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悍将蓝玉奸污北元皇妃,为何朱元璋对其剥皮,斩杀全族上万人
明朝悍将蓝玉奸污北元皇妃,为何朱元璋对其剥皮,斩杀全族上万人
封狼居胥,勇冠三军。作为中华武将的至高荣誉,封狼居胥承载的艰辛与不易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个名号起源于汉代霍去病。汉朝时期,匈奴乃是国家大患,可那霍去病单枪领军,长驱直入匈奴纵深长达两千里,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终于登上了狼居胥山,可谓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中华上下五千年获此殊荣的也不过区区六人,除去开创先河的霍去病外,还有李靖,刘义隆、李绩、朱棣和明朝大将蓝玉。蓝玉作为明朝的开国将军,为明朝大业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勋劳,甚至可以说是功高震主,这样功名显赫的将军本应享尽荣华富贵,但蓝玉的结局却是十分悲惨。
因为奸污北元朝皇妃以及人生中的几件错误,蓝玉的人生轨迹最终被彻底改写,勃然大怒的朱元璋甚至将他剥皮灭族。
蓝玉的封狼居胥之路
蓝玉死于1393年,但生辰却没有详细的历史记载,不过蓝玉参军领军时间比较晚,并没有赶上当时起义反元的浪潮,与许多开国战役失之交臂,不然若是按照蓝玉出类拔萃的个人本领,他的战斗生涯要增添许多荣誉,所以蓝玉也可以说是一个后起之秀。
明朝 *** 稳定之后,就开始了对元朝残兵败将彻底的清剿,元朝虽然大势已去不复当年,但好歹也是立足近百年,文化以及军事底蕴尚且犹存。当时一些元朝旧部将依然盘踞在漠北,虎视眈眈地望着明朝政权,渴望有一天能发起反攻一雪前耻。
元朝余孽不除,朱元璋一日不得酣睡,元朝不仅是朱元璋的眼中钉,也是明朝的肉中刺。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决定集结部队彻底让元朝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他亲自挂帅御驾亲征,两次对漠北发动攻势但最终全都无功而返。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再次集结军队,但这次他选择了派一名能征善战的将军领队。但当时一些经验丰富的开国将军都已经年迈或者被杀,眼看麾下无人,常遇春的妻子为朱元璋举荐了一人。
此人就是蓝玉,常遇春的妻子就是蓝玉的姐姐,说起来她倒是毫不避讳,不过能力出众又年轻善战的蓝玉确实优势明显,于是朱元璋就亲自认命蓝玉担任统帅,率领15万大军征战漠北。
北元皇帝名叫脱古思帖木儿,听闻明军来势汹汹,脱古思帖木儿心生惧意决定避而不战,一路向北逃窜到捕鱼儿海,这是元朝的腹地,位置极其纵深,脱古思帖木儿打定了明军不会如此深入。
悍马功勋,犯下大错
可他不知此番前来是蓝玉领军,蓝玉得知了元朝皇帝的位置后,决定孤军深入一往无前的抵达捕鱼儿海,两军最终相遇。交战当天正逢黄沙满天,视线被几度遮掩几乎视而不见,就这样明军几番靠近,元军却毫无察觉。
最终蓝玉悄无声息的率军抵达了元朝腹地,给了元军始料未及的迎头痛击,惊慌失措的元军顿时一溃千里,就连皇帝与太子都匆忙逃窜。蓝玉乘胜追击,虽然最终没能亲自将皇帝与太子捉拿回国,但收获也是十分丰盛,满载而归的蓝玉怀揣着元朝的传国玉玺、符敕金牌以及各种牛马羊牲畜15万头。
此战过后元朝彻底分崩离析,再也无法对明朝造成任何威胁,朱元璋对于蓝玉优秀的个人表现也是十分满意,册封他为凉国公。元朝的覆灭对于整个明朝政权来说都是普天欢庆的大事,蓝玉的人生也应该由此走向巅峰的道路,但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写了他的人生。
蓝玉此人个人能力自然是不必多说,哪怕放在明朝也是首屈一指的存在,但他更大的缺点就是十分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在完成对元朝的打击之后,蓝玉竟然一时兴起将元朝皇妃给奸污了,导致皇妃最终不堪 *** 自刎身亡。
在古代看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蓝玉的做法虽然败坏道德但远远论罪。但问题在于当时的朱元璋主张民族平等,不论高低贵贱之分,蓝玉的表现与朱元璋的理论背道而驰,朱元璋也是气不打一出来。
剥皮死刑,问斩万人
不过朱元璋此时仍有着自己的打算,他的爱子朱标将来可是要胜任皇帝之事,届时麾下无将也是不妥,再加上按照当时的关系来看,蓝玉还是朱标的舅父,想必一定会用心辅佐朱标,于是朱元璋也就偃旗息鼓不再过问奸污皇妃一事。
可没想到兴致冲冲的蓝玉在班师回朝途径喜峰关时,竟然因为关门守将动作太慢,而兴奋的下令用大炮轰开了城门,明朝的炮来轰明朝的关,此事一下子炸开了锅。不止是朱元璋不理解,恐怕此事时至今日也让很多人疑惑,如此性情的将军是如何领军十五万的呢?朱元璋震怒不已,但为了明朝的太子朱标,只能对蓝玉的行径一忍再忍。
但世事无常,朱标之后因为感染风寒不幸去世,朱元璋留着蓝玉的最后一个理由也彻底消失,心灰意冷的朱元璋开始细究蓝玉这些年来的荒诞行径。再加上蓝玉当时被人揭发有谋反之意,这让朱元璋倍感惶恐,为了加强明朝的集权管理,朱元璋开始清扫一批又一批的朝廷百官。
最终蓝玉被判为叛国罪,数罪并罚处于剥皮实草的酷刑,三族更是被全部问斩,牵扯到上下级一万五千余人。
小结:
作为拥有封狼居胥称号的第六人,蓝玉的出类拔萃的军事能力自然是不容置疑的,但伴君如伴虎,陪伴在一手遮天的皇帝面前有时候更需要的是见风使舵与随机应变,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终将会酿成大错。功劳可以让蓝玉步步高升,但情商却能让蓝玉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