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芝加哥钢琴:美国1.1英寸(28mm)/75倍四联装高炮,还不如九六神炮
二战中后期,美国海军凭借CIC、舰载机、Mk.37指挥仪 5英寸/38倍舰炮、博福斯双联/四联40mm炮,以及厄利空20mm炮构成的舰队防空体系,在舰队防空方面独步天下,他国只能望其项背。但在战争初期,美国海军舰艇对空火力体系还远没那么完善,当时他们还在用一个不靠谱的小口径自动炮,即Mk.1 1.1英寸(28mm)/75倍四联装高炮。
Mk.1 1.1英寸(28mm)/75倍四联装高炮
本文仍是改变历史的防空火网编织者——瑞典博福斯40mm/L60高炮的免费配套阅读内容,强烈建议读者们阅读此长文,对博福斯40mm高炮形成更完整的认识。
和间战时期其他国家海军一样,美国海军懵懵懂懂觉察到了航空兵对水面舰艇的威胁, 而且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已经意识到俯冲轰炸机对未来水面舰艇防空带来的压力。在1929年美国海军演习中,俯冲轰炸机在1500英尺投弹的命中率高达40%,而且在平飞转入俯冲并投弹的短暂几十秒中,大口径高炮因为射速低,来不及打出多少有威胁的弹幕,而现有的小口径速射防空武器只有.50英寸勃朗宁机枪,虽然射速不错,但口径偏小,而且没有杀伤榴弹,毁伤不足。因此美国海军认为,需发展一种口径大于.50英寸机枪,能发射杀伤榴弹的速射防空炮,应当说这个想法是基本正确的。
.50英寸M2勃朗宁水冷高射机枪,这是1920-1930年代美国海军的近程防空武器。
在海军军械局指令下,研制小口径自动高炮的工作正式启动。
1928年10月17日,海军军械局召开海军军械特别委员会会议,审议并提交1英寸或更大口径防空自动火炮的研制计划,这是朝这个方向采取的之一个明确行动。在这次会议以及后续几次会议上,海军军械局最终决定新型防空自动火炮口径为1.1英寸(28mm)。
1928 年12月13日,海军军械局工程师C.F. 坚森( C.F. Jeansen) 主持调研1.1英寸防空自动火炮合适的弹头、全弹质量。1929年3月,同样是军械局工程师的布克和查德威克被指定设计火炮的自动机和附属操作机构。
最终,1.1英寸高炮弹药全重被确定为2磅(908g),弹头质量0.92磅(418g),火炮自动机则基于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发明家罗伯特哈德逊(Robert Hudson)的一个专利加以改进完善,于1930年完成基本设计,于1931年3-5月对原型炮进行了测试。
测试表明,原型炮的理论射速为90发/分,偏低,而且测试中还出现了底火炸穿、走火、卡壳、弹匣故障和炮座故障等问题,在接下来的两年中,设计人员修改设计,逐步排除了这些故障,理论射速也提高到140发/分。1934年,该型火炮正式交由海军兵工厂生产,命名为Mk.1 1.1英寸/75倍高炮。
陆地靶场上的Mk.1 1.1英寸/75倍四联装高炮
装备Mk.1 1.1英寸/75倍四联装高炮后,原有的.50英寸勃朗宁水冷机枪并未淘汰,美海军准备拿1.1英寸高炮当中程防空,.50英寸机枪当近程防空,再配合3英寸、5英寸高炮,构成间战期间的美国海军舰载防空火力体系。
相对其口径而言,Mk.1 1.1英寸/75倍高炮是个大家伙,由于该炮单管射速较低,为满足火力密度,采用四联装形式安装,故整个动力炮座全重达到4.8-6.3t(不同型号略有不同)。该炮身管长度为75倍口径,2100mm,水冷身管,炮口有螺纹,可安装喇叭形消焰器。
带喇叭形炮口消焰器的Mk.1 1.1英寸/75倍四联装高炮
火炮采用弹匣供弹,每个身管配7个弹匣,可同时插2个,打光一个可自动续上第二个,理论上说只要不停地续弹匣就可连续发射。但该炮的弹匣容量只有8发,四个炮身排列又过分紧密,炮座后方空间也很小,压弹手拥挤在一起很难快速装弹,所以该炮单管实际射速只有约100发/分。
每一根管理论上可插两个8发弹匣,但炮位狭窄,四根管排列紧密,压弹手工作空间狭小,难以快速压弹。
这张照片能看到更多弹匣细节,该炮弹匣是侧面敞开框架式的,两个弹匣并列插在一门炮供弹口上。
1.1英寸/75倍四联装高炮对空射击时,理想状态下有射击指挥仪测诸元,射击指挥仪型号为Mk.44。该指挥仪的主体为光学测距仪,由3名测手操作,能为火炮提供斜距和方位角等信息,但因为设计较早,整个指挥仪比较笨拙,也无法给出运动目标提前量,所以实用性非常可疑,以至于战争爆发时,许多装备1.1英寸/75倍四联装高炮的美军舰艇并未安装Mk.44指挥仪,全凭火炮自带的瞄准镜配合曳光弹射击。
为1.1英寸/75倍四联装高炮配套的Mk.44指挥仪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Mk.1 1.1英寸/75倍四联装高炮曾装在美国包括“企业”号、“大黄蜂”号航母在内的多艘舰艇上,参加了战争初期的战斗。在实战中,1.1英寸/75倍四联装高炮表现令人失望,总的来说有以下缺陷:
首先是糟糕的可靠性,该炮在原型炮阶段就暴露出可靠性不足,射击故障多的缺陷,到生产型时仍未彻底解决,打着打着就停射。
其次,作为一款四联装,系统全重4.8t以上的大家伙,虽然能打1.1英寸杀伤榴弹,好歹是比.50英寸勃朗宁机枪强,但实际有效杀伤斜距却并不比.50机枪高多少;单管理论射速就偏低,四联装后又因为8发弹匣供弹方式,单管战斗射速只有100发/分,四管加起来,全部弹药投射能力还是偏低,与其庞大复杂的结构相比极不划算。
再有1.1英寸杀伤榴弹引信可靠性差,无远解装置,发生过炮弹刚飞出炮口甚至在膛内就爆炸的事故,给炮手带来很大威胁。除无远解装置,引信亦无自毁装置,在珍珠港事件中,港内舰艇用1.1英寸四联装高炮奋力还击,结果不少未命中的弹药落回地面爆炸,误伤了地面人员。
太平洋战争初期,1.1英寸/75倍四联装高炮仍在美军舰艇上服役。
说到二战时舰艇防空武器,老多人总是吐槽日本的“九六神炮”,即九六式25mm高炮。其实96式25mm高炮好歹单管射速210-260发/分,15发弹匣供弹,还有九五式指挥仪(尽管过分简陋)配套,比美国1.1英寸四联装高炮还靠谱一点,1.1英寸四联装高炮才是真正的指挥靠棍、通信靠吼、瞄准靠摇的手搓炮。
对96式25mm高炮的嘲讽“依据”很多来自《男人的大和》剧情,但剧情中很多场景是不符合实际的,96式25高炮还比美国这个1.1英寸四联装高炮靠谱一些。
所以到1942年中期,美国开始全力生产博福斯40mm/L60舰载高炮,海军舰艇上的1.1英寸四联装“芝加哥钢琴”被陆续换下,这款不靠谱的,代表美国海军早期防空火力试水之作的高炮终于从舰艇上消失了。
让我来教你们什么是防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