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的王珪
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的王珪
王珪(570-639年),字叔玠,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新唐书》说扶风郿(今陕西眉县)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王珪任职敢于犯颜直谏、匡君之违,为人却虚怀若谷、礼仪当先,与魏征堪称伯仲之间。
王珪的祖父王僧辩是南梁大名鼎鼎的大将军,曾历任侍中、尚书令、司徒等职。后被其部下陈霸先(南朝?陈开国皇帝)所杀。王珪的父亲王顗(yǐ)、叔父王颁当时江陵任职。西魏大将军杨忠、韦孝宽攻陷江陵后,俘获了王僧辩的两个儿子王顗、王颁,因此陈霸先杀害王僧辩时,王顗、王颁兄弟却因在北方做俘虏而幸免于难。后来,王珪的父亲王顗跟随北齐名将王琳入齐,被任命为乐陵郡(今山东惠民)郡守。王琳镇守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时,陈霸先平定淮南时,捉住并杀掉了王琳。王顗听说王琳死了,登上乐陵城边山顶上号哭而死。
父亲去世后,王珪就跟着叔父王颁生活。王珪从小性格刚毅,志向深沉,处世安稳,从不随便交结朋友,深受叔父王颁器重。王颁曾对亲友们说;“此儿将来必定会光大我王家门户的”!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王珪被召入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参与校定图书典籍工作。
据《隋书·王颁传》介绍,王颁后来参与晋王杨广领导的灭陈国的战斗,并担任隋灭陈之战的先锋。挖出了南陈武帝陈霸先尸体,烧成灰冲水喝了。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晋王杨广继位。汉王杨谅(杨广的弟弟)起兵造反被镇压,王颁的弟弟王頍(kuǐ)因与杨谅关系交好遭到株连被杀。王珪因为是王頍的侄儿,按隋朝律法应当受到连坐。当时34岁的王珪得知消息,连夜就带着母亲陈氏逃到了终南山(今陕西秦岭),后在那里隐居了十多年。期间,王珪与房玄龄、杜如晦结识并成为好朋友。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拥立代王杨侑为帝,进封为唐王。册长子李建成为世子。王珪得到丞相司录李纲的举荐,出任世子府谘议参军。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受禅称帝,立李建成为太子。王珪被封升为太子中舍人(相当于幕僚长之类的官职)。很快迁任为太子中允,并与魏征一道成了太子府核心幕僚。王珪很受李建成器重,给他丰厚的待遇。
秦王李世民功勋卓著、名震天下。自然引起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不满。双方矛盾由暗到明、日益尖锐。李建成、李元吉在王珪的建议下,命部将可达志从幽州总管、燕郡王罗艺处借兵3百余骑兵充实东宫和齐王府。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刺史杨文干发生兵变,当时,唐高祖李渊与秦王李世民正在仁智宫(后改名玉华宫,今陕西宜君县)避暑。这个杨文干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宿卫,后担任庆州都督,曾私募壮士送往长安,充实东宫。留守长安的李建成派尔朱焕、桥公山送铠甲到庆州。这两人走来豳州(bīn今陕西咸阳彬县),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了杨文干叛乱。几乎同时,宁州人杜风举也到仁智宫向唐高祖李渊告发了此事。
由于庆州到仁智宫大约只有3百多里,李渊得知消息,震惊万分,产生了废黜李建成的念头,打算将李建成召到仁智宫软禁起来。王珪、魏征商议决定:让太子李建成轻车简从,到仁智宫“负荆请罪”。与此同时,唐高祖李渊派司农卿宇文颖到庆州传召杨文干来仁智宫。没有想到宇文颖把这件事暗地告知杨文干,杨文干见事已至此,决定在同年(624年)六月廿四起兵造反,并攻下了宁州(今甘肃宁县)。但很快被秦王李世民击败,七月初,杨文干被其属下杀死,宇文颖则被李世民活捉诛杀了。
唐高祖禁不住自己的后宫“枕头风”,不但赦免了李建成,而且还将一半责任划给了李世民,说这是因为他们被部下挑唆、造成兄弟关系不和的。因此,唐高祖将太子府、秦王府主要属官流放到外地。王珪因此流放到将他流放巂州(xī今四川西昌)。后李建成建议唐高祖将王珪召回京城,仍在太子府任职。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八月,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李世民赦免了王珪,并在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建议下,将王珪、魏征一同召到朝中,出任谏议大夫。同年十月,李建成以“息王”礼改葬,王珪、魏征等前去参加了改葬仪式。
后世人谈论敢于犯颜直谏,言必称魏征,其实王珪与魏征相比毫不逊色。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对群臣道:“只有君臣相得,天下才能太平。汉高祖以武功取天下,能够传国久远,就是因任用贤臣之故”。王珪应声答道:“陛下若能广开言路,纳取谏言,臣必竭尽心力”。唐太宗说:“清正的之君统御邪恶之臣,天下是治理不好的;同理,正直之臣辅佐邪恶之君,天下同样也是治理不好的。惟有君臣同德,才能国泰民安。朕虽不圣明,但希望大家能直言劝谏,使天下安定”。王珪表示道:“古时候,天子身边设七名诤臣,如果劝谏不成,就以相继而死以报职责,今陛下愿意采纳群臣谏言,为什么不让谏官一同听政呢”?唐太宗于是准许谏官同宰相一同入宫议政。
后来,王珪多次进谏,深受太宗信任,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赐爵永宁县男。贞观二年(628年),王珪晋升为侍中(门下省长官),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和多相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其中: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门下省属于少府,职掌侍从皇帝左右的事务,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尚书省也称尚书台,为中央 *** 行政执行权力的机构,长官称尚书令,或者左右仆射。三省官员可以称宰相。所以,这一年(628年),王珪跻身为宰相行列。
贞观二年(628年)底,唐太宗闲暇无事,与王珪闲聊,说起了庐江王李瑷。李瑷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兄弟,曾任幽州总管。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外援,玄武门兵变后,李瑷造反,被部下所杀。唐太宗指了指身边的美女说:“这美女就是庐江王的爱妾,她是李瑷杀了其丈夫夺来的”。王珪立即站起身,正色道:“杀其夫而夺其妻,陛下认为对不对呢”?“这是明摆着的事情,怎么能说是对的呢”?“那就请陛下纠正错误,杜绝这类事情再次发生”!李世民接受了王珪的建议,不久,将宫中美女送出,交由其亲属另嫁。或按照自愿在寺院、庙宇出家。贞观七年(633年),王珪因无意泄露朝廷禁语,被贬为同州刺史。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思念王珪,召其回朝,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参与修定魏征主持的《五礼》。
王珪在唐太宗身边为官十年,很受李世民的信任。王珪每次犯颜直谏,唐太宗总是虚心接纳采用。但舌头与牙齿相处很好,难免也有不和谐的时候。有一次,王珪就因一件小事与唐太宗发生了不愉快。事情的起因是:唐太宗让太常少卿祖孝孙教授乐坊宫人音乐,时间过去很长时间了,进展却不大。一天,李世民与大臣去观看表演,结果乱七八糟、不成样子。许多大臣纷纷指责祖孝孙,唐太宗也很不满意,当即予以斥责。王珪与另一位宰相温彦博(时任尚书右仆射)站起来劝阻唐太宗。温彦博说:“陛下平时并不喜好音乐,也不喜欢歌舞,现在陛下和大臣这样责怪祖孝孙,臣等担心天下百姓会对此事感到惊怪的”!李世民非常不高兴,他说:“如此说来,祖孝孙不尽职责,朕也不可以批评了吗”?王珪说:“祖孝孙是一位学者,其职责是负责编制和修订礼仪雅乐,如今陛下却让他教授音乐舞蹈,这些本来是教坊乐师的事情,您却让一个太常少卿来做,岂不是大材小用了吗?这要怪陛下自己用人不当才是!您如今指责他,让臣等觉得陛下乐为重,士为轻”!李世民本来气消了一半儿,见王珪这样“小题大做”指责自己的不是,立刻又勾起了怒火:“朕把你们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不是让你们天天指责朕的不是。你们应该竭力尽忠管好自己份内事情,不是在这里说三道四的”!说完拂袖而去。闹得大家都不欢而散。
唐太宗回去仔细品味,觉得自己说话过重,招来房玄龄问:“周武王不用伯夷、叔齐两位大贤,周宣王杀了无罪的诤臣杜伯,看来古代帝王纳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朕昨晚想了一夜,深感自己对王珪、温彦博态度不好。请先生转告他们和大家,不要因为昨天之事大家都不敢进谏了”!王珪因此又与李世民亲密无间了。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任命王珪兼任魏王老师,负责教导魏王李泰。王珪以老师自居,坦然接受李泰的拜礼。当时,李泰请教忠孝之事,王珪道:“皇帝是你的君王,你侍奉他要竭忠尽诚;同时皇帝又是你的父亲,侍奉他要竭孝尽心。尽忠尽孝可以成就自己美名,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汉东平王刘苍曾说:‘为善最乐’,希望你记住这话”!唐太宗听说后,高兴地道:“这儿(李泰)今后可以少犯过失了”!
贞观十二年(638年),王珪上奏道:“三品以上官员遇见亲王都要下车行礼,这不符合礼仪。”唐太宗不高兴的道:“你们为彰显尊贵,便轻视皇子吗”?王珪与魏征极力劝谏,唐太宗遂听从了王珪的建议,削减诸王权势。这件事我们讲述魏征时已经做过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唐太宗授王珪影响颇多。特别是治国安民方面受到的影响更大。王珪曾这样对李世民说过:“秦始皇、汉武帝虽功高天下。但对外穷兵黩武,对内崇侈极欲,民力竭尽,祸患很快就要发生了。难道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汉武帝就不知道如何治国安民吗?只是他们用错了方向罢了。隋炀帝利用其父隋文帝的积蓄,骄奢淫逸、穷兵黩武、享受奢华。隋朝因此很快就灭亡了。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请陛下三思而后行啊”!唐太宗通过这次谈话。悟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奉君,如割己肉啖口,腹饱身死”的道理,结合魏征的劝诫,总结出“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人力竭”的格言。
在贞观时期很长一段时间,王珪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等人一同辅佐管理朝政。一次,唐太宗问王珪:“你认为房玄龄等人和你自己比较谁更贤能”?王珪不假思索地答道:“兢兢业业、尽心竭力报效国家,我不如房玄龄;出征为将、入朝拜相,我不如李靖;陈事详尽、忠实公正,我不如温彦博;解决的异常困难、处理繁重问题,我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己任、披肝沥胆我不如魏征。但说到辨别清浊、惩恶扬善,我倒是略有长处”。唐太宗深表赞同,房玄龄等人也认为王珪的评价非常准确。
王珪为人宽厚,不苟言笑。侍奉自己寡居的嫂子如同自己的长辈。对待自己的侄子(女)比自己的子女还要好。家族中谁有困难,他总是尽心竭力的帮助。因此,尽管王珪待遇很高,但日子过得并不比别人富裕,以至于家庙都没有,王珪祭祀祖先不得不在自己内室里进行。有人认为这不合礼仪制度,因此弹劾他不孝敬祖先,欲治其不敬之罪。唐太宗得知原委,命人专门为他修建了家庙。
贞观十三年(639年),王珪身染重病。唐太宗特命自己的女儿南平公主(王珪儿媳)亲自探视侍候,又命民部尚书唐俭为其调理药剂饮食,还定时为其配送宫中药膳。但王珪身体日虚,不久病逝,寿享69岁。唐太宗闻知痛苦。亲自素服举哀,并命自己儿子李泰率百官到王珪家悼唁、送葬,特追赠他为吏部尚书,赐谥号为懿。
唐敬宗时期宰相李绛说:“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唐大臣李德裕说:“如王珪者,可谓识微之士,明於祸福矣”。宋大臣、史学家曾巩说:“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征、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后人认为:王珪同魏征一样,以敢犯颜直谏闻名于世,并获得唐太宗的信赖支持,正是在王珪建议下,谏官才可以列朝听政。所以有人说王珪是“贞观之治”的功臣并不为过。他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并称唐初“四大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