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清廉的张廷玉钱多的花不完,他一年合法收入有多少?
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老臣张廷玉被乾隆皇帝毫不留情面的下旨抄家,这些派去查抄张廷玉家产的官员们极为仔细认真,因为他们得到了乾隆暗中授意,乾隆让他们仔细检验查抄张廷玉家产,就是想让他们能从中找到张廷玉为官贪腐的罪证,所以这些前来抄家的官员查抄的极为仔细。
不过查抄的结果却让乾隆大失所望,那些负责查抄的官员们清点的极为仔细,也没有找到张廷玉贪腐的罪证,最后乾隆也只能是拿张廷玉无可奈何了。
其实张廷玉为官期间官声口碑还算不错,为官也算清廉,实际上张廷玉的收入待遇在当时朝臣中算是最顶级的了,他也根本不需要去贪去拿,下面就来说说以张廷玉大学士、军机大臣、三等伯的身份在清朝的收入待遇有多高,以及乾隆为何要查抄张廷玉家产的事情。
张廷玉的收入待遇在那个时代算是顶级的了。
其实张廷玉是官二代出身,他的家族是安徽桐城的名门望族,本身就很兴旺,他的父亲张英是康熙时期的大学士,也是雍正皇帝的老师,现今桐城著名的六尺巷典故就是源自于张英的谦逊。所以张廷玉就算是无官无职,他靠着家族的祖产都能过上颇为富庶的生活。
不仅家里有钱,张廷玉自康熙时期考中进士,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官五十多年,巅峰时期官至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理藩院,还被封为三等伯的爵位,这些官爵收入在当时朝臣中已经算是顶级了。
先说一说张廷玉的三等伯收入,清朝的三等伯爵年收入是460两银子,而清朝正一品官大学士的年收入为180两银子和180斛禄米。
清朝的官场规制是不管这个人兼多少职务,只能拿一份更高职务收入,也就是说张廷玉兼了再多的职务也没用,他只能拿大学士的工资,而他又有伯爵的封爵,因此他最后是只能拿三等伯的年收入待遇,即460两银子。
但是张廷玉的三等伯爵位是乾隆继位之后加封的,在雍正时期,张廷玉只能拿到大学士的收入待遇即180两银子外加180斛禄米。
不过雍正继位之后为了高薪养廉,雍正特意下了政策,在京的汉臣中高级官员可以享受双俸待遇,也就是张廷玉这个级别是可以享受双俸待遇,所以张廷玉在雍正时期的收入待遇是360两银子和360斛禄米。
张廷玉在乾隆继位之后受封为三等伯,拿了伯爵的收入之后,但是由于他可以享受职务双俸,所以他拿了三等伯的收入后,还能再拿一份大学士的收入即180两银子和180斛禄米,因此张廷玉在乾隆时期的年收入就是640两银子和180斛禄米。
除了这些收入之外,还是雍正时期为了高薪养廉,雍正制定了养廉银政策,允许各级官员用部门单位的收入盈余再开一份工资,这笔养廉银的收入往往比官员本身的职务工资要高出很多。
当然,京官比不了地方官养廉银拿得多,毕竟地方的收入盈余比较多,但是京官六部的能分出去的养廉银数额也不少,尤其是以户部和吏部最多,而张廷玉恰恰就是兼管户部和吏部。
按照当时记载户部每年总共能有九万多两养廉银发放,吏部每年总共能有一万多两养廉银发放,虽然史料中对这些养廉银分配数额没有具体细说,但是可以想到一把手肯定是拿的最多,因此作为兼管这两个单位的一把手张廷玉每年就靠分发下来的养廉银一年大概就能收入至少5000多两银子。
所以张廷玉一年仅职务爵位收入加养廉银收入就能达到6000两银子左右,这个收入是个什么概念呢?
按照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考证,他在《中国通史》中引用清朝的档案记载,在乾隆中期时,一名普通的地主家长工每年收入大约是2500个铜钱,这个收入在当时大约等于2.5两银子的收入,也就是说那个时期普通工薪阶层的年收入是2.5两银子,这回再看看张廷玉的职务收入、爵位收入、养廉银收入加起来6000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这6000两银子意味着是当时普通工薪阶层不吃不喝工作2400年才能赚到的钱。
而且这些都是张廷玉的官职上的合法收入,要知道在清朝还有一些不算违法的灰色收入,就是官员拿官场潜规则的收入,在当时称之为孝敬。
说白了就是上级官员拿下级官员送上的孝敬,毕竟那个时代的廉政程度没有现代这么高,所以这不算是贪,毕竟逢年过节谁没有个人情往来,比如过年了有“年敬”,天冷了有“碳敬”,天热了有“冰敬”等等各种名目的孝敬。
京官的养廉银没有地方官那么丰厚,以地方的从一品总督来说,富庶一些的地方像江苏这些地方的总督养廉银每年都能达到2万两白银左右,因此地方官升迁进京述职时,按照官场潜规则都会去拜会一些与自己任职相关的京官。
尤其是地方上的总督、巡抚这类地方高官,他们每年更是要拜会一下大学士、军机大臣,要知道清朝不设宰相,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的权力在清朝就算是宰相了,张廷玉作为宰相,自然每年拜访他的官员有很多了,很多地方高官也都会给他送上各种孝敬。
按照清朝民间的一些笔记文献记载,清朝的地方官进京去拜会像张廷玉这种大学士、军机大臣时,每次至少要送上更低标准200两银子的孝敬。
要知道200两银子只是更低标准,高的那就不知道多少了,这些属于是灰色收入,肯定是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人会知道具体数额的。
但是可以想象,张廷玉当官五十多年,且一直都是在皇帝身边当官,任职的单位还都是户部、吏部这样的主管经济和人事的重要职能部门,他的门生故吏以及想跟他套近乎的人肯定不在少数,就算张廷玉为官比较清廉,拿的很少一些,但保守估计他每年这笔外官孝敬收入至少也得在15000两银子左右。
因此张廷玉一年的合法收入加灰色收入就至少在2万两银子以上了,除了这些,张廷玉在雍正时期最受雍正宠信,雍正知道张廷玉为官清廉,向来担心张廷玉生活过于清贫,于是动不动就赏赐张廷玉一些金银珠宝、古董玉器,雍正赏赐张廷玉的更高纪录是8万两银子。
这些赏赐都是不固定的收入,但是以张廷玉在雍正时期深受宠信,乾隆时期又有顾命大臣的身份,他每年收到的皇帝赏赐估计平均起来就至少得在2万两银子左右。
所以张廷玉一年的合法收入至少在4万两银子以上,这个收入可是当时普通工薪阶层需要工作16000多年才能获得的收入。
因此张廷玉本身家族传承的家产就比较丰厚,再加上他本人收入还这么高,他根本就不需要去贪去占了。按照史料记载,张廷玉当官掌权期间十分清廉,从不受人请托办事,也从不多拿别人一两银子,雍正都感慨的认为张廷玉的清廉是朝臣典范。
确实如此,到了张廷玉那个级别和那个身份地位,他更加注重的是自己的名声,毕竟他已经不缺钱了,钱对他来说可能都没有意义了,所以他也就没有必要去贪腐了。
而乾隆想当然的认为无官不贪,以张廷玉身居宰辅之位这么多年,他必定不干净,结果一顿查抄下来,乾隆就明白了张廷玉确实不爱钱。那么乾隆为什么要查抄三朝老臣还为官清廉的张廷玉家产呢?
张廷玉固执偏激且政见与乾隆不合,最终君臣闹掰了。
其实乾隆对张廷玉的不满也说明了他与父亲雍正之间在政见上的不一致,张廷玉与雍正关系十分亲密,雍正曾公开称与张廷玉名为君臣,实为知己。雍正临终时委托十六弟庄亲王胤禄、十七弟果亲王胤礼、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为顾命大臣辅佐青年乾隆,一再叮嘱乾隆要善待这四位顾命大臣。
乾隆继位之初对四人还比较尊崇,尊四人为总理事务王大臣,赐胤禄和胤礼御前免跪和双王俸待遇,还晋封了张廷玉和鄂尔泰为伯爵。但是随着胤礼英年早逝,胤禄卷入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晳逆案中被罢免了一切职务,顾命大臣只剩张廷玉和鄂尔泰了。
后来鄂尔泰年老病退,还在继续任职的只剩下张廷玉了,乾隆继位之后想有一番作为,并想继续延续父亲雍正的一些政策,他对雍正新政中的一些政策做出了变更。
而张廷玉是雍正的知己密友,是雍正新政的坚决支持者和参与制定者,所以张廷玉很反对乾隆对雍正新政进行变革,张廷玉的固执偏激让乾隆十分反感,同时张廷玉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年乾隆施展政治抱负。
后来张廷玉眼看着乾隆对自己不信任也不言听计从,于是他就想告老还乡,但他又怕惹得乾隆不高兴,乾隆将来不认可雍正曾经在遗诏中交代让他死后配享太庙的待遇,因此张廷玉就在告老还乡和配享太庙的事上一直跟乾隆扯皮,最终激怒了乾隆,被乾隆罢官并褫夺爵位。
而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张廷玉的儿女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卷进了文字狱,张廷玉受到连坐之罪,就这样已经78岁的张廷玉又被乾隆派人抄家,乾隆抄家的理由就是张廷玉有负圣恩,要派人清查他的家产,收回雍正和乾隆两朝赏赐给他的金银珠宝以及古董玉器。
实际上乾隆是比较担心世人和史书上把他将张廷玉这样的三朝老臣罢官夺爵的事说成刻薄寡恩,不善待有功之臣,所以他是想借着朱荃一案查抄张廷玉家产,如果能查出张廷玉有贪腐罪证,那么他就完全可以将张廷玉彻底收拾了,让张廷玉的名声扫地,届时他也就不用担心把三朝老臣张廷玉罢官夺爵让世人有何非议了。
只可惜乾隆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张廷玉持身正,没有让他抓到把柄。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阳历为4月30日),张廷玉在桐城老家去世,享年84岁。张廷玉死后,乾隆为了不引起非议,还是下旨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张廷玉也就成了清朝历史上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写在最后
张廷玉的家世和收入足以让他不用贪不用占就能过上贵族生活,所以他为官很清廉,正是因为如此,才让他与乾隆闹掰了之后,没有被乾隆抓到任何把柄,也保全了他的名声,让他能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