏击日军,谁知一个老乡的毛驴踩响了地雷,被敌机发现了,刘转连提议:“我们先撤,晚点再杀他个回马枪!”
当时,日军新开辟了一条补给线,即涞源通往蔚县的涞蔚公路,日军的很多物资都需要经过这条公路。
1938年11月初,八路军得到情报,日军有一个规模较大的运输队,将经过涞蔚公路。
考虑到日军训练有素,大规模运输又肯定有护卫队押送,晋察冀军区决定抽调邱会魁支队的两个团和120师359旅717团在涞蔚公路上的飞狐峪设伏。3个团的兵力预计是日军的10倍以上,力争全歼日军。
11月16日,3个团按照部署进入伏击阵地。
八路军进入阵地后,还在公路上布下地雷阵,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时,意外出现了,当天下午,一个老乡的毛驴误入雷区,踩响了地雷,这时恰巧有一架日军飞机在附近。上级认为,伏击圈已经暴露,不适合继续设伏,就让所有部队撤出伏击阵地。
刘转连时任120师359旅717团团长。
刘转连分析了日军的心理:日军能发现埋伏,必定也能发现八路军已经撤退,既然八路军已经走了,公路上就没有埋伏了,日军运输队就可以放心通过。
想到这,刘转连把团里的干部都召集起来,就地开了一个会议,询问干部们的看法,干部们求战心切,不甘心就这样撤退。这和刘转连的想法不谋而合。
然而,这时候邱会魁支队的两个团已经撤退了,留在飞狐峪的八路军只有717团的6个连,约700多人。
根据情报,日军运输队约有300人,虽然八路军占据人数和地形优势,但考虑到抗战初期的日军都是训练有素的日军,武器装备又比八路军先进,如果留下来的话,必将是一场苦战,肯定会付出很大代价。
刘转连犹豫再三,最终一咬牙:“打!这样,我们先撤出伏击阵地,等天黑了,再杀他一个回马枪!”
说完,刘转连便率部撤出伏击阵地。
当天夜里,战士们又悄悄潜回伏击地点。
刘转连的分析果然没有错,次日上午9点,日军果然出现了,日军运输队的指挥官是田原少佐,他带着一支145人的日军部队担任护卫队,队伍里还有84名司机、5名修理人员,还有翻译、记者等其他人员。
日军行驶至飞狐峪谷口时,突然停了下来,田原叫了五个日本兵,让他们去前面探探路,这五个日本兵踩到了地雷,四死一重伤。地雷一响,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八路军本能开枪,这时候,日军撤走还来得及。
但田原是骑兵出身,崇尚进攻,他非但没有撤退,反而发起了进攻,企图冲出包围圈。在他的指挥下,日军车队朝着明铺村方向突围,刘转连早有准备,他已经让参谋长左齐在这个方向埋设地雷,布下兵力。
走在前头的几辆日军汽车,很快触雷,田原这才意识到前方是雷区,立马趴在地上。田原很有本事,经过短暂的慌张,他很快回过神来,而且还根据八路军的火力判断出八路军指挥所的大致位置。
日军护卫队的火力十分凶猛,不仅配备了十几挺轻重机枪,还配备了迫击炮。这些火力给我军带来了极 *** 烦,不少战士因此牺牲,有一发迫击炮弹更是命中了一营指挥所,导致一营长何家产双腿被炸成重伤。
好在参谋长左齐及时发现了这个火力点,他找来了几个神 *** ,让他们专打日军炮手,炮击这才停止。
八路军最重要的火力点是仅有的一挺重机枪,但打着打着,这挺重机枪出现了故障,无法打响。
眼看日军马上就要冲上来了,正在指挥部队的左齐急得冒火,竟直接跳进掩体检查故障,故障刚排除,左齐便身中数弹,重伤昏迷。独臂政委晏福生迅速接过指挥权,这才打退了日军这次进攻。
日军原本想占领制高点,从明铺村方向突围,但在战士们的英勇作战下,日军的数次冲锋都被打退,还死了不少人,田原少佐见状,连忙改变战术,他把残余的兵力集中起来,全力向飞狐峪谷口发起冲锋。
守在飞狐峪谷口的是717团2连。
日军知道,如果无法从飞狐峪谷口冲出去,那么今天他们将死在这里,所以日军就对2连阵地发起了疯狂冲击,导致2连死伤过半,眼看谷口告急,刘转连立即命令侦察队支援2连,这才守住了谷口。
这时候,日军车队已经被八路军截成几段,彼此不能接应,残余的日军仍在负隅顽抗,但注定无法持久。
看着部下一个个倒下,田原选择切腹自杀。
最终,除了30多人逃走外,其余日军全部被歼灭。
这就是明铺伏击战,也叫飞狐峪伏击战。
此战,717团参战兵力伤亡过半,团政治部副主任王克勤牺牲,团参谋长左齐、一营长何家产、二营指导员何宣太、侦察队队长盛科等干部都身负重伤。
不过717团也收获颇丰。据统计,这次战斗,717团一共击毁日军汽车35辆、击毙日军200余人、俘虏日军翻译和日本士兵各一人、缴获步枪181支、轻重机枪11挺、迫击炮1门,除此之外,我军还缴获了包括大米、罐头、布匹在内的大批军用物资。
这些物资,可以帮717团顺利度过寒冷的冬天。
1955年,指挥这次战斗的团长刘转连被授中将,参谋长左齐和政委晏福生则被授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