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扒一扒清朝刘墉祖上,以及家族后代子孙,在清朝留下的历史痕迹

中国历史8个月前 (03-15)600

清朝刘墉家族在清朝入关后,刘墉曾祖父中进士进入官场,经过几代人努力成为上东诸城之一高门第。

扒一扒刘墉祖上及其家族后代子孙,在清朝留下的历史痕迹!

祖上在弘治年间由刘福从江南砀山大刘村迁山东青州诸城县北乡逄戈庄。

刘必显是清朝刘墉的曾祖父,刘统勋的祖父。

刘必显祖父开始读书成为邑生,家里生活条件逐渐变好。

清军入关后,刘必显中进士。

刘必显为官清廉,得罪满清旗人贵族,后辞官归隐,永不出仕!

刘必显出生于1600年,1692去世,字微之,号西水,山东诸城人。

》》》刘必显家世背景

他老祖宗刘福,在明朝弘治年间,迁到山东诸城北乡逄戈庄,以务农为主,其实就是普通老百姓,到了刘必显祖父刘思智,才开始读书成为邑生,其父亲刘通是贡生,从祖父开始成为了读书人,为家族以后成为高门打下了基础,经过几代人努力,也成为清朝山东之一高门第。

《颂刘墉世家》

刘墉故里逄戈庄,

簪缨世家出农乡。

诗书继世建伟业,

代有贤达振家邦。

》》》刘必显非常有“志节”。

1615年,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北京附近以及山东大旱,在刘必显身上发生了两件事,十六岁时就显现出不同于年龄的“智慧”!

闹大灾期间,刘必显在路上捡到了银钱,他怕人急用,以免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竟然在原地等候失主三日,最后也没等到失主来寻,于是就买了些米煮粥,救济灾民。

有一贫困人家,生活过不下去了,需要卖妇女贴补家用,被刘必显看见了,当场把妇女买下,然后做的事儿,在古代非常少见,他把文书契约当场撕毁,让他们一家重新团聚!

》》》刘必显为官清廉

他自幼聪慧,学习刻苦,在1624年,明朝天启四年,二十五岁时,乡试中了举人。

满清入关后,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

刘必显初授行人,这是一个掌管传旨、册封等事宜的官职,期间为官清廉正直,从不接受赠金,还对行贿的人加以告诫!曾奉使粤东等地,期间家中长辈去世,服丧期满后,官复原职,不久,迁户部河南司主事。康熙三年,出理芜关税政,累迁奉直大夫、户部广西司员外郎。

满清入关后,满清贵族喜欢收 *** 为奴隶,那样这人的产业也归为满清贵族,而一些 *** 也是喜欢当奴隶,尤其是民间!其中有一次,因为有人告状,刘必显是主审官得罪了满清贵族被贬。

案件起因,有人喜欢当奴隶,但是弟弟不愿意,这人把自己的家业都给了旗人,弟弟不愿意当奴隶,当然也不愿意把家业都给了旗人啊!所以才有此次案件!

刘必显是案件的主审官,他坚持认为旗人不应该谋夺别人的家产,审理结果就是把家产归还人家。旗人当然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而且事实上也是如此,所以刘必显被贬为通州通州中南仓官,这是一个管理仓库的官员,刘必显当官大起大落,他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坦然面对,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还自己开荒地种菜,又因此时的俸禄比较低,有可能十天半月也吃不上一次肉食!

刘必显后来升任广西司员外郎。不过到任一个多月后,看透官场后,他就自动辞官归乡,永不出仕。自此隐居于九仙山北刘家槎河村,过着悠闲的生活,他在古代算是一个“半隐士”!

刘必显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去世,时年九十三岁,一个长寿的老人!

刘必显成为清朝山东诸城刘氏的始祖!

第二代刘棨

刘必显,字微之,号西水,妻子郑氏、孙氏、杨氏、徐氏、解氏,赠一品夫人;第二代有子四人:刘桢、刘果、刘棨、刘斐。其中刘棨是刘墉的祖父。

刘棨是清朝大学士刘统勋的父亲。

他和父亲刘必显一样是一位清官!

不仅在地方帮助老百姓养蚕,成为养蚕基地,而且还发展文教!

过度劳累致死的清官!

刘棨,字弢子,号青岑,山东诸城(现今山东高密)人。刘必显第三子,大学士刘统勋的父亲,刘墉的祖父。

早年事迹

刘棨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很聪慧,是同龄中的佼佼者,11岁就补诸生。

刘棨1657年出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二十九岁那年考中进士,和父亲刘必显一样是进士及第。

由于应变能力很强,做官清廉,任职长沙知县时,1698年,被湖光总督吴碘推荐,升迁宁羌知州。

做官胆大不怕死,应变能力强

1698年任职宁羌知州期间,正好赶上闹大饥荒,整个关中地区,饿殍遍野,老百姓流离失所,他治下也没能幸免!

刘棨知道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没有粮食就容易发生动乱,他的做法可是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做的,一般官员都是不敢的,他发出的报告还没有等上官回复,就开始了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官仓的粮食根本不够用,没有那么多储存,对于灾民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现实就摆在刘棨的面前,能怎么办?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和相邻地方官仓借贷,办法是有了,还有一个大问题,怎么运输,宁羌属于多山地区,运输非常难!要不说刘棨善于应变呢!他采取有薪做工的办法,和老百姓签订契约,“凡运回斗粟者给运酬粮3升。”

这样的办法,很快就显出了成果,不到十天半月的时间,就从别的地方运回来3000石粮食,老百姓们看见有粮食了,欢呼雀跃,人人称呼刘棨为“刘青天”!

事后,刘棨被陕西巡抚通报表扬,没有被处罚,因为赈济灾民有办法,所以被派往洋县赈灾,他把粮食物资集中在汉水两岸,一一查验完毕,不到几天时间,粮食顺水而下就到了洋县,他叮嘱洋县县令“粮食是以官方的名义借的,秋收后要按时归还,不然责任我俩担”。县令也没有赖账,秋收过后,果然如数奉还!

重视农桑和商业,发展文教

宁羌属于山高地贫,税赋劳役不稳定,刘棨根据宁羌实际情况,“七分石头三分土”具实呈报领导,祈望减额度,经核定,全州年赋岁银计减到911两,此额度一直沿袭200多年,为宁羌州减轻了负担!

一州之地,假如没有商人来,是不容易发展的,刘棨用了一年多时间,修补栈道,建旅馆,安置外来的客商,成果累累,房舍林立,市场繁荣,人烟茂盛!

宁羌多生长槲栎,适合于养蚕,但是没有养蚕的好手,他就从山东老家找人教当地老百姓养蚕,蚕养成后,得制成蚕丝制品,他又从老家山东招募技工,传授缫丝技术。由于刘棨的推广,宁羌的蚕丝制品非常受欢迎,销路多达好几个省份,成为了西北柞蚕基地,刘棨更是被成为“刘公绸”!

刘棨不仅大力发展当地生产,而且还发展文教事业,他首先招商引资建设书店,售卖经史子集,创办义学,而且还亲自讲学!宁羌当地一时之间文风兴起,以至于后来很多应试及第者!

官任一方,清廉正直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刘棨提升为甘肃宁夏中路同知,没有去赴任,因为母亲去世了。可悲的是,刘棨由于没有路费返家乡奔丧,于是嘱咐弟弟代售家产。卖了家产还不够路费,他弟弟又变卖了自己家产偿付。因为他的俸禄都替老百姓交了赋税,老百姓们知道后非常感动,争相为刘棨捐钱资助,可是刘棨都是婉言谢绝,不拿老百姓的钱!

后来,刘棨又历任长沙府同知、平阳知府、天津道副使、江西按察使和四川布政使。

1716年,康熙皇帝曾经询问一些清廉的大臣:“本朝官吏清正廉洁与尔等伦比者何人?”大臣们荐举4人中,刘棨就是其中之一。

刘棨离开宁羌以后,当地的柞蚕之业无人管理,逐渐衰微。到了乾隆年间,陈宏谋主政陕西,发布《广行山蚕檄》,还大力赞扬刘棨教导老百姓养蚕之功。

刘棨清正廉洁、勤于民事,关心民间疾苦,重视发展生产,开发民智,深受民众爱戴。1718年刘棨过度劳累导致病逝。终年六十二岁!

第三代刘统勋

刘统勋是刘墉父亲。

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乾隆认为刘统勋是唯一一位“真宰相”的官员!

刘统勋敢于犯颜直谏,做官清廉正直,他的父亲祖父都是清官!

刘统勋还是一个多面手,在吏治、军事、治河、修史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政绩!

家族中有五位进士,和儿子刘墉被成为“父子贤宰相”!

刘统勋字延清,号尔钝,出身书香门第,山东青州府诸城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1700年出生于陕西汉中宁羌州,当时他父亲任职宁羌知州。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八岁的刘统勋中举人。

雍正二年(1724年),刘统勋考取进士,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担任编修。庶吉士是成为辅政大臣的重要来源之一,从进士中选择有潜质的人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任,这是升官最快的职位之一,当然得有本事才行!

雍正时期,刘统勋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等职务。

乾隆朝是刘统勋的高光时期

1736年,刘统勋被乾隆提拔为内阁学士,跟随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从这里学到的知识,为刘统勋后来的治水打下了基础!也使得刘统勋成为治水能臣!

1737年,刘统勋升任刑部侍郎,留在浙江继续工作,1738年回京城。1739年,刘统勋母亲病逝,辞官回家守孝。

敢于直言进谏

刘统勋服丧期满,1741年,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负责监察朝廷官员言行。不久之后,刘统勋就参奏三朝老臣张廷玉和尚书讷亲,乾隆看到奏章后,认为刘统勋敢进言弹劾他们,假如没有的事情,刘统勋也是不敢弹劾的,所以乾隆将两人革职,还把刘统勋直言敢谏的奏疏公开给大臣们看,刘统勋由此也名闻于朝野。

治水能臣

1746年,刘统勋任漕运总督,从此开启了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

1748年,刘统勋与高斌巡查山东赈灾情况,并勘察河道。之一把运河之水引出大海。第二把德州哨马营和东平戴村两处堤坝的高度降低,又把沂州江枫口两处堤坝的高度提升,有效阻截河水,防止溃坝和水灾。

不久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

1753年,江南发生水患,刘统勋与尚书策楞前往视察,查出官员账目亏空、延误治河,结果是河道总督高斌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被撤职,部分官吏遭到严惩。

九月,铜山小店决口,刘统勋上奏把不作为的官员李焞和张宾处死,自己驻守铜山监督堵漏河道。

此后,刘统勋还曾于乾隆二十一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三十二年和三十四年受命疏通运河水道,治水之功深得乾隆大加赞赏。

军事方面

1754年,刘统勋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得到赏赐孔雀花翎。

乾隆命他巡视巴里坤和哈密驻兵时,出事了,刘统勋被乾隆革职押解回京,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刘统勋负责筹办军营、官兵和马驼粮饷等事宜,而刘统勋也确实忠于职守。不久之后,遇到了回部首领睦尔撒纳出兵袭绕新疆伊犁,在应对措施上出事了!定西将军永常被迫退到巴里坤,还想再退到哈密。刘统勋也因赞同永常退兵哈密,于是刘统勋直言上奏乾隆皇帝,请求舍弃巴里坤改为退守哈密,暂避敌军锋芒。乾隆皇帝看后责备刘统勋附和永常一退再退之策,是置军威于不顾,乾隆皇帝丢了面子,下令将刘统勋和永常革职押解回京。不久之后敌军战败,乾隆皇帝这才息了怒火,冷静之后,乾隆皇帝认为主要责任在将军永常,刘统勋虽然进谏不当,附和永常,但是比起沉默不敢言的人忠心多了,所以决定从宽免罪于刘统勋,后来补授刑部尚书。

刘统勋正式进入乾隆朝权力中心,是在1752年,担任军机处行走,从此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1756年,乾隆下旨由刘统勋和傅恒等修撰《西域图志》,刘统勋亲自率领队伍测绘,1762年,终于完成,这也是新疆地图的蓝本!期间刘统勋还在1758年,1760年差过两次案子,一次是云南巡抚郭一裕,怂恿总督恒文购买金铜 *** 禁物案,一次是西安将军都赉克扣军饷,以及会审山西归化将军保德侵吞公款案,这两次案子,刘统勋都是具实上奏,深得乾隆信任!

1761年,刘统勋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兵部事务。

1764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

1765年,任东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

1769年,刘统勋七十大寿,乾隆皇帝亲笔御赐“赞元介景”四字匾额。

1773年,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这一年的十一月的一天,刘统勋在上早朝的路上,突然发病,很快就去世了!乾隆皇帝派人去送药救治,可惜刘统勋早已去世,乾隆亲自前往家中吊唁,看到刘统勋家里非常简朴,非常感动!对群臣说,“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不愧是真宰相”。

刘统勋死后,享受哀荣

乾隆亲自作挽联和怀旧诗,将刘统勋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他也成为死后就被赐谥号为“文正”的之一人。

1774年,刘统勋要归葬家乡山东诸城祖坟,沿途二十里以内,文武官员都到他灵柩前吊祭。

身为汉臣,刘统勋死后被乾隆亲自吊唁,而且文武官员都为他送行吊祭,大清朝也是很罕见的!

刘统勋的主要成就

小编认为刘统勋更大的成就就是运输和治水,从刘统勋在浙江和大学士嵇曾筠开始学习,做官时间大部分时间在疏通河道和治理水患!因为在古代漕运和治水都是国家大事,没有本事的人,做不到这一点!刘统勋可谓治世能臣!就更别说惩治贪官污吏了!

第四代

刘统勋长子刘墉:乾隆十六年进士,历任太原知府、江宁知府、工部尚书、礼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职。

刘墉在地方为官期间,主导了两件文字狱大案:《俣俣集》案与《一柱楼诗》案。

由于刘墉历史上非常出名,他的事迹不多做介绍了!

次子刘堪:早卒。

第五代刘镮之

刘镮之为清朝刘墉的侄子。

一代名臣刘统勋的孙子!

祖孙三代被皇帝赐予谥号,刘统勋谥号“文正”,刘墉谥号“文清”,刘镮之谥号“文恭”,这才清朝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说明皇室对其家族人员的肯定!

刘镮之的家世背景

刘墉据记载是没有儿子的,但是据刘墉刘氏族谱记载:刘墉没有生子,以侄儿刘锡朋为嗣子。刘锡朋生二子:刘光海与刘耀海。

刘镮之是刘墉二弟刘堪的儿子,父亲早逝,因为年龄幼小被刘墉扶养长大。对于刘墉来说,刘镮之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刘统勋、刘墉、刘镮之都是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是成为辅政大臣的重要来源之一,从进士中选择有潜质的人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任,这是升官最快的职位之一,当然得有本事才行!

刘镮之的官场生涯

刘镮之,字佩循,号信芳,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山东诸城之一高门刘氏,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受的教育自然不用多说!

刘镮之的做官之路,是沾祖父刘统勋的功劳,被乾隆认为是“真宰相”的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追念刘统勋的功绩,钦赐刘镮之为举人,别小看举人的身份,有人一辈子也可能达不到举人!

十年后,刘镮之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升任内阁学士!

嘉庆登基后,刘镮之在嘉庆九年,1804年,提督江苏学政,此时刘镮之把祖母颜氏接到江阴学署颐养天年。九十岁的颜氏是刘墉的庶母,曾被刘墉两次供养于江苏学政衙署,这时候的刘墉也已经八十五岁了,嘉庆皇帝下旨特意让刘墉为其庶母过生日寿诞,这事闹得非常轰动,嘉庆帝赐予御书“萱辉颐祉”,被江南文士们称为“称觞盛事,从古未有”。颜氏被封一品太夫人!

1805年,刘镮之被授予户部右侍郎,此后历任顺天学政、浙江乡试正考官、江苏学政,升兵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因缉捕林清党羽,赏加太子少保衔。其中紫禁城骑马,朝臣得以赐在紫禁城内骑马,既是皇帝对大臣的恩遇,也是一种荣典!

1814年,刘镮之署理刑部尚书,因母七十生辰,赐御书“贞寿延祺”。补户部尚书,署理吏部尚书,期间连续数月奏折不多,遭到革职。

后来署兵部左侍郎,升左都御史,兼管顺天府尹,又有了赐紫禁城骑马的待遇。

1817年,嘉庆从热河回到京城,刘镮之入见嘉庆皇帝。嘉庆询问刘镮之顺天府为什么上奏的事务不多,以及为什么逮捕教匪不利,刘镮之回答刚发生旱灾不敢急匆匆捕贼。嘉庆皇帝看他答对不得体,有点誓不罢休,继续追问赈灾事宜,赈灾应当设置多少施粥点,需要米多少,刘镮之一点也答不上来,嘉庆皇帝怒了,明令下旨问责于他,“贪图安逸,旷废时日”,让其候补侍郎。

1820年,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调吏部尚书,兼经筵讲官。经筵讲官是给君主讲论经史的专官。唐朝时刘开始设立了,原称应为侍读、侍讲,到元朝时才改称为经筵讲官。

刘镮之在1821年,道光元年去世,被加恩赏陀罗经被,还赏银五百两办理丧事,并且恩荫长子刘喜海,服丧期满后可以以郎中补用,次子刘华海赏给举人,刘镮之谥号“文恭”!终年七十岁!

第六代刘喜海

刘喜海,清朝刘墉侄孙,刘统勋曾孙!

刘喜海是清代金石学家、古泉学家、藏书家。

刘喜海祖籍是山东诸城刘氏,传承世系为刘必显、刘棨、刘统勋、刘堪(刘墉弟)、刘镮之、刘喜海。

到了刘喜海这一代,虽然也做官,但是他的做官能力不如祖辈,也不是主业了,反而更是喜欢收藏!

父亲刘镮之是被刘墉养大的,1821去世,皇帝恩荫刘喜海在服丧期满后候补郎中,弟弟刘华海赏举人。

刘喜海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中举人,道光十三年(1833年),官至福建汀州太守、陕西延榆绥道。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官至四川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署巡抚职。刘喜海曾在任职四川按察使时,在成都镇压白莲教起义。

刘喜海喜欢收藏,源于父亲,因为他父亲刘镮之就是“富收藏,精鉴赏”,他算是清朝的考古学家,善于古器物的研究,比如前朝的铜器、碑石等!还是古泉学家,对于古钱方面也是非常擅长,也是有名的藏书家!更是因为收藏丰富被人所嫉妒,导致罢官!

在陕西、四川等地作官时,获得关中出土的周代铜器、 秦诏版、汉封泥、新莽十布、 唐善业泥等物;在四川收集到宋朝的多种铜钱和历代碑刻拓本。把自己藏品中的4000多种钱币拓片,编集成一部一百零一卷的《古泉苑》!

刘喜海以金石学最为有名,鉴赏金石时,过眼即辩。他做官20多年,收藏的金石、古书,以车辆装载,当时人称“博古君子”。在浙江任职时,因为喜好古物,被中丞所嫉妒,而后被罢官。他收藏的古书有1400余种,达到痴迷的程度!

刘喜海补编的《古泉汇考》,是当时古泉学集大成之巨著;《三巴金石苑》为巴蜀地区历代金石图文并蓄之之一部著录。刘喜海还是四川宋代铁钱新领域研究的拓荒人。清朝的古泉学,从道光、咸丰开始。

刘喜海的妻子是清代藏书家金锡鬯的女儿,家中藏书、金石甚多,女婿和老丈人倒是有共同语言,都是喜好收藏!金氏生有四子,刘虞采、刘宁采、刘南采、刘矞采。其中第四子刘矞采是刘喜海的门人弟子!

刘喜海在刘氏家族中排行老四,同辈兄弟有刘嘉海、刘如海等!

刘喜海生于生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9年,去世咸丰三年1853年。

刘喜海祖上几代为官,到了他这一代,彻底从显贵家庭没落,时代也到了清末!祖上从顺治帝,到咸丰帝,家族几乎贯穿整个大清朝,刘氏家族是山东诸城之一高门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3/587174.html

“扒一扒清朝刘墉祖上,以及家族后代子孙,在清朝留下的历史痕迹” 的相关文章

刘邦称帝后大肆对异姓王下手 刘邦为何会放过长沙王

刘邦称帝后大肆对异姓王下手 刘邦为何会放过长沙王

对刘邦登基称帝之后,大肆废杀了异姓王,为什么独独放过长沙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在公元前203年登基之后,立刻履行了他的诺言:“众将以万人,以一郡之君,赏一万人,赏赐一万户”,这八位王爷,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臧茶,张敖,卢绾,吴芮,但这八年来,刘邦杀了一...

何进手里握着兵权为何除不掉十常侍 何进引董卓进京的原因是什么

何进手里握着兵权为何除不掉十常侍 何进引董卓进京的原因是什么

还不知道:何进兵权在握,为何不直接杀了十常侍,却要引董卓进京?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如果说曹操、刘备和孙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新格局,那么何进就是这场政治洗牌的荷官。为了能在汉灵帝死后的东汉政局中大权独揽,掌握着天下所有兵权的大将军何进,决心铲除敌对势力宦官集团。有人...

汉景帝光儿子就有十四个 汉景帝为什么让十子刘彘继承皇位

汉景帝光儿子就有十四个 汉景帝为什么让十子刘彘继承皇位

对汉景帝有14个儿子,为何让十子刘彘继承皇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往今来,帝位之争向来就是残酷的代名词,从秦二世伙同赵高矫诏到清朝慈禧晚年的皇位之争,历史可谓是悠久深远。汉朝,作为中国古代第二个封建大一统王朝自然也难逃历史的车轮,储位之争也是此起彼伏,一发不可收...

施琅是什么人?他最后是什么下场?

施琅是什么人?他最后是什么下场?

施琅,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明末清初的时候,施琅在反清和降清之间反复不断。最后因为收复台湾有功,而被封为靖海侯。那么,施琅为什么会反复不断呢?他那样做,清朝稳定局势以后,是怎么对待他的后人的呢?客观来说,施琅的反复无常,实际上很多都...

吴起变法后楚国经历十代君主 他们都有什么作为

吴起变法后楚国经历十代君主 他们都有什么作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吴起变法后,楚国历经10位君主,他们分别有什么作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变法成为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大家熟悉的秦国,因为商鞅变法而走向强大。公元前221年,正是因为商鞅变法后,六位秦国君主打下的基础,秦始皇嬴政得以奋六...

历史上元诩是怎么死的?胡太后杀他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元诩是怎么死的?胡太后杀他的原因是什么?

元诩,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十位皇帝,,515年―528年在位。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北魏时期的胡灵太后,出身于名门望族,她的父亲胡国珍在朝中担任司徒的职务。不过由于古代对女子一向轻视,所以史书上并没有记下胡太后的名讳,这里姑且称她为胡氏。据《魏书》记载,胡氏不仅聪慧,多才艺,容貌...

纵观寇准的一生,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纵观寇准的一生,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寇准善诗能文,有《寇忠愍诗集》传世。他为人刚直,为官时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真宗时,契丹南下犯宋,朝野震惊,欲迁都成都。寇...

武惠妃是什么 武惠妃真的是被吓死的吗

武惠妃是什么 武惠妃真的是被吓死的吗

对武惠妃除掉三王后,为什么就被吓死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故事想必没有几个人是不知道的,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杨贵妃并不是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早在杨贵妃之前,还有一个最得李隆基宠爱的武惠妃,说起来杨玉环能进宫成为李隆基的妃子还和武惠妃有千丝...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