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凯特王妃,揭穿皇室“4P游戏”真相
这一切无人不知, 但无人懂得彻底,
对这引人下地狱的天堂加以规避。
——莎士比亚(英国)
英国的“虚君”政体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不合时宜。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二百年,欧洲的王冠纷纷落地,而摇摇欲坠的英国皇室,却存续至今。
从十九世纪起,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皇室作为一个吉祥物,就和喜爱吃瓜的英国群众之间就建立了一个不成文的“约定”:英国皇室得以继续存续的前提,是它必须为大众提供某种价值——吃瓜价值。
而从戴安娜王妃开始,西方传媒界就总结出了代表英王室吃瓜价值的&34;Princess&34;Privacy(私生活),&34;(报界)和&34;(公众视界)这四个英文词儿的缩写。
4P最奥妙之处,在于欲拒还迎,媒体对王室私生活不惜一切的围追堵截,而王室则要“设法逃避乃至 *** 记者的采访”。
用琼瑶式爱情片的套路来说,就是要“一见就追,一追就跑,一跑就倒,一倒就咬”。
1997年,被记者“一见就追”的戴安娜王妃,在逃跑中,永远的倒在了巴黎一辆奔驰车的车轮之下。
戴安娜王妃死后,轮到平民出身的凯特王妃了。
消失的她
关于“王妃去世”的传闻,在英美主流平台已突破1000万浏览量,吃瓜群众的讨论热情十分猛烈。
毕竟,距离她上一次露面,已经接近三个月了。
1月17日,王室宣布凯特做了腹部手术,手术很成功,但需要住院两周,然后回家疗养。
不久后,有记者爆料,凯特已经昏迷不醒。随后又有人称,凯特做手术的私立医院以治疗癌症著称,凯特可能得了不治之症。
事情越来越蹊跷,在一次重要的外事活动——希腊末代国王康斯坦丁一世去世一周年祭奠中,凯特的老公威廉王子本来要朗诵《启示录》,却因“个人原因”缺席了。问题是,对方是威廉的堂叔和教父,于公于私都该参加。
对于凯特王妃的“绝症”传闻,王室竭力否认,连续发布声明辟谣。
至此,还不是什么大事,然而问题在于,王室的辟谣,一再露出马脚,把篓子越捅越大。
首先,是借媒体放出了凯特和母亲一起驾车外出的照片,然而网友很快发现,照片里的凯特不是本人,她的右脸上没有凯特标志性的痣。
一时间,坊间传闻,凯特被人“替身”了。
为了浇熄谣言,威廉王子发布了一张凯特王妃的全家福照片,却越描越黑,数家机构指出,该照片被“P”图高达16次,随后,各大报纸都对这张P图进行了下架处理。
不得已,凯特王妃在媒体上发表道歉声明,称自己是修图业余爱好者。
可惜为时已晚,八卦媒体和吃瓜群众已然失控。各种阴谋论,也在迅速流传。
温和一点的,认为她是做了整容手术,不方便露面。毕竟,一直以来逼格高高在上的英国贵妇界,近些年韩风劲吹,沉迷东亚邪术。
八卦一点的,认为她是出轨了自己的妹夫导致怀孕,届时孩子一旦生产就会宣布难产而死。
女权一点的,认为她是被王子家暴,面部受伤见不了人。毕竟,威廉王子一直是个狠角色,哈利王子的自传说哥哥从小就家暴他,甚至有传闻他14岁时打过戴安娜王妃。
最狠的,说她被小三捅了几刀,受伤严重,还有说小三是个男的。
吃瓜者也有自己的理由。
王室你压根不用解释那么多,只要让凯特王妃出来露个面,一切流言就烟消云散了。
可她,为什么就是不露面呢?
血色教训
凯特王妃的坚持不露面,给英国皇室带来了一场危机。
身为王妃,就有提供“大瓜”的义务,她三个月不露面,就等于三个月不交“公粮”,媒体和民众的欲求早已不满,于是谣言四起,充满恶意。
她违反了所谓的4P规则,这个游戏规则背后,是英国皇室两百年来的传统和默契。
两百年前,英国皇室亲眼看到过一个惨痛的教训——他们的死敌法国,曾在流言中倒下。
与大众的理解相反,法国在大革命前经济情况并不差,托克维尔曾坦承,“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
然而,物价的快速上涨,社会治安的恶化,让法国人开始厌烦封建君主,拥抱卢梭式的激进启蒙思想。
霍弗在《狂热分子》中认为,法国大革命的之一步,就是流言诽谤社会。
当时,正是段子手横行无阻的时期。
塞纳河左岸的咖啡馆中,流传着两百多个不同版本的流言,从物价和军队的动向,到波旁王室的奢侈浪费和荒淫无度。
伴随着这些流言,波旁王室的尊严在民众心目被摧毁了,最终,路易十六夫妇人头落地,风暴又被拿破仑带到整个欧洲。
而在海峡对岸,英国皇室也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他们不想被推上断头台。
在传统中,欧洲王室的生活与下层隔离,对平民来说,是遥远、神秘又高贵的,这维持了国王高高在上的威严,也带来了潜在的危险。
一旦禁忌被打破,平民从各个版本的流言中发现,国王、王子和公主们,居然在人性上和普通人一样的平庸,却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权,他们从平民这里获取财富,却用来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于是,不满和追求平等的愿望就会生长。
从19世纪开始,王室的存在,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形象的“负面资产”,如何把它转变为“正面资产”,英国的保守主义者绞尽了脑汁。
幸好,维多利亚女王的上台,为英国皇室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秘密契约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反其道而行之,皇室生活被大量曝光到媒体之中。
纪录片《盛世女王》的导演认为,维多利亚女王一生中更大的成就,就让她的子民相信,她不仅仅是他们的女王。更重要的是,她在他们眼中是一个普通的“好女人”。
女王力图展示的,是一个中产阶级式的小妇人形象。
随着工业革命而兴起的英国报业,全方位报道着女王生活中的一切,让英国家庭忍不住一边吃瓜,一边“追剧”。
甚至女王也不甘寂寞,亲自下场,她比蒋委员长还厉害,写了足足64年的日记,字数高达六千万字,并亲自挑选了一部分公开出版,成了风靡全国的畅销书,并在随后两百年间反复再版,经久不衰。
她少女时代的心事,触动了英国的千万父母。
“有些人比别人出身高贵,如同我一样,但是孩提时代的我并不那么认为。有哪个小女孩不梦想如公主一样的成长,但某些宫殿并非如你所想,就算是宫殿也有可能成为牢房。妈妈从未解释过,为何仆人在我进食前试吃,为何我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进学校,不能读通俗读物。”
她写新婚之夜自己的“床事”,惊动了无数熊熊燃烧的八卦之魂。
“他把我抱在怀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亲吻……躺在他的身边,躲在他的臂弯里,枕在他亲爱的胸上,被她亲切而温柔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从来未曾有人这么叫过我的名字,这真是难以置信的幸福,当天亮后(因为我们睡的不多),我看到身边那张魅力的脸庞,我难以言。哦!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像我那样幸福!”
她写自己的丧偶之痛,又打动了众多阅尽生离死别的老人。
我坐在这里,孤独而无助,我太渴望爱和温柔
于是,英国人看着女王,从少女时代为学习、交友和暗恋而苦恼,与表弟卷入脍炙人口的爱情传奇,操劳国事之余生下一个个孩子,为小孩的将来操碎了心,最后不幸丧偶,变成一位孤独而慈祥的老妇人。
女王的故事让世人陶醉,她也用一生扮演了这个角色,其中有诸多表演之处,也有一些自我的真实流露。
于是,女王不再高高在上,变成了有人情味的人。
大英帝国的臣民们仍然不满和抱怨她,但在感情上,却不再只是抱怨一位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像是在吐槽一位邻居,或者是一位偶像明星。
女王,是最早玩综艺节目真人秀,最早玩粉圈的人。
两百年来,王权在其他国家纷纷垮台,可英国的君主制却长盛不衰,其中有一部分,就得益于这一神奇的因素。
她成功的让很多人忘记了爱尔兰大饥荒,忘记了英国殖民中的血泪史,忘记了在她统治期间,有一亿人因为她的权力而死亡。
而这个传统,也被英国皇室所继承,发扬光大。
4P游戏
这种王室的大型真人秀节目,从此成为英国媒体长期的流量密码。
威廉王子出生八个月,《星报》就连篇累牍的头版报道,他随父母去澳大利亚“至少戴了二百四十块尿布”,“此外,还要带围涎、羊毛衫、棉布套装、袜子、太阳帽、可以伸缩的内衣、上衣。这笔睡衣估计多一倍。当然,这一切中最重要的还有王室的御用尿壶。”
《太阳报》在白金汉宫的御厨房有一个内线,于是,他们报道了斯塔克深夜进宫与安德鲁王子幽会,安德鲁王子次日要两份早餐,斯塔克还偷偷吃光了女王的巧克力。
为了 *** 怀孕三个月的戴安娜王妃,《镜报》记者威塔克承认:
我们在地上爬着,脖子上挂着像他妈的迫击炮筒那样大的望远镜头,爬了整整一个半小时。七时五十分,我们终于埋伏好了……十一时二十分钟。戴安娜终于出现了,太棒了!戴安娜开始在查尔斯背上涂防晒油。盖帽儿了!我对肯尼《摄影师》说,‘我一辈子从来都没有这样痛快的干过!’
这种皇室与民众、媒体之间的“利益交换”,英国皇室的“老人”们都心里有数,与其被媒体扒得 *** ,不如时不时逢场作戏,任其曝出一些自己私人生活方面噱头十足又无伤大雅的一些猛料,来喂饱嗷嗷待哺的八卦媒体和吃瓜群众。
比如,经历过超长待机的查尔斯老国王,就深谙此中三昧。
1992年,查尔斯尚为储君,《镜报》挖到了一份查尔斯与其情人卡米拉的谈话记录,谈话中,查尔斯对卡米拉表白道——我恨不得住在你的裤裆里。
紧接着,查尔斯一往情深地望着卡米拉,痴痴地说,希望来世能做一块卡米拉的卫生棉,如果幸运的话,在被冲下厕所时,只是在上面旋转,永远不下去。
查尔斯心里明白,如果不是这些“雷人”的话语填饱八卦媒体和吃瓜群众的胃口、顺势把水搅浑,那么,外界可能会刺探到那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真正隐私。
比如安德鲁王子的萝莉岛事件,英国王室和媒体就总体保持了冷漠,和卡米拉你情我愿的风流韵事不同,这种事,是真的会激怒民众的。
小的流言如河网交织,可以淹没更大的事实。
像查尔斯这样的皇室老油条懂得如何与八卦媒体打交道,长袖善舞,游刃有余,出不了什么大问题。但对于一些皇室新人,尤其是那些从平民身份骤变为皇室成员的人来说,就不太玩得转这个游戏了,搞不好还会有性命之虞。
比如,最有平民气质的黛安娜王妃,就是不懂英国皇室和大众之间的“潜规则”,当狗仔无下限刺探她的婚姻隐私时,忍不住抓狂崩溃,在一次为了躲避狗仔的超速行驶中遭遇车祸,香消玉殒。
与其说黛安娜王妃死于车祸,不如说她死于英国王室和英国大众之间约定成俗又见不得光的“潜规则”——4P游戏。
&34;(王妃),&34;Press&34;Public Eyes"(公众视界)
如今,真正是平民出身的凯特王妃,也成为八卦媒体和吃瓜群众围追堵截的“第二个黛安娜”。
当凯特三个月不出现时,就违反了4P游戏的规则,古老的默契正在被动摇。
圣言
法国学者卡普雷尔曾说:“谣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
在他看来,在任何一个地区,当人们希望了解某事,而得不到官方答复 时,谣言便会甚嚣尘上。
信息的地下黑市,将伴随人类永远存在——这就是口口相传的谣言。
为什么到了互联网时代,谣言还是如此具有生命力,卡普雷尔做出了如下的解释:
首先,谣言有人相信,正是因为有某些谣言,时常被发现是“真相”,如泄密和内情的曝光。
卡普雷尔指出了一个悲伤的现实:一个人越往上爬,距离权力中心越近,就越清楚的知道:言论与事实之间,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其次,知识分子的本质,就是相信某些谣言。
“谣言止于智者”本身可能是一个谎言,智者的本质,其实就是善于打听、分辨和总结谣言。为了“不像蠢货一般死去”,必须学会洞察谣言,从而接近水面之下的事实。
最后,谣言,反而推进了社会的的和谐与一致。
在卡皮雷尔看来,事实上,谣言是一种集体现象,相信一个谣言,即表示投这个群体的票,效忠于这个集体。
谣言和宗教有密切的关系,在基督教中,有个类似的东西,叫做“圣言”。
谣言与宗教一样,不断提示着这个世界的真相:让人们深信不疑的理念,往往不是基于事实和证据,而是信仰和偏见。
因此,就和宗教泛滥的社会一般,一个谣言泛滥的社会,成功的助长了更多人的愚昧,因此和宗教一样,有助于社会秩序。
围绕着英国王室的流言蜚语。是一把双刃剑。
它让王室颜面扫地,然而要知道,英国王室本来就是现代英国政治的吉祥物,从历史角度来看,它更是革命时代残留下来的遗迹。
在今天,英国王室的核心利益,是为了求生存,求特权,求财富,相比而言,颜面并不是最重要的。
而英国政客,也需要王室这个吉祥物来承受民情汹涌的火力,从而免于更严肃的指责,比如真正重要的经济、民生和国力问题。
而王室真人秀的观众们,他们至少吃足了瓜,得到了乐子。
正如《明镜》记者彼德·马丁在《全球化陷阱》一书中提出的概念——“靠喂奶生活”。
于是,就有了三赢的结局。
唯一的问题,是这样的“4P游戏”,有些污染视听。
其实,对于这出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英国皇室狗血剧,倒有个釜底抽薪的办法
——彻底废除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