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2门3英寸大炮的战斗机,苏联图波列夫I-12实验战斗机
一战期间战斗机机载武器多为常规口径的机枪,后来开始向小口径机炮发展,在上世纪20年代,机载武器口径增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过这是一个技术难题,因为机炮的重量和后坐力会对飞机结构造成负面影响。苏联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轻便的无后坐力炮,并打算将它安装在战斗机上取代机炮,图波列夫I-12实验战斗机就是产物之一。
在1928年时,苏联的无后坐力炮研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功,高层下令在飞机上进行技术尝试,当时已经尝试开发飞机专用的3英寸、4英寸等口径航空无后坐力炮,这些口径偏大的航炮并不打算用来格斗,而是用来打击航速相对慢一些的大型轰炸机,以及用来攻击地面目标。
早期的航空无后坐力炮没有可重复的供弹设备,只有一枚预装弹药,它们主要是技术实验,例如I-4战机的机翼下就尝试安装了3英寸口径的DRP-76无后坐力炮,虽然实验中发生了火炮爆炸的惨剧,但证明了无后坐力炮在打击地面目标中的价值,后期火炮得到修改,单门火炮可重复装填,备弹在6~10发不等。
I-12战斗机则是在1931年建造完成的实验战机,可以说它就是一款围绕火炮而设计的实验机,飞机拥有较短的机身,双尾撑,低弹翼,尾撑末端用水平尾翼相连,尾翼中部上方安装单垂尾。
战机的动力采用前拉后推的方式,机体前后各安装一台Gnome-Rhône 9Ak 9缸风冷径向活塞发电机,单台输出526马力,各自驱动一副固定螺距的2桨叶螺旋桨。这两台发动机所能提供的力量并不算强,而且战机的机翼设计上存在问题,飞行的时候阻力偏大,固定式起落架的风阻也不小,飞机更大飞行速度只有300千米/小时。
战机安装2门3英寸无后坐力炮,它们分别安装在两侧机翼内与尾撑相连的凸起结构中,这款无后坐力炮被称为APK-4,在当时这款火炮也同样为试验性武器,每门火炮有2发弹药。
苏联在I-12身上的实验一直进行到1932年9月28日,后来本打算建造第二架原型机,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完成。之一架原型机的测试之路很糟糕,串联动力系统造成气流干扰以及螺旋桨效率下降,飞行稳定性不佳,一旦出现问题因为前后螺旋桨的布置导致飞行员无法跳伞。
最重要的火炮测试结果也不理想,之一次尝试射击就有一门炮发生爆炸,尾撑受损,飞行员无法跳伞,只好想办法驾驶飞机迫降,他因为保护飞机有功还被授予勋章。这架飞机虽然在1932年停用,不过修改工作持续到1933年。
导致I-12战机停止实验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飞机自身的设计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是无后坐力炮的设计存在问题,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适应能力更强的航空火箭弹技术成熟,苏联高层认为航空无后坐力炮不如火箭弹,最终在1936年左右取消了有关技术的开发和实验。
I-12战斗机空重约1800千克,机长9.5米,高2.86米,翼展15.6米,机翼面积30平方米,更大飞行速度300千米/小时,更大航程40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