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1994年的一个傍晚,季羡林的家中气氛异常凝重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3-08)500

在1994年的一个昏暗傍晚,北京的某个安静的居民区里,季羡林的家中气氛异常凝重。

季羡林,一位学贯中西、名满天下的学者,正面临着人生中的一大悲痛——他的妻子彭德华去世了。丧葬费需要4万,这在当时并不是一笔小数目。季羡林决定,由他和儿子季承各出一半。然而,季承的拒绝像一记重锤击在季羡林的心上,他愤怒至极,甚至放出狠话要与儿子断绝父子关系。

情绪的风暴背后,是季羡林一生的故事。14岁那年,季羡林开始学习德语,这门语言似乎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不仅考入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而且在24岁那年考取清华的研究生,并交换到德国的哥廷根大学。从那时起,季羡林开始了他漫长的留德生涯,也开始了他对学术的无尽追求。

但在这条求知的路上,季羡林的私生活却并不像他的学术生涯那样光鲜。他很早就结婚了,与彭德华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在他的家乡,早婚是普遍的风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铸就了他们的婚姻。年仅十八岁的季羡林,和比自己大四岁的彭德华成了夫妻。彭德华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东方女性,温柔恭顺,贤良淑德。她对长辈尊重孝顺,对同辈善良温柔,对晚辈体贴宽容,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完美女性。

季羡林的书房堆满了书籍和手稿,墙上挂着他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时的照片,照片中他正站在那所古老的图书馆前。季羡林坐在书桌前,桌上摊开着一本德文书籍和一叠笔记。他的眼睛在书页和笔记间来回移动,手中的笔不时在纸上飞快地挥动。每当他遇到需要思考的地方,他就会停下来,眼睛凝视着书页,似乎在和文字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彭德华静静地走进书房,手里拿着一杯刚泡好的茶。她轻轻地放在季羡林的书桌角落,生怕打扰到他。然后,她就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季羡林工作。季羡林抬头看了一眼茶杯,点了点头,表示感谢,然后又投入到他的书本和笔记中。彭德华知道,这是她能为丈夫做的一切——尽量不打扰他的学术研究,为他提供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

季羡林的书房里,除了书籍和手稿,还摆放着一个小型的收音机。那是他在德国时带回来的,他经常用它来听德语广播,保持自己对德语的敏感和熟练。每当收音机里传来德语广播时,季羡林就会停下手中的工作,专心地听。彭德华也会在旁边静静地坐着,虽然她听不懂那些德语,但她能感受到丈夫的专注和热爱。

晚饭时,两人坐在餐桌前。季羡林偶尔会提起他的研究,谈论一些德国的作家和哲学家。彭德华虽然不懂这些深奥的话题,但她会认真地听着,偶尔点头或笑笑。饭后,季羡林又回到了他的书房,继续他的翻译和写作。而彭德华则在客厅里缝缝补补,或是给家里的花草浇水。

岁月如流,时间悄然流逝,在季羡林和彭德华的共同生活里,两人虽同处一室,但他们的生活轨迹却有如两条平行线。季羡林沉浸在他的学术世界中,他的生活几乎围绕着书籍、手稿和他的研究。他不断地翻译和写作,笔下的文字承载着他对学术的无限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而彭德华,虽不涉世事,却以她的方式默默支撑着这个家,她的存在像是季羡林学术旅程中的一盏温暖的灯火,为他的生活提供着必要的温馨与安宁。

然而,生命的脚步是无法预测的,1994年,这个家庭平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悲痛打破。彭德华去世了,留下了季羡林和他们的儿子季承。丧葬费用高达4万,这对于季羡林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希望儿子季承能出一半费用,以分担这突如其来的经济压力。但是,长期积累的家庭矛盾和误解导致季承拒绝了父亲的请求。这个拒绝,对于已经身处悲痛之中的季羡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的怒气和失望爆发了,他甚至威胁要和儿子断绝父子关系。

自此,一段长达十三年的疏离开始了。季羡林和季承之间,不仅是物理距离的远隔,更有情感的隔阂。季羡林晚年一直由北京大学照顾,而季承则沉浸在自己的生活和痛苦中,两代人,因为一次冲突和不解,走向了各自孤独的道路。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2008年。岁月在每个人身上都刻下了痕迹,那些年轻时的执拗和误解,在时间的洗礼下变得不再那么执着。七十多岁的季承在父亲病危的消息下,终于打破了多年的隔阂,来到了季羡林的病房。那一刻,两代人的距离被拉近,所有的不满和误会似乎都在这一刻消融。父与子,终于在季羡林生命的最后时刻,找回了久违的亲情和理解。

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理解、宽容与爱的故事。在季羡林和季承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时间对人心的磨砺,也见证了亲情最终超越了一切的力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季羡林和季承都收获了最宝贵的东西——彼此的理解和宽容,这是比任何学术成就都要珍贵的财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3/586148.html

“1994年的一个傍晚,季羡林的家中气氛异常凝重” 的相关文章

裴潜: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裴潜: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裴潜(?-244年),字文行,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曹魏大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河东裴氏。曹操平定荆州时,裴潜归附曹操并出任丞相府军参谋,历任三县县令,后入京任丞相府仓曹掾,代郡太守。后任沛国相、兖州刺史。曹丕继位之后,出任散骑侍郎、魏郡太守、颍...

陈登当初是支持刘备的 陈登为什么转头曹操

陈登当初是支持刘备的 陈登为什么转头曹操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陈登拥戴刘备,为什么会投奔曹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对陈登有印象,他就是拥戴刘备为徐州牧的人。陈登本是陶谦的手下,但是在陶谦去世后,却投奔了曹操。那么陈登之前是支持刘备的,为什么会突然去投奔了曹操呢?其原因有两点。1、刘备刚起...

有关于庞德之死有可疑之处 庞统真正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有关于庞德之死有可疑之处 庞统真正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庞统的真正死因是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庞统,道号凤雏。乃是刘备帐下首席军师,同时庞统先生也是公认的智谋双绝,其才不在诸葛亮之下,他本人不但精通谋略,更知晓地理、天文等知识。但是像庞统先生这样的大才,为什么会轻易死在落凤坡?这其中有什么猫腻?一...

朱棣两次下令将数万名尼姑和道姑被逮入狱,是为了什么?

朱棣两次下令将数万名尼姑和道姑被逮入狱,是为了什么?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两次下令:“凡北京和山东境内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师诘问之”“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者,悉关京师。”一时,数万名尼姑和道姑被逮入狱,接受诘问。六根清净的尼姑和道姑究竟犯了什么事,竟让朱棣如此...

清朝时期的王爷能够罢免知府吗 有没有特殊情况存在

清朝时期的王爷能够罢免知府吗 有没有特殊情况存在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的王爷可以直接罢免知府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清朝的王爷理论上不可以罢免知府,但是特殊情况下是可以罢免知府的。要明白这个问题,可以先说明一下清朝的官制和宗室爵位制度。清朝的宗室爵位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

崇祯要是没有诛杀魏忠贤 崇祯能利用魏忠贤挽救大明吗

崇祯要是没有诛杀魏忠贤 崇祯能利用魏忠贤挽救大明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崇祯没有诛杀魏忠贤,并用魏忠贤制衡东林党,能否挽救大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魏忠贤多重人格,这位被国人骂了三百多年大太监有其隐形一面应该予以肯定。明熹宗这位木匠皇帝在临死前曾专门叮嘱他的弟弟朱由检(后来的崇祯皇帝),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孙权当初强调不能杀关羽 孙权最后为何还是下手了

孙权当初强调不能杀关羽 孙权最后为何还是下手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中,东吴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背后原因是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但是最后他还是杀了关羽?这个中原因,我当然知道,因为对于孙权当时的心情我感同身受。我所说的感同身受当然不是指杀关羽事件,而是指孙权那种犹豫不决的心情。...

明朝末年,投降李自成与清朝的第一个明朝总兵是谁?

明朝末年,投降李自成与清朝的第一个明朝总兵是谁?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明末清初,明朝军队、清朝(后金)军队、农民起义军三方大混战。战争期间,三方互相之间的招降纳叛一直都没有停过。至明末,总兵已经成为明朝镇守地方的最高级别武将,也是明军跟农民起义军、清军...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