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红军团长回乡务农,毛主席派人邀请,村民才知其身份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3-12)580

1954年,北京举行纪念红军长征20周年大会,中央决定邀请一批老红军代表参加纪念活动。

毛主席对此事颇为重视,亲自翻阅拟好的老红军代表名单,一边看一边思考。

突然,他抬起头,对站在身边的秘书田家英说道:“这次活动怎么没邀请红一团团长顾贵山呢?我认为他一定要来参加。”

田家英点头同意,随后就把毛主席的意思,传达给了筹委办的同志。

筹委办找了半天,根本不知道顾贵山是谁?但听说他是长征时期的红军团长,立刻估计解放后他至少是将军级的大人物,应该比较好找,于是打 *** 到中央军委档案部询问。

军委查阅资料,然后告知筹委办,顾贵生同志目前在农业部工作。

不料,筹委办把 *** 打到农业部查询,发现顾贵山早就主动申请去河南工作了。

那也行吧!筹委办直接打 *** 找河南省委领导。

结果,河南方面查实核对之后,却回复道:“顾贵山同志确实在商业厅干过一段时间,不过,后来主动要求复员去了林县,但是现在具体住址不详。”

筹委办这下着急了,大会召开在即,毛主席想要邀请的人怎么能找不到呢?当即就派了两名同志去林县督促寻找,如果找到人的话,马上带回北京。

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接到上级 *** ,更是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咱们林县虽然说是革命老区,但是工作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听过有红军老干部前来任职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两人赶紧动员工作人员查找档案,多方打听顾贵山的情况。

结果,北京两位同志都到林县了,却依然没有查出任何消息。

杨贵没办法了,通知县委班子与北京两位同志一起开了简短讨论会。

会上,大家讨论很激烈,最后得出结论:顾贵山同志或许是在林县哪个村子安家落户了。

问题是林县十几万人,500多个村子,交通不便利,信息不通畅,怎么才能尽快找到他呢?

如果一个村子一个村子派人去找的话,即使最后找到人了,北京那边纪念长征20周年大会也结束了。

有人就提议说:“咱们现在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方面派工作组去各地乡镇走访,看看有什么线索。另一方面,每天县城大喇叭循环播报,欢迎人民群众前来县委提供信息。”

大家听了,都觉得这个方案还挺不错,最后举手表决同意了。

两天后,林县原康镇下园村的一名村干部,前来县城办事,听到广播内容,于是跑到县 *** 反映情况。

“三年前,俺村来了个老红军落户,但不知道具体叫啥名?据他自己说,以前在部队的时候,曾经给首长牵过马……”

杨贵得知消息,觉得这条线索比较靠谱,当即就叫村干部赶快带路,并叫了两名工作人员陪同自己,一起驱车下乡去询问。

进了村子,一行人找到了那个红军老战士,却被告知他不叫顾贵山,也没有参加过长征。

杨贵心里比较着急,耐心解释说:“我们不是来找麻烦的,是来请顾贵山同志去北京参加长征纪念活动的,毛主席特意点名邀请他必须去……现在北京来的同志,还在县里等人呢。老同志,你如果知道他在哪里的话,请一定告诉我们。”

老红军一听是毛主席找,立刻激动起来,随即就承认了身份,说:“感谢毛主席还记得我顾贵山,记得我们红一团,那我就代表所有战友们去看看毛主席,去北京参加纪念活动……”

杨贵马上乐了,紧紧握着顾贵山的手,说道:“哈哈,顾老前辈,可总算找着您了,那咱们事不宜迟,立即出发吧!”

就这样,顾贵山收拾了几件衣服,对家人吩咐了几句,跟着杨贵就进城了。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了下园村,村民们都纷纷感叹:顾贵山老团长,不愧是干革命工作的,隐藏得可真够深的,在村里都住这么久了,咱们都没有发现呢?

北京两位同志听说找到人了,连忙从招待所出来与顾贵山见面。

大家聊着聊着,其中一名同志看着顾贵山,身上那几个大补丁的衣服,不由皱起了眉头,悄悄拉着杨贵书记走到一旁,说:“咱们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可这毕竟是去北京开会,这么重要的场合,说不定领导首长们会亲切接见全国代表们,甚至还会合影留念。顾贵山同志作为咱们林县的代表,可不能穿得太寒酸了……”

杨贵没等他说完,立马就明白了,举手拍了拍额头,吩咐去找缝纫师傅,抓紧时间给顾贵山做一套新衣服,不许延误行程。

第二天,顾贵山与北京两位同志坐车出发了。

杨贵前去送行,看见顾贵山依然还穿着旧衣服,有些不解:“顾老前辈,你怎么不把新衣服穿上呢?”

顾贵山笑了笑,回道:“我怕在路上把衣服弄脏了,到了北京我再换上新衣服。”

杨贵颇为无奈,也不好说什么,再三叮嘱他,一定要记得换上。

毛主席得知顾贵山到了北京的消息,特意请他到丰泽园见面叙旧。

看见顾贵山来了,毛主席主动走上前握着他的手,风趣说道:“小顾同志,要找到你可真不容易呀。”

顾贵山激动回答:“主席,感谢你的邀请,我也经常想念你……”

毛主席说:“当年长征的时候,你们红一团是冲在最前面的队伍,英勇善战,不负众望带大部队冲破敌人包围……长征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你们红一团战士们功不可没!尤其在金沙江畔和大雪山,多次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为咱们大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道路,我怎么会不记得呢?”

顾贵山想起多年前长征牺牲的战友们,有些哽咽:“顾贵山代表所有红一团牺牲的战友们,感谢主席没有忘记……感谢党和国家还惦记他们……”

两人谈及近年生活和工作情况,毛主席对于顾贵山突然回乡务农的举动,有些不太理解,询问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处了。

顾贵生连忙解释,没遇到啥难处,完全是自己的个人意愿。主要是考虑到自己文化水平低,能力不太够,索性就腾出位置,让那些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去发挥才干,去搞经济建设……

毛主席听了,颇为感慨:“这就是我们 *** 员的宽广胸怀呀。”

半个月后,顾贵山参加玩纪念长征周年大会,拜访了众多在京老战友,然后坐车返回了林县。

杨贵书记听到消息,专门设宴为他接风洗尘。

席间,两人聊起早年从军的部队经历,不免又是一番黯然神伤,或是无限感怀。

后来谈及家乡,杨贵就有些不明白了,说顾老前辈是安徽六安人,复员后为什么不回老家,而选择在林县安家落户呢?

顾贵山没有直接回答,却说起了与妻子王海秀的相识的过程。

1937年,顾贵山奉命率部队参加平型关战役。

不料,一场战斗中,日本鬼子丧心病狂在前线发射了毒气弹……

战友们毫无防备,吸入大量毒气,结果纷纷倒在了阵地上。顾贵山也不幸中毒,昏迷不醒,最后被警卫员背回了后方医院。

经过紧急抢救,顾贵山算是捡回了一条命,但是身体器官受损特别严重,尤其是眼睛视力方面,在医院治疗了大半年,始终不见好转,看东西一片模糊。

此后,组织考虑到顾贵山的身体状况,于是安排他到后方工作,刚开始担任115师卫生所所长,后来又转到太行山解放区担任合作社经理,搞后勤保障工作。

1948年,大家看到顾贵山老大不小了,于是给他牵线搭桥桥,介绍对象。

当时,后方文工团有不少未婚的女同志,长得漂亮,而且能歌善舞,有人多次想介绍给顾贵山认识,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顾贵山心里的想法是:人家女同志有文化,长得又漂亮的,我这半个残疾人,可不能这样去耽误,人家姑娘的美好前程。

有一天,顾贵山正在合作社执勤,门口来了一对衣裳褴褛、逃荒要饭的母女,可怜巴巴乞求他给点东西吃。

顾贵山爱人(中)

顾贵山连忙叫来战士,马上带她们母女俩去饭堂弄点吃的,有什么就吃什么。

母女俩饿极了,一顿狼吞虎咽吃完饭,就问战士:这里缺人不?我们能留下来帮忙做饭,打杂之类的,只要管饭就行。

战士解释说,咱们部队有规定,不能随便留人,除非是家属……后来,战士去找了首长说了情况,由他出面做媒人,介绍女儿给顾贵山做了媳妇。

解放后,顾贵山先后在农业部、河南商业厅等部门担任职务,结果觉得不适应,就主动申请复员了。

顾贵山本来准备回安徽老家的,可是考虑到岳母年事已高,也担心媳妇王海秀去安徽生活不习惯,不忍心她们再背井离乡,于是到她们老家林县安家了。

干脆。商量后,一起就回到了妻子的老家临县定居了。

杨贵听完,对他的做法敬佩不已,连连称赞。

1959年,新中国举行成立10周年国庆典礼,决定邀请一批战斗英雄以及英模亲属参观阅兵仪式。

毛主席再次邀请顾贵生前往北京,到天安门城楼见证新一代人民子弟兵的雄壮气势。

顾贵山欣然赴约,后来与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董存瑞的父亲董传忠等人一起合影留念。

顾贵山(前排左一)

1960年,杨贵书记突然找到顾贵山,说咱们林县要搞大工程,修建“红旗渠”,引漳水入林县,解决老百姓干旱缺水的问题。

但是,太行山石头硬,缺 *** 开渠,申请批不下来,顾老前辈能不能去北京找下老战友,想想办法?

顾贵山一辈子没求过人办事情,但听到是造福林县人民的大好事,马上改变以前态度,当场答应下来。

杨贵书记大喜,特意派了两位同志陪同顾贵山一起去北京。

顾贵山找到时任 *** 后勤部长唐天际叙旧,并说明了此行来意。

唐天际说没有问题,这件事情一定会想办法,先后给林县批了200吨 *** ,为开凿红旗渠解决了 *** 烦。

此后,顾贵山也被杨贵聘请成为“后勤部长”,专门负责解决机械工具、物资供应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有一次,顾贵山听说 *** 那里退役一批旧物资,赶紧跑去浙江找人。

*** 特别惋惜,说:“你来迟了一步,前段日子有几辆退役的汽车,全都支援给煤矿了。你去废旧仓库里看看吧,可能还有一些朝鲜战场退下来的电线、钢钎和镐头之类的,估计是当年挖坑道剩下的,如果能你那里用得上,全部都拉走。”

顾贵生高兴坏了,当时开凿渠道都是人力活,即使有大型设备,也上不了山,大家使用的镐头早就坏得不成样子了,于是跑去仓库,挑了一大批工具,最后全部拉回了工地。

1986年,顾贵山以农民身份走完了人生之路。

临终前,他嘱咐家人,丧事一切从简,不要立碑,不要惊动任何人,更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 、秦基伟等国家领导获知消息,专门派工作人员前去下园村吊唁。

村民们惊叹不已,那些挽联上的名字,怎么都是平时电视上才能够听到的名字。

顾贵山一辈子都在为国家考虑,当初复员之时,只领取了几百斤小米。后来国家改发工资了,但他即使家里再穷也没有去申请领取,总说国家现在还困难,自己能克服就克服吧。

正如有一句台词说:“老兵永远不死,只是逐渐凋零。”

的确如此,他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浓烈厚重的家国情怀,每当提起都会忍不住肃然起敬。

参考资料:

河南日报:《顾贵山同志在郑州》

人民日报:《毛主席三找顾贵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3/586541.html

“红军团长回乡务农,毛主席派人邀请,村民才知其身份” 的相关文章

高柔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高柔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高柔(174年-263年),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并州刺史高干从弟,以善于治法闻名。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从小吏任起,二十年后官至九卿。任廷尉二十三年后,升任太常。七十二岁时出任司空,随后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变时支持司马懿,...

刘备真的不待见刘封吗 刘封的能力又是什么样的

刘备真的不待见刘封吗 刘封的能力又是什么样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努力向前的刘封,到底受不受刘备待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二次占据徐州时,彻底与曹操闹掰,刘备连续杀了曹操好几元大将,此时二人已成为敌人,在曹操强有力的攻击下,刘备到处逃窜。刘关张正式相聚之前。关羽率先找到刘备,并且带刘备去古城与张飞相聚。在路...

历史上朱棣没有跟朱标争夺过太子之位,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朱棣没有跟朱标争夺过太子之位,是因为什么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回想我国封建王朝,曾给世人留下太多遗憾和无法弥补的创伤。比如在古代,明明某些人很厉害,可偏偏天妒英才,结果导致不错的局面瞬间变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比如大将霍去病,抗金英雄岳飞,秦始皇的太子扶苏,又比如朱元...

是仪: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是仪: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是仪(生卒年不详),本名氏仪,字子羽,北海郡营陵县人 ,三国时期吴国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仕东汉、东吴两朝,早年曾在本县营陵县及本郡北海郡任官,后在东吴历任骑都尉、忠义校尉、裨将军、偏将军、侍中、中执法、尚书仆射等官。先封都亭侯,后进封都乡侯。年八十一岁时病逝,死...

刘封封地就在关羽附近 关羽被杀前刘封为何按兵不动

刘封封地就在关羽附近 关羽被杀前刘封为何按兵不动

对刘封的上庸就在襄樊近旁,为何他却始终按兵不动,不去援助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封作为刘备的义子,在战场上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夺取汉中后,刘备派他与孟达一起夺取上庸,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可就是这样一个与刘备如此亲近的人,在关羽覆亡的过程中袖手旁观,最终被刘...

朱棣麾下第一勇将是谁?张玉入敌阵舍身救主!

朱棣麾下第一勇将是谁?张玉入敌阵舍身救主!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朱棣麾下第一勇将张玉入敌阵舍身救主的故事。张玉是明初朱棣麾下的一位骁勇悍将,出生在祥符,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早些年的他曾经在元朝时期当过枢密知院。后来元朝灭亡后,又跟着皇室一路逃到了漠北去,直到洪武十...

有哪些与王拱辰相关的轶事典故?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有哪些与王拱辰相关的轶事典故?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王拱辰(1012-1085年),原名王拱寿,字君贶,开封府咸平县人,北宋时期大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状元,出任怀州通判,历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反对庆历新政,借故劾逐王益柔、苏舜钦以及范仲淹,为公议所薄,外放治理州郡。嘉祐元年(1...

朱棣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后 朱棣是怎么对待他的妻儿的

朱棣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后 朱棣是怎么对待他的妻儿的

还不知道: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失踪,夺了朱允炆皇位的朱棣如何对待他的妻儿?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成谜,史书记载他引火自焚了,但是后来他那篡位成功的叔叔明成祖朱棣却还暗中派人寻找他,因此大侄子朱允炆去哪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谜团。靖难之役时...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