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泸定桥是怎么建造的?一万多个铁环重达40吨,至今坚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世人都知道飞夺泸定桥是一项壮举,却少有人知道泸定桥本身就是一项壮举。
这不仅是因为在它表面看起来摇摇欲坠,实则稳定无比,能从清朝存在到如今。
还因为它独特的建造。
这座一百米的长桥,由一万个铁环环环相扣而成,总重量超过四十余吨,使得来往的许多人纷纷好奇:
在300年前,没有机械参与的康熙年间,这座桥梁是怎样建起来的呢?
皇帝有令,奋力建桥
泸定桥所在的地区,并非人口密集,也算不上富饶,还不是什么交通要道。
因此,这里自古就没有桥梁。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想要渡过大渡河,靠的只有坐船。
奈何,大渡河水流湍急,波涛汹涌,乘船渡河意味着随时面临翻船的危险。
不过,考虑到少有人会渡过大渡河,因此这里长久没有建桥。
然而,到了康熙三十九年,康熙皇帝平定了这里的叛乱后,又起了收复藏区的雄心。
这时,大渡河阻挡的就是清军进藏的脚步。
此时,如果让士兵坐船渡河,他们还没顺利抵达对岸,遇上敌人,就被河水冲走了好些,实在很不值得。
康熙皇帝一生与人斗、与困境斗,志在建功立业,哪里愿意被一条大渡河阻挡进藏的机会?
同时,他又雄才大略,绝非鲁莽之辈,不会拿士兵性命开玩笑。
于是,他传下旨意:要在大渡河上架一座桥梁。
皇命难违,有关官员立刻行动起来,沿着大渡河勘察地形,很快就发现了一处平台,向对岸凸出。
在那个平台建桥,能够使得桥梁跨度得以缩短。
并且该平台是坚固的基岩,不会发生崩裂、垮塌等现象,将桥梁的两头固定在那里相当安全。
不久后,康熙皇帝就批准了这个选址,接着又定下建设“铁索桥”的方案,众人便马不停蹄开启了桥梁的建设。
建设泸定桥, *** 铁索是关键。
每一根铁索由900个铁环链接而成,建造者在 *** 期间,既要保证每个铁环的坚固程度,又要确保它们能紧密相连,还要保证铁环与铁环之间大小基本相同。
因此,这座桥的建设难度,堪比如今的超级工程。
为了完成这些工程,建设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本地不生产铁,甚至没几个铁匠铺,于是他们就到一百里开外的产铁地荥经县炼生铁、造铁索,再运到建桥地。
为了保证进度,官府就将能功铁匠聚在一起,开重价请他们加班加点赶制。
制造过程中,工程质量是官员最关心的问题。
为确保万无一失,康熙皇帝亲自下令:谁锻造的铁环,就在上面加上他的名字,方便日后出现问题后,能找到责任人。
有了这种贯穿终身的监督制度,工人们不敢怠慢,打出来的铁索坚固无比,有一些直到今天仍然能使用,堪称古代工程的匠心典范。
铁链做好后,如何让其连通两岸,成为众人考虑的问题。
传说,在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叫噶达的年轻壮士站了出来。
此人身壮力大,直接将13根铁索绑在腰上,划着小船,渡到对岸。
奈何,十三根铁索的重量,即使强壮如他也难以承受,待铁索到达对岸后,噶达就因用力过猛直接当场累死。
显然,这只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说法。
事实上,古人征服大渡河,靠的不是蛮力而是智慧。
当时的做法,具体来说,就是把一根足够粗的绳子连接两岸,再穿上短竹筒,依次把铁锁送入竹筒内,对岸拉动绳子,铁锁自然就划到对岸去了。
铁锁被拉到对岸之后,工匠又花费大力气把铁锁拉紧并且锚固牢靠,桥能承受足够的压力,拥有较大的安全系数。
最后是固定铁索的环节,就是将拉到对岸的铁索固定在铁桩上。
这铁桩又叫“将军柱”,在它周围修建有柱石,这些柱石能够保证扶手链之间的的间隔高度。
为了确保安全,柱石之间石块与石块的连接也非常考究,专门用糯米、石灰和蛋清等材料粘连。
以上工序完工后,十三根铁链赫然纵贯两岸。
它们间隙均匀,粗壮有力,将两岸连在一起,人们又在上面铺满板子后,就能自由通行无阻,“天险变坦途”的壮举就此实现。
教训惨痛,悉心维护
泸定桥建成后,经历时间的侵蚀与风雨的洗礼,逐渐出现破损的迹象。
然而,人们最开始,并不重视泸定桥的维修,因此吃了大亏。
光绪二十三年间,有10个人像平日一样,走上泸定桥,想要通行到对面。
突然,桥面上一声巨响,一根铁链赫然断成两截,众人一时之间陷入慌张之中。
没想到,这一根铁链的断裂,让整座桥梁失去了平衡。
紧接着,另外的铁索断裂响声一声接一声发出。
众人来不及逃跑,其他8根链子就先后断开了。
当场,十个人,齐刷刷地全部落到河中,在江水的裹挟下全部身亡。
有了这次惨痛教训,朝廷再不敢大意,就公布规定要求泸定桥必须每年小修,将木桥板更换,每三年大修,卸下铁索修缮维护。
在大修之时,官府会组织人手,将所有铁链拆除,又把一万多个铁环分派给各人手,命他们仔细检查质量,并要求他们对疑似有质量损坏的铁环必须做好记号。
如果整个铁索,没多少铁环有问题,那么只更换部分铁环即可。
如果某根铁索上损坏的铁环太多,干脆再重新做一根铁索。
在高标准、严要求的推动下,泸定桥再也没有出现过安全问题。
既要小修,也要大换,泸定桥的维护堪称麻烦。
因此,很多人觉得,如果泸定桥不是铁索桥、不用拆卸来检查、不用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维护就好了。
其实,在造桥这个领域,中国有好多经验,尤其是造石拱桥。
事实上,中国的很多石拱桥,都能够达到建好一座,能管千百年的标准。
那么,为什么不把泸定桥建成石拱桥呢?
其实,早在泸定桥的设计阶段,就有很多人提出将其建设石拱桥的建议,他们想着能发挥中国代代积累的石拱桥技术经验,一劳永逸。
奈何,当他们前往大渡河测量桥梁参数时,直接被100米宽的河面难住了。
当时,要想测量桥梁宽度,就必须乘小船往返穿梭在河水之中,一不小心就会发生翻船的危险。
连前期测量都那么高风险、高压力,再进行其他步骤的难度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建设铁索桥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打造铁链,工人们完全可以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将铁索打造完毕再送往对岸。
同时,铁索桥比石拱桥能更快搭建好,能节约很多时间,用时少了,意味着风险大大降低、意味着清军能早日从此桥通向 *** 。
考虑到以上种种因素,铁索桥的方案脱颖而出并顺利完工,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巨变。
飞夺泸定桥,红军显神威
如果说泸定桥之于中国历史的更大意义是什么,这个答案当属见证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1935年5月, *** 几路大军,堵在红军前行的各个方向,一度将红军逼入绝境。
那时,如果红军选择硬碰硬、杀出一条血路,大概率是打不过装备精良、人数更为占优的敌人。
甚至等到几路敌军相互靠近,红军会落入被包饺子的风险。
此时,红军唯一的出路,就是迅速通过泸定桥,突破到敌人力量最弱的大渡河对岸。
但是,狡猾的敌人看穿了红军的意图。
他们既不想红军过桥,又不想将铁索炸毁,断绝他们通往其他地方的道路。
因此,他们提前派人将铁索桥上100米左右的木板,拆除到只剩20米,使得大部分桥面除了铁索就是光秃秃的,红军过河看似变成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形势紧急,催着红军赶紧想办法,不多久就拿出一个方案:抽出22个先先锋,直接挂在铁索上,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边匍匐到对岸,一边对敌人进行打击。
他们后面的士兵,则抱着木板,抓紧时间就用木板往前铺路。
战斗打响后,前面的战士一手顶着头盔、铁锅等防护用具,挡在身体前面;一手拿着武器,一点一点往对岸推进。
期间,中弹的战士掉在湍急的大渡河中,后面的战士就赶紧补上。
靠着这样的勇气和决心,红军硬是打败了敌人,大部队得以通过泸定桥,并且北上抗日。
如今,泸定桥已经由一个交通要道,演变成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人们,已经不需要像以前一样,需要走在摇摆的铁索桥上渡大渡河。
可泸定桥作为凝聚古人智慧的古迹,作为红军精神的见证地,依然值得人们保护、传承。
参考文献
师泽,李荣发.浅析泸定桥的历史作用[J].牡丹,2019(1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