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杀后,诸葛亮淡淡地说出11个字,刘备听后立马赐死长子刘封
“来人啊,将逆子刘封拖下去!斩!”
“父亲!儿子知道错了,荆州今日之局面,儿子也不想看到啊!”
公元220年,关羽兵败襄樊,败走麦城,惨遭吴将吕蒙杀害,留下千古遗恨!
刘备得知二弟死讯,肝胆俱裂,捶胸恸哭。当他获悉关羽曾向据守荆州的刘封救援而被拒绝时,当即雷霆大怒,遂将刘封五花大绑,押到军前。
看着堂下磕头谢罪的刘封,刘备五内俱焚,犹豫不决,在“杀”与“不杀”间挣扎纠结。这时,站在他身后的诸葛亮悄悄对他说了一句话,最终又让蜀汉帝国再次上演了一场“挥泪斩马谡”的历史大戏。
刘备养子,骁勇刚强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夺取荆州后,已是不惑之年,而甘、靡二夫人尚未生子。
刚好此时弱冠之年的刘封出现,他一副孔武有力、气力超群的武将风范,让刘备欢喜的很,遂将其收为养子。
为了继续扩大蜀汉地盘,完成复兴汉室的大业,刘备便亲自带兵进取葭萌关,攻打益州刘璋,刘封则随着诸葛亮,张飞等人由西路逆流而上,配合刘备大军主力进攻。
这一路,刘封表现出超强的战斗力与非凡的军事才能,让蜀汉众将领刮目相看,刘备本人对这个养子也是青睐有加。
公元219年,蜀将孟达奉命攻打上庸,刘备担心孟达势力单薄,难以维系,于是便派刘封领兵前往协助。刘封顺沔水一路南下,与孟达合兵一处,浩浩荡荡杀向上庸。
上庸太守申耽,瞧见蜀军的凌厉气势,心生畏惧,遂弃城投降,至此,上庸正式被纳入蜀汉版图。
此战后,刘封更是深得刘备器重,当即擢拔他为副军将军,令他同关羽共守荆州。
坚守荆州,拒绝救援
同年,刘备为了完成大业,命关羽北伐。
此时,曹魏与孙吴两大集团为了共同的利益,达成默契,在曹操命徐晃、张辽等大将进攻樊城的同时,孙权亦派遣大将吕蒙偷袭荆州。
刚开始,围困樊城的曹兵因兵力不足,很难与关羽匹敌,于是曹操当即派殷署、朱盖等将率十二营兵马先后驰援樊城。
随着围困樊城的兵力的逐渐增多,关羽力不能敌,于是,便修书一封,命士兵火速赶往荆州,将信交予守将刘封,盼他出兵相救。
刘封得到关羽求援信后,踌躇不决,最终,回复关羽八个字:山郡初附,未可动摇!
关羽得刘封这个拒绝援救的理由后,大失所望,于是,便弃了樊城,沿着汉水向南撤退。
这时,东吴占据江陵的消息传至关羽军中,由于这些士兵家属多数居在江陵,于是,因为担心家人安危,军心开始溃散!
当关羽率军退到麦城这个地方时,遭遇吴军堵截,关羽遂率十骑突围,终因势单力薄,与长子关平战死沙场!
关羽之死,谁人过错?
那么,关羽之死,刘封到底要不要承担责任?如果有责任,难道真到了以命相抵的地步了吗?
自元代以后,民间在记叙三国这段历史的时候,便有了很大的倾向,大多如罗氏小说一样,保持着“尊刘贬曹”的观点。
因此,在刘封拒绝出兵救援关羽这次事件上,就增加了许多主观色彩。比如:在元代出版的一本《三国志平话》中,便出现了杜撰情节,大致是说刘封将关羽发来的数封求救信截留,坐视不管,后来又多次有意挑衅孟达,以致孟达不堪其辱,投降曹军,按照这个说法,整个事件的性质就变味了,刘封被这样的描述弄成了一个背信弃义,见死不救的小人形象。
更有甚者,民间还流传着一种刘封篡位论的说法,让刘封形象更为恶劣!故事来自一本叫《花关索词话》的书,关于刘封拒援事件的大致描述是:关羽向荆州发出求救信后,存有夺位之心的刘封派人接连杀害了关羽派往荆州的十三个信使,遂导致关羽身死乱军之中。
而在关羽死后,诸葛亮担心刘封畏罪潜逃,便诈称刘备将传位于他,刘封信以为真,满心欢喜地回到益州,结果被左右刀斧手一哄而上,刘封被乱刀砍死!
以上两种描述显然是缺乏史实依据,甚至是逻辑混乱,粗制滥造的瞎编胡说,尤其是后者的篡位论更是很难成立!众所周知,封建礼法对于血缘亲疏有着严格的界定,刘封作为养子,没有刘备点头认可,他若想继承蜀汉之位,是没有任何法理依据的。
更何况,当时蜀汉政权刚刚稳固,属于起步发展阶段,刘封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在蜀汉那么多能臣猛将面前,他敢如此放肆吗?甭说截杀十三个信使,哪怕是关羽派来一个小卒,刘封恐怕也没有胆量伤其半分毫毛!
后来,《三国演义》便综合了正史《三国志》与民间各类传说,将刘封描绘成一个跟孟达同流合污,共谋降曹的叛将形象,在刘备追问他为何不派兵驰援时,他竟说是受了孟达蛊惑,一时利益熏心,才做出糊涂之时。
这显然也是没有史实依据的凭空臆造,事实上,根据正史记载,刘封据援关羽的真是原因乃是来自对于当时形势的误判。众所周知,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刘封坚持原则,死守荆州,也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
那么,既然刘封对关羽之死不负主要责任,那么他为何非死不可呢?诸葛亮又对刘备说了句什么话,让刘备坚定决心,对刘封痛下杀手呢?
身份尴尬,不得不亡
其实,刘封的身份是相当尴尬的。他既是一名扼守重镇的猛将,亦是刘备的养子。
而当时蜀汉政权的情况是:刘备即将年过五旬,所生嫡子只有刘禅一人,偏偏资质平庸,难堪大任,而正如前文所述,在封建时代,非常看重血缘承继关系,一旦嫡子的身份确认,不管他贤愚与否,未来权力之位的合法继承人,都非他莫属,这便是所谓的“立嫡不立贤,立长不立幼”。
而诸葛亮作为儒家知识分子,自然十分尊崇这个铁定的原则,所以他在《出师表》里才会写下这样的文字: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可见,诸葛亮对于儒家提倡的“忠孝节义”是相当看重的,对于王位继承的合法性更是誓死捍卫,这一点在诸葛亮后来频频向刘禅推荐贤良之臣、忠义之士也可以看得出来!
因此,当看到刘备在该不该杀刘封问题上徘徊不定,犹豫不决时,站立一旁的诸葛亮才会在旁边徐徐说出将刘封送上断头台的十一个字:
“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很明显,深谋远虑诸葛亮已经在考虑刘备逝世之后,蜀汉政权的未来走向了,虽然目前刘封实力弱小,初出茅庐,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但很难说将来他不会成为破坏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
不得不说,诸葛亮这一顾虑是很有先见之明的,试看蜀汉之后的发展形势,刘备死后,魏延等悍将立即造反,倘若此时刘封尚在,保不准会被这伙叛军利用,造成蜀汉政权的内部分裂。
因此,刘封所处的尴尬地位,使得他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这一点,《三国志》作者陈寿看得相当透彻,所以他才会说: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
结语
在中国历代的权力斗争与更替中,多少人为之披肝沥胆,操心憔悴,又有多少人为之成为炮灰,惨遭屈死。
因变法而触怒秦朝亲贵的商鞅;一心抗金而动了赵构奶酪的岳飞;一心报国,而又刚愎自用的袁崇焕,不都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之下,成为一缕缕刀下冤魂了吗?
而刘封,恰恰也是缕缕冤魂的其中之一,怪只怪他身处权力漩涡,怪只怪千年礼法对人思想的禁锢与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