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中国五个兵家必争之地:两处关隘、三座城市,有你的家乡吗?

中国历史8个月前 (03-14)640

文|胡一舸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皇朝更替、岁月变迁,烽火硝烟屡见不鲜,金戈铁马霜刀雨箭,鼓角争鸣犹在耳边。

沙场之中,名将谋士纵横捭阖,无论是阴谋阳谋,还是明争暗斗,都称得上是精彩纷呈。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古人没有先进的技术、没有方便的交通,一场大战通常要比现在考虑的更多,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产生。

《孙子兵法》中曾这样写道:“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由此就能看出地理位置对于把控战争局面的重要性。

中国历史上就有5大必争之地,得之可安天下。

雁门关

历史上,传统的中原王朝经常会面对着一个同样的威胁,那就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骏马弯刀一旦长驱直入,温和内敛的农耕文明就会受到强烈的冲击。

所以,以“长城”为主的防御体系应运而生,连绵的城墙、关隘铸成了一道首当其冲的坚固屏障。

位于勾注山沿线的“雁门十八隘”,地位相当于整道长城防线的中枢和咽喉,是阻挡敌人,拱卫京师的重要段落,而其中的“雁门关”则更是重中之重。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20公里的雁门山中,自古就以“险要”著称,向北可远观大同盆地,向南能直下忻定盆地,正好掌握着山西南北互通的“大动脉”。

人们常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同理,雁门关作为最重要的隘口,在己方全力防范的同时,也成为了敌人集中力量想要拿下的突破口。

根据专家的统计,仅是有记载的,在雁门关发生或者是有雁门关守军参加的战事,就多达1700多次,也因此出现了“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评价。

潼关

只要讲起中国历史,那必然脱不开河南与陕西,一个是“天地之中”,一个是“八百里秦川”,“13朝古都”的成就两省也是平分秋色。

所以在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往往都是为了拱卫这兄弟俩,前面的雁门关是这样,现在要讲的潼关也是如此。

春秋战国到西汉早期,列国纷争,大体上是西边的秦国对抗东方数国,所以在崤山和黄河的险要之处,存在过很多的关口。

函谷关就是其中的代表,秦朝、西汉、曹魏都在不同的地方营建过不同的函谷关。

但黄河并不是一条温柔冷静的河流,她泛滥、改道层出不穷,给人民甚至是历史的进程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函谷关就是在地理条件的改变下慢慢被废弃了。

等到东汉时期,在黄河和渭水交界处建立起的潼关,彻底取代了函谷关的地位。

潼关所在的南塬南北方都有天险,所以无论是想东进还是西出,都只能经过这一条道路,它也因此成为了防御长安的最重要的大门。

元朝词人张养浩曾写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可见潼关地势之险要、历史之深厚、战略之重要。

洛阳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证明了早从夏朝开始,洛阳地区就已经是华夏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成为了中国一体化文明的核心区域,“中”的概念也由此产生。

在中国人身上,能够看到十分有代表性的中庸之道,这是厚重的中原大地带给中华儿女的重要的哲学智慧、行为准则。

可以说,伊河洛河哺育了婴儿时期的中华文明,同时也给位于流域腹地的洛阳,带来了不同于险要之地的特殊价值。

历朝历代入主洛阳,更多考虑的可能不是它拥有着多么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是只有掌握住洛阳,才算有了正统的底蕴和气魄。

洛阳是辐射南北的腹地,是古时联络八方的枢纽,更是中原王朝兴衰的晴雨表,凡是遇到大分裂时期,洛阳的归属一定是争夺的焦点。

司马光有一句诗最能表述出洛阳的地位:“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徐州

虽然在传统认知里,中原和华北地区算是中国的核心区域,但是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大,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曾经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南方,很快就变得后来居上。

受主要大江大河流向的影响,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南北对峙或者分裂时期,而当双方妄图吞并对方实现大一统的时候,处于南北边界中心的徐州就成为了必争之地。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九州之一,有着超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市。

徐州古时还曾称为“彭城”,是刘邦、刘裕、李煜等众多帝王的故里,俗语常说“九朝帝王徐州籍”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徐州化身五省通衢,是整个长江中下游的北大门,要想守住华东和南京,徐州就必不可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

*** 反动派在此败退后,“首府”南京瞬间暴露在 *** 百万雄师的目光之下,彻底的土崩瓦解已经成为必然。

即使在今天,徐州地区枢纽的地位仍旧没有减弱,大运河穿城而过、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襄阳

北方想要南下,除了可以走东边的徐州,还可以朝西一点经过襄阳,徐州沦陷,意味着长江防线将直面威胁,而襄阳的丢失,将直接宣告着长江防线的崩溃。

襄阳归属湖北,地处南襄盆地,与河南南阳相邻,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襄阳是南北双方打破平衡,实现突破的关键节点。

战国时期,秦楚相争在襄阳;三国时期,曹刘争斗在襄阳;岳飞抗金,大本营在襄阳;南宋被元军彻底打垮,起于襄阳之战……

得到襄阳除了可以掌控南北,还能够逆流而上,封堵川蜀之地,或者是顺流而下,制约整个长江流域。

正是因为占据着如此战略地位,襄阳被誉为“华夏之一城池”,更流传着“铁打的襄阳,南下的咽喉”的说法。

如今的襄阳仍旧在发挥着余热,是汉江流域和鄂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中国高铁“八纵八横” *** 中的超大型关键枢纽,襄阳北站更是全国排名第三,全省之一的铁路货运编组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3/586948.html

“中国五个兵家必争之地:两处关隘、三座城市,有你的家乡吗?” 的相关文章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两人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两人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同样是藩王造反,为什么说李世民和朱棣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严格来说,李世民和朱棣一样,都属于藩王造反上位。李世民和朱棣,不仅都是藩王身份,也都是开国皇帝的儿子,也都弓马娴熟满腹韬略,在王朝的建立或巩固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李世...

袁盎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袁盎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为了国家而将生死置于度外,这些人值得敬佩和怀念,这些人不畏强权,从而流芳千古。袁盎,汉初楚国人,他的父亲从前是个强盗,后来迁徙到了安陵。在吕后执政时,做过吕后侄子吕禄的家臣,吕氏一族被灭门之汉文帝即位后,被哥哥袁哙保举担任中郎。袁盎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

有人说顺治是多尔衮或洪承畴的儿子 顺治究竟是谁的儿子

有人说顺治是多尔衮或洪承畴的儿子 顺治究竟是谁的儿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顺治是谁的儿子?为什么有人会说他是多尔衮或洪承畴的儿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顺治,名福临,是皇太极和孝庄太后的儿子。在没有DNA检测技术的时代,要确定一个孩子的生母是谁,是很容易的;要确定他的生父是谁,就有些难度了。之所以有人说顺治是别人的孩子,...

朱治: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勤于理事,自奉俭约,深为孙权所礼遇

朱治: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勤于理事,自奉俭约,深为孙权所礼遇

朱治(156年-224年),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朱治初为县吏、州从事等职,后随孙坚、孙策征战,累拜吴郡太守。孙策死后,与张昭等共尊奉孙权嗣位,为稳定江东局势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建安七年(202年),改授九真太守、行扶义将军。...

朱然: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名震敌国,累有功勋

朱然: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名震敌国,累有功勋

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毗陵侯朱治的外甥。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朱然早年被朱治收为养子,并在读书期间和孙权相交甚笃。孙权统事后,朱然历任、馀姚长、山阴令、临川太守,加折冲校尉,率军平定山贼。曾随吕蒙擒杀关羽,以功迁昭武...

唐玄宗时期发生安史之乱 唐玄宗怎么做才能阻止这件事情

唐玄宗时期发生安史之乱 唐玄宗怎么做才能阻止这件事情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唐玄宗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阻止安史之乱的发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阻止安史之乱,这个问题其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唐玄宗本人穿越回去了,或者当时有人告诉他安史之乱的相关细节,然后唐玄宗马上把安禄山处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唐玄宗自然是任何一个时间点,都能...

嘉庆亲政后马上对和珅下手 和珅就没有早做打算吗

嘉庆亲政后马上对和珅下手 和珅就没有早做打算吗

还不知道:嘉庆亲政后为何迫不及待地查抄和珅,老练的和珅为何没早做打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和珅是乾隆时期的宠臣,更是乾隆时期的权臣,在乾隆人生中的最后几年中,他的权势滔天。但就是这样一位牢牢掌控富贵和权力的人,却在乾隆死后的短短时间里,就被嘉庆给查抄并赐死了。乾...

乾隆让位后还做了三年太上皇 这里边有什么政治危机存在

乾隆让位后还做了三年太上皇 这里边有什么政治危机存在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禅位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危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对于乾隆来说,其实没啥政治危机,他只是遵循着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所颁布的一道谕旨:“不知朕践阼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