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地板裂开,藏了600年的真相水落石出,朱棣想得真周全
前言
朱棣是否真的仅仅是个可怜人?一个胆小怕事、患得患失的皇帝,又怎能建立一个令人景仰的大明王朝?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如此戒惧恐慌,甚至不惜铺设15层地砖来防范前朝旧臣?
狼烟起 奋勇争夺
公元1402年的那个六月,南京城内火光冲天,炮声隆隆。朱棣的大军终于攻破了这座费尽重兵固守的都城。几日后,这位原燕王朱棣便在南京的太庙之上,正式登基称帝,被尊称&34;。
在这喜忧参半的时刻,朱棣却没什么喜悦之情可言。一方面他总算扳倒了那个丧权辱国的朱允炆,结束了这场朝不保夕的王室内斗。可另一方面,他心中也难掩隐隐的内疚和不安。
毕竟,他与朱允炆也是同门师祖,只是被那厮逼到了绝境,不得已走上了此路。更何况,朱允炆的存亡归处至今成谜,这让朱棣如鲠在喉,难以尽兴。
为了掩盖这份内疚,也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继承人地位,朱棣不惜做出一些极端的举措。比如径自继承洪武年号,等到第二年才改为永乐年号。在他看来,这样一来,就能暂且蒙混过关,给人一种皇权延续的错觉。只可惜,这种操作不啻欲盖弥彰,朱棣心中那份惴惴不安丝毫没有减轻。
万丈红尘 艰辛成就
坦白说,最初的朱棣根本没想过要夺取江山。他只是被迫在绝境之中,采取了反抗之策。当时的情况是,朱允炆不仅连番削减各王的权力,更是派遣亲信将军前去剿灭朱棣的燕王府。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死存亘,朱棣别无选择,只能拔剑反击,开启了明史上最残酷也最扑朔迷离的王室内斗。
尽管已狠下心来,可当朱棣亲率军队展开之一次实际行动时,心中仍是五味杂陈。作为曾经的师叔徒侄,他和朱允炆的私交可谓不浅。两人曾在建文初年的时候,还是那么的恩爱有加,如同亲手足一般。
可是后来的朱允炆实在是变了太多,几乎一朝变成了一个陌生人。他对朱棣的信任早已荡然无存,只怀着满腹狐疑和杀心。朱棣虽有家国天下可守,但对付曾经的挚友和君主,他的心中仍有些犹豫不决。
不过,一旦杀声一起,朱棣也就失去了最后的犹疑。朱允炆虽狠辣绝情,但没料到自己的旧部竟然如此不中用,许多大臣明哲保身,对朱棣视而不见;有些武将干脆就直接投靠了朱棣。朱棣的星运正盛,凭借人心所向,一路杀出重围,直捣京城。
就在朱棣以为一切终于平稳的时候,一股意外的狂潮忽然将他卷入其中。那就是来自朝野文人的舆论压力,不少官员权贵对朱棣实在是太过于无情了,简直是要把他推上绞刑架。
铁腕嚣张 白刃红尘
在方孝孺那句&34;的痛斥下,朱棣怒火中烧,判若两人。他想起昔日多少旧部曾对他求情相待,自己也从来都是较为仁慈。可是现在朝野文人竟如此无情,朱棣顿时觉得受尽了背叛和委屈。
无论现在承认还是不承认,他都已经背上了&34;的骂名。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将所有敌对分子一锅端了。于是在这种复仇的私欲驱使下,朱棣再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他旗下亲信们狠下心来,挥舞着白刃,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肃清运动。
一时间,阶下哀嚎遍地,死伤无数。就连一些无辜者也遭了殃。人人自危,小心翼翼,再无人敢对朱棣直指&34;。而面对如此猛烈的舆论压力,朱棣确实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死伤的不仅有朝野文人,就连那些宦官和皇室亲信也免不了一劫。
让这个原本仁厚之人,不得不狠下残酷的心肠。这种血腥的手段固然奏效了,可也同时埋下了宿怨,将朱棣的前程留下了阴影。毕竟,建文帝虽然下落不明,但在朱棣心中却永远是一根刺,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笼罩着的梦魇。
铁勒防城 金砖地窟
正是出于这份戒惧和担忧,在朱棣第二年执政,也就是永乐元年的时候,他便着手在北方选址建都,力图远离危险。此后近二十年,在北京城的修建工程全面展开。
整座北京城由内城、皇城和紫禁城三部分组成。前两者按照传统设计理念修建倒也无可非议。但当工程进行到紫禁城这一部分时,方方面面都透露着些许不同寻常的端倪。
首先,紫禁城并非如往常一般称为&34;。它的结构布局明显是按照军事要塞的标准缩小后修建,外有护城河、环绕重檐,内有密室、甬道,处处透露着小心翼翼的戒备森严之意。从这一点足可看出,朱棣修建此城的用意。
其次,朱棣下令在紫禁城地下铺设了15层坚硬无比的&34;。这种砖块工艺复杂无比,需要历经十几道手工 *** 步骤,耗费两年时间方能出炉。待到通过层层把关,一砖难求。其坚固程度就连普通的武器也很难破坏。这种珍贵的建材堆叠十五层,恐怕是史上仅有的存在了。
从这两点不难推断出,朱棣之所以大费周章,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防范前朝遗老卷土重来的可能,尤其是担心有人会挖掘地道偷袭皇宫。一旦发生这种闪电袭击,即便他已攻无不克,可如果连宫墙都无法固守,朱棣就太没有面子了。所以他不惜重金重兵,修建这座坚如磐石的紫禁城。
结语
当然,为了防止秘密泄露,参与修建的工匠无一幸免,全部被诛杀。这种狠绝手腕固然见识到了朱棣对前朝余党的戒惧已到了一种狂热的程度。但换个角度想,朱棣也真是个可怜人,整日被前朝的阴影困扰,生怕附骨之疽卷土重来。也正因如此,尽管奋力一生,可做为皇帝朱棣也难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