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谜团:59岁的王昌龄被贬回老家,途经亳州时竟被亳州刺史杀害
公元756年,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途经亳州时,竟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残忍杀害,闾丘晓为何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这成了一个千古谜团。
(参考资料:《新唐书王昌龄传》)
一个鼎盛的时代,是文化、经济、军事等全面爆发发展的时代,唐朝的文化以诗为盛,其高度让后人望其项背,其中,擅长七绝诗的李白和王昌龄,他们的作品常被后人吟诵。
不过,和李白不同,王昌龄本人的存在感似乎很弱,大家知道他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但是,却很少有人了解他的生平。
王昌龄出身贫寒,小时候务农为生,他对文学创作充满了热爱。
苦心钻研后,逐渐展现出在诗歌领域的才华,公元720年,年仅23岁的他前往嵩山,在那里学习了三年,为他未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段时期带给他许多收获,激励着他追求更广阔的发展。
在那个科举制度盛行的年代,王昌龄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他放弃了科举之路,投奔边塞,浪迹黄沙,亲眼见证了边疆的壮美河山与艰辛生活。
在那里,他体验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感受了边陲人民的淳朴善良,这些经历都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宝贵财富。
和平的日子总是短暂的,随着战事的再起,王昌龄不得不离开了他深爱的边陲,回到了中原。
在这期间,他重拾诗文,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终得飞黄腾达,高中进士。
王昌龄上任后多次直言进谏,指出边防日益严峻,批评朝廷腐败,引得权贵剧烈反弹。
他屡遭贬谪,仕途坎坷,每当遭遇挫折,王昌龄便会在乡野间寻觅灵感,吟咏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杰作。
他用诗歌抒发对边陲生活的热爱,也哀悼战争带来的苦难。
他的诗作如《出塞》、《从军行》等,至今仍被传颂,成为千古绝唱。
在安史之乱这场浩劫中,王昌龄返乡探亲,却不幸遭遇了人生的最后悲剧。
亳州刺史闾丘晓,心术不正,因妒忌王昌龄的声誉,将他囚禁并杀害,终年59岁。
闾丘晓害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人所知,因此趁乱杖杀了王昌龄,企图掩盖自己的罪行。
唐玄宗或许可以对王昌龄的生死不闻不问,但是王昌龄的好朋友张镐等人却不能如此置之不理。
巧合的是,不久之后,张镐受命率军前往拯救宋州,而亳州就在宋州附近。于是,张镐命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军前来会合,共同拯救宋州。
然而闾丘晓却违抗命令,拖延战机最终导致宋州失守。
面对这一情况,张镐再也无法忍受,因为有了合理的理由,他以闾丘晓不顾大局、贻误战机的罪名要求将其处死。
然而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闾丘晓的恶行最终被人揭露,他也为此付出了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