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鞭下的晚清,涟漪中的变局
作者丨
鉴往一得
编辑丨
历史国编辑部
在美帝国的光辉岁月里,费正清、列文森等一大批汉学家不断推进中国近代史研究,但是有意无意地构建起了对近代中国的一系列偏见。二十世纪六十年以来,自诩为世界文明强国的美国不断进一步挑起侵略战争,往日先进、正义的包装不免一次次漏风。过去美国汉学家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在新一代汉学大家柯文眼中,成了必须重新审视的傲慢与偏见,成了必须时刻警惕的“洞穴”。
柯文的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做了整体的反思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精巧的把握。笔者可以借助两种游戏模式——打陀螺和投石子来简单概括其逻辑。
一、抽鞭子的人与转动的陀螺
打陀螺时,我们甩动鞭子,将力量传递到陀螺上,陀螺由此实现飞速转动,但它转动的方向与速度,几乎全在甩鞭子的我们。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几乎就是如此,在他们有意无意的叙事下,1840年后东西方的碰撞中,美西方就扮演着甩动鞭子的一方。他们的研究叙事思路,大体被归为三类模式,帝国主义模式,西方冲击-中国回应模式,传统-现代模式。
帝国主义模式有从 *** 的著名论断中得到启发,即“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与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柯文作出的批判主要在围绕经济方面,正如陀螺上的受力不会均衡,帝国的工业化模式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局部不均的,来源于多国的,富有层带的。
西方冲击-中国回应模式则暗示,在东西方的历史相遇中,西方主动、积极、先进,中国则腐朽、懒惰、落后。只是在西方的一次次冲击下,中国才逐渐抖擞惰性,一次次起身回应西方文明的冲击,这正如陀螺的转动完全离不开鞭子的抽动,陀螺旋转的方向也基本取决于甩鞭子一方。
传统-近代模式则暗示着,中国应当从自己的现状中走向西方定义的“近代化”,中国的传统是落后的,西方的现状乃至过去是先进的、应当借鉴的。这正如陀螺应当走向哪里,如何旋转,其话语权在于抽鞭子之人。
二、投出去的石子与水中的三圈涟漪
柯文在批驳了西方冲击-中国回应模式后,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他认为,西方对中国的冲击影响至少要分成三个层带。西方冲击中国的过程,就像石子投入水中,其力道在脱手那一刻就有所削减,在与水面”首次相撞”后激起之一圈涟漪,然后力道散开,形成第二个、第三个。
三个层带的之一个,是与西方物质、精神直接接触的部分,比如通商口岸、兵工厂、总理衙门的设立,撰报人、买办、基督教徒的出现。但是,在水面和石子的首次冲击后,冲击因水面而不断减弱。毕竟一切西来的东西到了中国,会跟着入乡随俗。另外,石子离后之手,它的力量就在不断减弱。所谓的西方,往往是中文翻译过的西方,是中国人理解的西方。
第二个层带不是中国与西方直接接触的结果,而是中国人对西方冲击的利用,比如洪秀全改造基督教思想团结中国农民,李鸿章以自强求富为旗号扩大个人权势。中国回应,实质是利用西方之冲击,满足自身的固有需求。
第三层带是西方冲击最难到达的,是外来文明影响的强弩之末,这个层带展现为本土语言、思想信仰,传统宗教与审美,传统的风俗习惯等等。大量中国人时刻就“活”在其中,并将继续活下去。1947年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许多论述,至今看来仍然入木三分。庙宇佛寺等民间信仰,熟人社会的办事逻辑,以己为核心的差序格局,诸如此类仍然让中国人成为着中国人。这些东西大多扎根于中国这片乡土,是真正土生土长的文化形态,是西方难以冲击到的部分。
本期书籍: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柯文著,林同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出版。
作者简介:
柯文
,曾在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美国名校任教与研究,其学术师从费正清和史华兹,学术研究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和中西关系史研究,著有《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革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