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人睡觉时为什么要用硬枕,难道他们就不怕膈得慌吗?

历史文化8个月前 (03-16)790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I泰西太腻

编辑I泰西太腻

前言

夜晚降临便是人们上床歇息的时刻,睡觉是生命中必要的,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睡觉都是必要的自然行为,对于我们来说,睡觉最离不开的便是“枕头”。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我们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种类颇多,其中枕头更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种类,有记忆棉枕、乳胶枕、羽绒枕、棉花枕等等,种类不同,睡觉舒适度也都不同。

现代枕头种类之多,但是在古代,貌似在我们的印象里古人睡觉时都在用硬枕,为何古人睡觉会用硬枕而不是软枕,难道他们就不嫌膈得慌吗?

古代枕头的发展史

古人很早便意识到枕头的重要性了,睡觉时要有东西抵着头才更舒适,在人类早期时,古人最开始用的便是简单的木棍,或者是一堆柴草当做“枕头”。

随着时代的演变,枕头也在不断得变化着,而在商朝时期,便已经有成型的枕头出现,那个时候王公贵族用的都是玉枕,东晋时期的王嘉在《拾遗录》中便有记载着,殷纣王有玉虎枕。

在古代玉很珍贵,因此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受得到,而普通百姓们则普遍都是用木枕或者石枕。

到了汉朝时期,枕头的种类便更加齐全了,有玉枕、木枕、石枕、皮枕、青铜、丝织等材质,而在这个时期这么多枕头种类当中还出现了药枕。

西汉时期马王堆慕中出现了长寿秀药枕,枕头里塞满了大量的香料药佩兰;而这个时候,平民百姓们常用的还是石枕、木枕。

到了唐朝时期,搪瓷业也开始了鼎盛发展,那个时候古人们的烧瓷技术已经是炉火纯青,这个时候瓷枕便出现了,并且被古人们大量使用,与木枕比起来,瓷枕表面更光滑且更容易被清洁。

宋代时,便已经出现各种各样图案的瓷枕了,任凭喜好挑选,八方形、腰圆形、长方形、云头形等等,而且不仅是有各种形状的瓷枕,古人还会在上面刻上很多样式的图案,看起来就像是一件十分精美的工艺品。

之后的元、金时期,古人晚上睡觉时用的也都是瓷枕,瓷枕的出现在古代盛行了上千年,之后到了明清时期,因为刺绣行业开始发达盛行,瓷枕这才慢慢被软枕所替代。

那个时候王公贵族普遍使用的都是丝织品的软枕头,而平民百姓则都是使用布枕。

大概了解了一下古代古人们枕头的演变,可以看到以前古人睡觉用的基本都是硬枕,其中木枕、瓷枕使用的最多高达几千年,那么古人夜晚睡觉用硬枕难道就不嫌膈得慌吗?

古人睡觉很爱用硬枕

古人睡觉时确实很爱用硬枕,而古人的硬枕也是对身体有益处的,古人的硬枕通常都会做得有弧度,中间低两边高,而这个高度则能更好的贴合颈椎。

而且古人们睡觉的枕头并不是用来枕头的,而是用来枕颈椎的,中间弧度的设计正好能给颈椎提供支撑力,保护好颈椎,虽然不知道这样睡一觉滋味如何,但是对身体确实是有好处的。

除了能对身体好,硬枕还有个好处,那就是凉快散热,在现代社会,天气炎热时我们可以开空调降温或者是吹风扇,但是在古代没有电这些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现代到了夏季时,三十九度或者四十度都已经热得让人受不了,只想快点享受空调,而在古代,可能那个时候的夏季会比我们还要热。

高温天气还没有空调,这光想想就难受,夜晚睡觉热得连入睡恐怕都困难,因此古人睡觉用硬枕,主要的还是它散热好。

说道散热,硬枕中当属瓷枕的散热更好,所以它在古代能盛行千年之久,古人用的瓷枕可不是实心的而是空心的,中间空心两边还都打有孔,这样通风而且散热更好。

头部如果感到凉爽,那么身体自然也会通体降温,在炎热的天气躺在冰凉的瓷枕上,恐怕一夜都不会再有被热醒的烦恼。

除此之外,硬枕对古人们来说还有更大、最方便的好处;众所周知古人们的头发都很长,就算不了解历史,看古装剧时也不难发现,不管是男女头,他们的头发都是长而且浓密。

为何古代不管男女都会留长发而不剪短呢?古时候,历朝历代基本都是盛行儒家思想,对于百姓们来说,儒家思想也早就铭记于心,“百善孝为先”儒家思想最看重的便是“孝”,在古代倘若子女不孝那就是大逆不道。

在《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的意思:我们身体的器官与毛发都是父母给的,不能将它们轻易销毁,这是尽孝的开始。

所以,古人不论男女都不会轻易动自己的头发,就连皇帝也是如此,长头发呢也肯定不如短头发好打理,每日清晨起床光是整理头发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而有了硬枕则是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每晚睡觉不会弄乱发型,虽然这么长的头发清洗起来还是费劲,可至少每日清晨不用在打理头发上浪费太多时间了。

在古代,以上这三点都足够让古人夜晚睡觉时用硬枕了,最后,除了以上这几点,硬枕对读书人还有个重要作用。

古人对文化看得很重,有文化就会受到他人的尊敬,并且还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要是通过了科举考试,那后半辈子全家人都可以衣食无忧。

古代人人都将仕途当目标,少不了的就是“卷”,挑灯夜读、熬夜通宵都是常有事,为了能不睡懒觉,读书人夜晚睡觉时便会用到“警枕”。

警枕就是用圆圆的木头制成的枕头,睡觉时只要翻身一动,人立马便会清醒,这与“头悬梁、锥刺股”差不多,不得不说,古代读书人为了学习是真拼。

结语

古人睡觉用硬枕,主要还是保护颈椎、清凉避暑、方便打理等,虽然硬枕的优点有许多,但是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寒冷的冬天怎么办、或者舒适度不够,因此,在之后它才会逐步被软枕替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3/587310.html

“古人睡觉时为什么要用硬枕,难道他们就不怕膈得慌吗?” 的相关文章

赵姬:与秦始皇生母同名,是古代女子道德品质的楷模

赵姬:与秦始皇生母同名,是古代女子道德品质的楷模

赵姬,春秋时期晋国执政大夫赵成子赵衰之妻,晋文公重耳之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当说“赵姬”这个名字时,大家第一反应是秦始皇的母亲,秦庄襄王的夫人,吕不韦的歌姬,嫪毐的情人。她水性杨花,淫荡成性,为世人所唾弃。而我们要说的“赵姬”是春秋时期晋国执政大夫赵成子赵衰...

古代皇后一般都是名门贵族 明朝皇后为何都来自民间

古代皇后一般都是名门贵族 明朝皇后为何都来自民间

还不知道:古代皇后大多出自名门贵族,为何明朝皇帝的皇后,多选自民间?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皇权至高无上,皇帝更是尊贵无比,皇后自然也是尊贵无比,不是来自世家大族就是他国公主。但是在明朝,后妃大多来自民间,这是为何?一、与明朝开国帝后身份有...

古代妃子被皇帝打落冷宫之后 妃子是如何生活的

古代妃子被皇帝打落冷宫之后 妃子是如何生活的

对古代冷宫妃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妃子被打入冷宫后靠什么生活?说起冷宫,看过宫斗剧的朋友都了解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主要是住着那些被皇帝遗弃的妃子。一般来说,那些失宠或者得罪皇帝的妃子会被关押在这些地方。其实在古代并没有冷宫这个词。冷宫主要是指那些皇宫的角落之类的...

古代宫斗到底是什么样的 电视剧演的都是真的吗

古代宫斗到底是什么样的 电视剧演的都是真的吗

还不知道:古代宫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真正的宫斗是什么样的?近几年,清宫剧非常受观众们欢迎,尤其是女性观众,看后宫皇后和众多妃嫔们为了争夺利益和皇帝的宠爱而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着实有意思。在清宫剧中,后宫的斗争激烈程度丝毫不比朝堂之上的政治斗争差,也是你死...

钱惟演:吴越忠懿王钱俶第七子,博学能文,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

钱惟演:吴越忠懿王钱俶第七子,博学能文,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

钱惟演(977年-1034年9月3日),字希圣,杭州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大臣、外戚、文学家,秦国忠懿王钱俶第七子,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之兄刘美的妻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自幼好学,随父归宋,历任右屯卫将军、右神武将军、太仆少卿、直秘阁、吏部司封郎中、知制诰、给事中、知...

忽必烈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 蒙古人为何不喜欢忽必烈

忽必烈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 蒙古人为何不喜欢忽必烈

对忽必烈和蒙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忽必烈创立了元朝,为什么蒙古人讨厌他?汉人却喜欢他呢?序言忽必烈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孙子,是蒙古帝国第五任大汗,也是元朝开国皇帝。因为蒙古帝国和元朝是当时世界范围内领土面积数一数二的超级帝国,所以忽必烈在中国乃至东亚历史上具有十分...

在古代皇帝外访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是如何做的?

在古代皇帝外访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是如何做的?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古装剧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文化,以我们熟知的古装剧集来看,皇帝的微服私访在其中是常有出现的,这是以一种演绎化的手法来将故事推向高潮。而说到古代的皇帝们,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先不说他们坐拥天下吧,有的皇帝还喜欢经常的微服私访,但是...

曹操与武宣卞皇后之子曹植简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人物之一

曹操与武宣卞皇后之子曹植简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人物之一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植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