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烟尘与宋朝的风
唐朝的烟尘与宋朝的风
唐朝的烟尘与宋朝的风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高2022级10班 杨珍祯
“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生存与死亡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一直苦苦期盼的自身健全?”上世纪九十年代,余秋雨先生在这混沌的困惑中站了起来,告别了案几,焕然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书房紧闭的门。十五年,独自一人,孑然一身,走向先贤站定的地方。走遍泱泱华夏,探寻文化的历程,书写人生之问的答案。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老庭院里厮磨,这就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dié xiè),以此为归。”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很温和,很细密,就像一直流淌的小溪,很慢,很缓,但是渐渐浸透我的身体。“借我一生苦旅无疆,寻觅文化笛声何处叹千年。”他深深地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走遍千山万水,那一行行文字,滴进血脉,与心一起,与脉搏共跳。每一页都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带着微弱的叹息。那一撇一捺像是密密麻麻的刀,穿透我的骨骼,割裂我的神经,他试图将每一段历史每一段文化刻进自己的脊髓,刻进观者的脊髓。
高雅的艺术并非皆出自巨额的投资,相反往往是来自于对现实的直观回答。文艺的更佳底色未必是金,也许是黑——五彩斑斓的黑。从内陆到边陲,从茫茫戈壁到辽阔海洋;从华夏文明遗迹的追寻,到人生历史的拷问和自省。余秋雨先生将其悉数浓缩于笔下,他引着我们走进不一样的历史文化里,跟随历史的脚步去感知不同文明的跌宕:从远山偏僻的学堂走到故乡山顶的庙堂,从厚重清澈的都江堰跨越漫天黄沙去往敦煌莫高窟,在晨光熹微小巷清幽的江南古街感受人生百态,被断壁残垣里的废井和北欧的寒夜冷眼相待。
余秋雨先生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乐音,一种无需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再理会哄闹的淡然微笑,一种驱散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内敛,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充满太多注定的未知,让我们静观“日沉月升,万物葱茏”,思考生活的本质,修宁静之气、达观之气,为现世添一份安宁与希望。将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深埋心底。我始终坚信:山有峰顶,海有彼岸,万物再苦皆有回甘。
沧桑与潇洒是人类历史自然的浑浊交融,余秋雨先生带领我们领略这片苍茫大地的每一寸山水,我们在古人曾经伫立的地方静听与千百年前呼应的风雨,去感受跨越时光之河仍熠熠生辉的华夏文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我热爱余秋雨先生笔下流淌的人、事、物,热爱这场文化苦旅,也热爱唐朝的烟尘与宋朝的风。
评语
本文是作者阅读了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一书有感而成。作者摘取了一些自己喜欢的警句组织文章结构并一 一解读,语言精炼,体现出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如果在行文中能嵌入一些唐诗宋词进去,那就更加切题,更有文化意蕴了。
(指导教师: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冉茂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