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一生到底都做了什么?历史上谋臣那么多,为何只有他能称谋圣
张良为何备受赞誉称为谋圣?因其所出策略密切关联大汉国运,且不仅为刘邦构划光明未来,更为自身打造更佳人生道路。在汉初三杰中,张良是唯一得以善始善终者。然而,张良是否生而非凡?显然并非如此。彼时他还是热血青年,为复国仇竟寻人暗杀秦始皇。计划失败后,他被迫流浪至下邳县,更名张良。
出身名门
张良,字子房,韩国才子,容貌俊美,拥有女性柔美,贵族出身,其祖父和父亲均为韩国宰相。其父张平于公元前250年逝世后,二十年后秦国灭亡韩国,张良年幼,尚未涉足官场,韩亡后他募集志士行刺秦皇,以报国仇家恨。他曾师从淮阳学习礼仪,东海拜谒仓海君,策划暗杀计划,寻找大力士制造巨型铁锤重达120斤,派人侦查秦始皇出巡动向,目标锁定六驾马车。
行刺未果
公元前218年(秦王政二十九年),张良指使壮士袭击了通向阳武县的路口,车队中最豪华的车被重达120斤的铁锤砸倒,乘车者身亡,张良逃脱。然而,壮士攻击的是副车,始皇警觉后改换车辇,张良难以判断何处有始皇。此事引发全国协查刺客的命令,但张良成功避过追捕,此事最终搁置。此事后,张良刺秦之举名扬天下。
圯上受书
一日,张良至沂水圯桥时,遇到一老者。老者故意脱鞋落水,命张良捡回。张良不满,勉强为老者穿鞋。老者得逞,再使张良给他穿鞋。张良愤恨,欲斥责老者,但经历世事,他克制住情绪,恭敬地给老者穿鞋。老者大笑离去,未道谢。
张良呆立中,老者五里后返回,对他称赞:“小子可造也。”约定五日后凌晨于桥头相会。张良不解此意,仍答应。次日,张良晨即至桥头,老者已经在此,责怪他迟到。第二次张良又迟,老者要求他再等五天。张良欲早到,以示诚意。
第三次,张良半夜间赴约,老者满意,赠兵书,说:“读此书,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依此书复辟基业。十三年后,济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言罢,踪迹全无。此老者正是传说中的隐士黄石公,又名“圯上老人”。张良大喜,次日阅书,竟是《太公兵法》。自此,夜夜苦读,成谋略之冠。
归从刘邦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发动了反秦起义。各地纷纷响应。张良聚众百余反秦,后因势单力薄转投景驹,但途中遇刘邦,张良运用《太公兵法》教诲刘邦,刘邦能领悟,积极采纳其谋略。张良向他人解释时,无人能理解,张良感慨:“沛公卓越,乃天赐也。”于是决定追随刘邦。张良决定投靠刘邦,刘邦此后十分器重张良,张良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
佐策入关
前208年六月,项梁、项羽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称王,各路义军将领齐聚薛城共谋大计。张良向项梁建议立韩王横阳君,并被任命为司徒。后张良全力助韩王驱秦,收复韩地。楚怀王命刘邦、项羽攻秦,谁先入关谁即可称王。刘邦由颍川、南阳经武关进入关中。前207年七月,刘邦攻占颍川,韩王与张良会合。刘邦请韩王留守阳翟,张良随军南下。九月,军队抵达南阳,包围宛城。随后,刘邦采纳陈恢建议,招降南阳郡守,和平占领宛城。大军继续西进,于前207年十月抵达霸上。秦二世被赵高害死后,秦王子婴投降,秦帝国覆灭。刘邦从受命西征至进入关中,仅用时一年多,得益于张良的妙策,抢先项羽入关中。
斗智鸿门
刘邦占领咸阳后,樊哙劝他保持清醒,张良则劝他布衣素食,避免招致骂名。刘邦在霸上等待项羽和其他起义部队,收归秦宫和府库后还军霸上,并与秦民约定三章法律,赢得了他们的支持。之后,刘邦采纳张良建议,巩固了群众基础。公元前206年,项羽得知刘邦入住咸阳后大怒,派英布挑衅。刘邦闭关拒敌,项羽破函谷关后驻扎鸿门,与刘邦对峙。项伯与张良有旧交,他向项羽转达刘邦欲在关中称王的意图。
张良反驳此说并告知刘邦项伯告发一事,刘邦惊问对策,张良提出与项伯结盟,项伯支持了这个建议,使局势稍有缓和。次日,刘邦只带张良、樊哙及百余名部属入楚营会见项羽。刘邦道歉,项羽同情他并表示对此事毫不知情。刘邦极力辩解,项羽无法反驳。项羽同意请刘邦共宴,但范增示意项羽动手杀刘邦,却被项伯制止。张良觉察危机,命樊哙援护刘邦,樊哙闯入帐内,项羽惊讶不已,樊哙谴责项羽不义,项羽无言以对。刘邦借故去洗手间,三人密谋,樊哙护送刘邦平安离去,张良留守善后。最后,张良协助刘邦逃脱险境,同时也在项羽军中埋下了不安。
暗度陈仓
不久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封赏了18位诸侯王。他违背楚怀王的约定,将刘邦流放至巴蜀,封为汉王。项羽将关中一分为三,分给秦降将以压制刘邦。刘邦心怀怨愤,但遭萧何、张良劝阻,暂时隐忍。张良计划归韩,请求刘邦赏赐。刘邦赠予他金百镒、珠二斗,张良却将金珠转交项伯,促其协助刘邦请求加封汉中。项伯见钱眼开,说服项羽。刘邦得以在南郑立足,占据秦岭以南三郡。
同年底,张良护送刘邦至褒中(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刘邦在此休养生息,励精图治,积极备战。次年八月,刘邦采纳韩信计策,击败三秦诸王,平定三秦,尽收关中。不久后,项羽杀害韩王成,张良重返刘邦麾下,受封为成信侯,成为汉王的重要谋士。张良、韩信默契配合,明烧栈道,暗渡陈仓,以智谋助刘邦争取宝贵时间。
下邑奇谋
公元前205年春,刘邦打败五藩,兵力扩至56万,但因攻占彭城后得意忘形,忽视了项羽的威胁,导致兵败如山倒。形势危急,众多诸侯背叛刘邦,刘邦仅剩张良等数十骑逃窜。这时,张良献计让刘邦利用英布、彭越和韩信。此计被后人称为“下邑之谋”。
刘邦深感此计甚妙,遂派遣大臣隋何说服九江王英布,并联络彭越,同时,委任韩信攻打燕、赵等地。“下邑之谋”虽非全面战略,但成为刘邦楚汉战场计划的核心部分,由张良策划,最终以弱胜强,击败项羽。事实彰显了张良“下邑之谋”的深远,最终在垓下围攻项羽,正依赖此三方军事力量。
谏阻分封
前204年冬季,汉军被楚军荥阳围困,陷入持久战。楚军全力截断汉军粮道和军援,汉军形势危急。刘邦请大臣献计,郦食其建议恢复六国,封其后人以掌控局势,然而,此计属冒险之策,刘邦并未察其潜在风险,即命人刻印,指定郦食其施行。此时,张良归来,刘邦讨论分封计划并向张良询问意见,张良认为此计无法操控项羽,不能效仿武王克殷后做法,并劝阻分封。张良精辟分析后,刘邦下令销毁六国印玺,避免了失误。张良深思熟虑,具有远见卓识,能因时制宜,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和政治家。
虚抚韩彭
当刘邦陷入项羽荥阳重围时,韩信在北方战线势如破竹,平定了魏、代、赵、燕等地,随后攻占齐地并请求册封为齐王。刘邦对韩信的请求非常生气,但陈平提醒他韩信的重要性,于是刘邦改口称赞韩信。最终,刘邦命张良赐韩信为王,并征调其部队进攻楚军,此举稳住了韩信,使得楚汉战争局势发生巨大改变。
前203年,汉军对楚军形成包围之势:韩信在齐地,彭越在梁地截断楚军粮道。项羽释放刘邦亲属,议和后以鸿沟为界。刘邦在张良建议下追击项羽,但被楚军击败,退守固陵壁垒。张良建议分封韩信、彭越封地,二将果然发兵支援。汉军集结于垓下,以“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击败项羽,项羽自刎。楚汉战争结束,刘邦胜利。
劝都关中
公元202年,刘邦称帝,被尊称为汉高祖。同月,在洛阳南宫大堂进行受封大典,宴请大臣。高祖赞扬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新建立的西汉帝国需选首都,多数大臣建议定都洛阳,但娄敬建议定都关中。面对大臣们的反对,张良表达了支持娄敬的观点,并指出洛阳腹地狭小、土地贫瘠、易遭四面围攻,非强国之都;而关中有崤函之固,右有陇蜀高山,土地肥沃,沃野千里;且有巴蜀盛产,北有广大草场。可控诸侯。于是高祖决定定都关中,西汉元年八月,正式迁都长安。
深受倚重
汉高祖刘邦六年正月册封有功之臣,有部分未能受封者纠结不断,议论纷纷。有一天,刘邦发现众将士窃窃私语,便询问挚友张良原因。张良惊恐地说:“他们议论谋反!”刘邦疑惑地问:“天下已定,何以谋反?”张良回答:“陛下出身平民,靠众人得天下,如今尊为天子,但受封者皆为爱,惩罚者皆为恨。朝廷正在定功算数。若皆封赏,地壤终有限。诸位忧未能受封,惧被治罪,故图谋反叛!”
刘邦担忧:“如何是好?”张良问:“陛下最恨谁?”刘邦答:“雍齿曾多次羞辱朕,欲斩之,但其有大功,故忍之。”张良建议:“急封雍齿,众臣见雍齿获封,自然放心。”刘邦设宴款待众臣,当场封雍齿为什邡侯,促丞相、御史速行封赏。群臣见雍齿获封,皆放心,议论:“雍齿获封,吾等无虑。”张良的策略调整了刘邦的偏私,轻松化解了矛盾,防止了可能的动荡。这种以安一仇而固众心的策略,常被后世政客借鉴。
明哲保身
张良因病隐居家中,刘邦巩固政权后,他转变为“上帝的宾客”,遵守时有时无、进退适时的原则。刘邦打仗时,张良很少参谋,皇权争夺时,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教诲。
公元前197年,汉朝高层面临新危机。刘邦欲废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如意,大臣劝谏无效,吕后请吕释之求助张良,张良建议太子邀“四皓”为顾问。刘邦得知太子有“四皓”,便放弃更换太子的想法。
功成身退
尽管《史记》和《汉书》中缺少对张良在萧何谋略中的详细记载,这并不影响其在后期的重要贡献。在论功行赏之际,按级别给予相应的爵位,汉高祖刘邦赐予张良自选三万户为食邑的特权。然而,张良谦让,恳求获得初始与其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予以批准,因此,张良被尊称为留侯。
张良韩灭家败后成为平民,因封万户获享侯位。眼看汉朝政权逐渐稳定,国事已有所安排,其“报韩仇以强秦”的政治目标及“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愿望已经实现,他的一生抱负基本圆满。另外,鉴于身体状况不佳,又悟透“鸟尽弓藏”之道,深怕失去现有权益,遂主动请求退出朝廷,戒绝世俗诸事,专注修炼养生之术,信仰黄老之学,行气静心,力求成仙。吕后深感张良的恩德,劝其勿要自苦。张良拗不过,只好听从,继续过着人间生活。
前186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为文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