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德二帝国的遗风] 从M19到M28魏玛时期制服解析(上)

中国历史9个月前 (02-16)680

作者先在这里和大家问好,本期就来谈谈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制服,以及在第三帝国时期的应用。

魏玛时期的德军虽然人数被限制在10万人之内,但是都是精英组成,他们也是日后德军扩军的骨干力量,也是在这个时期,德军开始了统一制服的努力,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由此便诞生了划时代意义的M19,他结束了德国自第二帝国以来,各个邦国不同军服五花八门的盛况。

1919年5月5日,当时的德军还叫临3时国防军(Vorläufige Reichswehr),此时便开始为德军,配发一款4个口袋前襟8颗纽扣的羊毛料子的原野灰色的制服,此时还不叫野战服(Feldbluse)而是叫值勤服(Dienstrock),根据使用年号,通常将其称之为M19型值勤服。

它的特点是,采用了比制服面料颜色略深的原野灰色布制衣领,带有两颗装饰性纽扣的布制袖口翻边(与衣领同色),带有两个皮带支撑纽扣的背衩,下摆的两个口袋是内藏式的,露出了袋盖,而胸前的两个胸袋,则是风琴摺的外露式口袋,另外这套军服更大的特点就是,从士兵到将军的样式都相同,仅仅只是用不同颜色的肩绳以做区分,军衔的具体区别是用袖章来表现的,这种军服上的上臂还有一种椭圆形的兵种及部队识别臂章,椭圆形的边缘有一圈或两圈颜色滚边来代表兵种,中央则用 *** 数字或者罗马数字来表示部队番号.如你所见,这套识别系统也太复杂了!

(照片备注:作者家书中的M19值勤服)

下面两张图都是1919年秋德国著名陆军制服历史学家保罗 皮尔施(Paul Pietsch)在法兰克福的拉舍尔出版社出版的《武器与制服》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名为《德国国家防卫军》(Die deutsche Reichswehr)的小文章中的图解。

下面是M19的臂章实图,第21重型迫击炮连(21.Minenwerfer Kompanie),这种章德文名称为Armspiegels,直译就是“臂章”

用着旧帝国时期的老制服加上新规定的徽标,继续穿着的情况很常见

下面都是历史上,穿戴M19制服的实图

不过要说明的是,下图这位并没有仔细遵守条例,胸袋和领口与标准的M19制服有区别

我们从下面这位将官中,可以看出他也没遵守军服条例,我们是否可以分析出其实关于M19制服的条例并没有多少人遵守呢?当然这也是德军老传统(bushi

1920年12月,将M19的制服的袖口翻边修改为没有装饰性纽扣的法式袖口后,这便是M20值勤服,同样的,变化不仅仅于此,重新恢复了对肩章的使用,军衔上也重新表现在肩章上,肩章代替了M19的军衔袖章,用于区分不同兵种的兵种色也开始在肩章和领章上体现,M19那一套兵种和部队识别系统彻底被取消了(又回到了德军老传统不是?) M19到M20的使用仅仅相差8个月左右,之后的1921年1月1日,在凡尔赛条约框架下的魏玛防卫军(Reichswehr)才正式成立。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 M20标志性的8颗纽扣和法式袖口,他们头戴的就是M19式野战帽,由于舒适性,在军队中格外受到欢迎,在第三帝国时期,军官们还在以老式野战帽为名佩戴,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M20正面细节展示,这件衣服的原主人来自正大名鼎鼎的第17“布伦瑞克”步兵团,可以从肩章上,看出他是一名步兵(白色兵种线)军衔上,他是一名列兵,也可以看到M20的法式袖口,和前襟的8颗纽扣

让我们把目光放在这件M20的衣领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它使用了两个挂钩用于闭合立领,领章部分可以看出,使用了M28型领章,从上面的兵种色也可以看出他是步兵。

闭合状态

M20细节展示,我们可以看到魏玛时期制服的背衩的这个特点,背部两个纽扣用于支撑皮带

内衬细节展示,这种内衬也是相当的豪华

从下面那张图我们可以看到,M20的左右两个内袋,右侧可以放绷带,右侧容量甚至能装得下水壶。

从这件衣服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分析出

胸围98 从脖子到袖子的长度(肩宽)44

颈围42

围长88 袖长62

H.B.A.H(Heeres-Bekleidungs-Amt.)(汉诺威被服厂)

1924年交于厂库的时间

17.J.R 第 17步兵团

1926 下放给部队的时间

IB 之一营

4K 第四连

99 工厂番号

一件将官的m20制服实图

汉斯冯塞克特(Johannes Friedrich Leopold von Seeckt),这位国防军之父,身穿M20制服的实图

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在下面这张图中 队伍中最亮眼的那位将官就是他,不知道各位读者是否注意到,赛克特的帽子不是金属丝风带,和其他人一样都是牛皮的,这是因为军官版本的金属丝风带要等到1927年才出现,这图是1925年在图灵根州的一次演戏合影

身穿m20制服优雅的军官

当然了,M20与M19制服的投入时间相距才8个月,所以肯定有很多M19制服在军中使用,不可能将发放没多久的旧制服废弃或者回收,所以官兵们通常就是把之前老制服的那一套识别系统给下了下来,换上新制服规范的肩章。

上图的这名士兵,他是埃普自由军团的成员(见臂章),袖口可以看出他穿的就是M19制服,但是他的胸袋明显偏低,到了第四个纽扣的位置,这其实是他以M19为蓝本私人定制的出行服。

因为篇幅原因,只能写到这里,下期我们将介绍M28和他们在第三帝国的应用,谢谢大家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2/583030.html

“[德二帝国的遗风] 从M19到M28魏玛时期制服解析(上)” 的相关文章

徐敬猷:唐朝时期大臣,随兄长徐敬业发动扬州兵变

徐敬猷:唐朝时期大臣,随兄长徐敬业发动扬州兵变

徐敬猷(?—684年),曹州离狐人,唐朝大臣,开国名将李勣之孙,英国公李震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凭借门荫入仕,担任盩厔县令。唐中宗李显即位后,因事免官。光宅元年(684年),跟随兄长英国公徐敬业以匡扶唐中宗为名,发动扬州兵变,遭到武则天派遣的左玉钤卫大将军...

宋太宗最成功的一次投资,让宋朝从此富了起来

宋太宗最成功的一次投资,让宋朝从此富了起来

历史上的宋太宗最成功的一次投资是什么?正是因为他的举动,成功的赚取了世界的钱财,将积贫积弱的北宋改造成一片繁荣昌盛,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历朝历代都有谋朝篡位者,人们熟知的有曹丕、李世民等,他们大多都是经过手足相残后上位的,宋太宗也不例外。只不过比起他们,他过于猴急,正...

赵匡胤后宋皇后为什么要拥护小叔子赵光义 皇后不扶持儿子的原因是什么

赵匡胤后宋皇后为什么要拥护小叔子赵光义 皇后不扶持儿子的原因是什么

还不知道:50岁赵匡胤去世,24岁宋皇后为啥不扶持儿子登基,却拥护小叔子?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匡胤在部下的帮助下黄袍加身成为皇帝,因此被认为是历代开国皇帝当中相对较为容易。不过他能终结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就足以证明他依旧还是有着非凡的能力。但是在赵匡胤去世...

刘谌:三国时期蜀汉北地王,他为何先杀妻与子,然后自杀?

刘谌:三国时期蜀汉北地王,他为何先杀妻与子,然后自杀?

刘谌(chén)(?—263年),涿郡涿县人,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孙,蜀汉后主刘禅第五子,三国时期蜀汉北地王。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景耀二年(259年),刘禅封其为北地王。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的军队攻取绵竹关,其父刘禅决定在魏军攻来前投...

韩通是什么人?他最终为何没能保住柴氏江山?

韩通是什么人?他最终为何没能保住柴氏江山?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显德七年(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率军攻入都城汴梁。韩通听闻赵匡胤造反,急忙从皇宫往家赶,准备誓死对抗乱军,保卫柴氏江山。但韩通出宫没多久就遇到乱军军官王彦升,被其杀害。那韩通为何无法阻止赵匡...

清朝时期的道台是什么官职 比知府官职还要大吗

清朝时期的道台是什么官职 比知府官职还要大吗

对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样的官?和一州的知府相比,它们哪个更大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许多以清朝为背景的电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一种官职,那就是道台,像是一方总督,这个意思大家都懂,某一片都归此官管,巡抚,简单讲就是省级最高领导人,而再往下就是知府,知府是各地区的最高...

曹冲作为三国时期的神童 曹冲为何十三岁就夭折了

曹冲作为三国时期的神童 曹冲为何十三岁就夭折了

对曹冲被誉为神童,为何在其十三岁时便夭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那么一定绕不开曹操,曹操在三国中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不教天下人负我”,使得许多人都记住了这位枭雄。当时三国时期天下大势被分为魏蜀吴三国鼎立,而曹操所在的曹魏是当时势力最大的,除了...

苏轼是什么人?他被贬黄州是因为i什么

苏轼是什么人?他被贬黄州是因为i什么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诗词。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古城黄州,因苏东坡而闻名天下。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人生的一段重要时光。在这里,他的心态得到进一步的锤炼,直至旷达。在这里,他的文学造诣达到顶峰。在这里,他能感受生活的另一番乐趣。...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