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也是用文言文吗?看看赵匡胤批语、雍正批阅奏折就知道!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古诗词和文章成为我们学习的瑰宝。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们便接触到了文言文,一直学到上大学都无法摆脱。尽管这些文章短小精悍,只有几十个字,却因其拗口难读而让无数学生痛苦不堪。然而,当我们了解到古人日常交流并非使用文言文时,或许会对这种古老的语言有新的认识。
古人说话和记录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文言文主要是在记录之时使用的,尤其是在先秦时期,纸张尚未普及,人们大多使用竹简来记录各种事项。这些竹简需要经过烤、削、编等工序,并非随手可得。古人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希望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更多的事,同时也为了让世人更容易理解。因此,文言文应运而生,往往三五个字就能表达一件事,即便时过境迁,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
在《左传》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晋景公做了一个梦,算命的人告诉他活不过今年吃新麦子的时间。在新麦成熟之时,晋景公特地将其喊来,并想将这算命的杀了。在晋景公要吃新麦粥的时候,忽然感觉肚子不舒服,上厕所时居然掉下去死了。这样一个复杂的故事,在历史上只用了“将食,涨,如厕,陷而卒”八个字进行表达,可谓是言简意赅。
古人日常交流时,并非使用文言文。以皇帝为例,一国之君的日常说话也是通俗易懂的。据《齐东野语》记载,当时赵匡胤寝宫的梁柱坏掉,需要更换。相关人员就说,要截断一根巨木,其他的可能不太行。赵匡胤听到后,直接批语“截你爷头,截你娘头”!如此可见,皇帝在一怒之下,也会说脏话。再看看雍正是如何批阅奏折的,其实也都是大白话,和现在的并无区别。
雍正在位期间,想要将北方的小米拿到南方去卖,田文镜认为这样不妥,表示南方人不吃小米,若是小麦或许行得通。不过张廷玉却说,只有试过才知道,果不其然小米真的没卖掉。雍正就对田文镜一通表扬,田文镜知道后,自然要上个折子表达感谢。不过雍正的批语真是有意思:“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其实雍正许多批语都是这样,并且康熙、乾隆也差不多都是这样,康熙甚至还有错别字。
由此看来,古人说话也并没有文言文,只有记录之时才是这样。文言文的存在,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古人
的思想和智慧,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沉淀。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文言文的学习确实是一项挑战。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文言文的奥秘,揭开古人的说话与记录之间的神秘面纱。各位看官,你见过最难懂的文言文是什么呢?不妨分享一下你的经历,让我们一起感受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