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课本里这些被吹捧的历史人物,原来都成了坏人,颠覆认知
小时候课本里这些被吹捧的历史人物,原来都成了坏人,颠覆认知
在小时候的课本中,我们时常通过短短的一篇课文,就把一些历史人物当成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历史是具有复杂性的,而人性也是多维度的,我们在课本上看到的仅仅是这个人物的某个典型事例,和他们光辉的一面而已。
长大后,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多了解,再来回看这些历史人物,那个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居然是个贪官污吏,那个勤学苦读“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竟然贪赃枉法,而灵活多变、“砸缸救人”的司马光,长大却是墨守成规的迂腐之人。
“凿壁偷光”的匡衡
匡衡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他就去私塾外的墙角偷听,经常受到私塾里的孩子们嘲笑。晚上家里点不起油灯,他就凿穿邻家的墙壁,借着邻家微弱的灯光来看书。正因为匡衡这种勤学苦读的精神,终于学有所成,逆袭成为了学富五车的丞相,也成为了当时寒门子弟学习的典范。
但匡衡当了大官后,却开始黑化了,皇帝封他为安乐侯,赏赐他土地,在丈量的时候,匡衡特意给错地图,多占了400顷土地。匡衡还勾结太监石显陷害忠良陈汤将军,“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便是出自陈汤将军对汉宣帝的上书中。
后来皇帝知道了匡衡的恶行,以贪污之罪,把他贬为庶民,匡衡倍受打击,回乡没几年,就过世了。
匡衡小时候凿壁偷光,让自己成为寒门子弟的学习典范,长大后换图偷地,又让自己成为了让人嗤之以鼻的反面教材。
“悯农之心”的李绅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家小时候都背过这首诗,写出了劳动者的艰辛,和盘中餐的来之不易。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绅,一个有能力有才情的人,这首诗是他未入仕时,看到农夫辛苦耕耘、汗如雨下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分,便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悯农》。
李绅能够写出这样体恤农民的诗句,让人觉得如果他做官,一定是个刚正清廉,懂得民间疾苦的好官。
但李绅飞黄腾达后,却过得花天酒地、骄奢淫逸,早已丧失了“悯农之心”,由于他当官时滥施 *** ,当地百姓都苦不堪言。李绅死后被定性为酷吏,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严惩。
权利和地位泯灭了李绅的良心,他终究辜负了自己的才情。
“砸缸救人”的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 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灵活多变、勇敢机智,成为我们小时候学习的榜样。而“诚信卖马”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司马光是个十分讲究诚信的人。长大后的司马光,更是官拜宰相,荣耀至极,却依旧淡泊名利。光凭他主持编著《资治通鉴》这一功绩,就足以让他跻身顶级历史人物。
但拥有这么多优秀品质的司马光,却被明代大儒陈汝锜评价: “靖康之祸者君实也!”
因为长大后的司马光,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灵活多变,而是变成了一个墨守成规的迂腐之人。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派,坚决反对王安石的新法,直到宋徽宗继位,司马光为首的旧党趁势而起,恢复了旧制,废除了王安石制定的新法,无论好坏,一律废除。
而被废除的其中一条就是“民兵闲时练兵,忙时种田”的兵役法,当时王安石的兵役法一出,宋朝的军事实力突飞猛进,空前的强大,连对宋朝虎视眈眈的契丹人,都不敢来犯。
但是司马光,以朝廷的安全考虑废除了兵役法,还把王安石当年在北宋西北与东北设立的国防军队,全部裁掉了。这也埋下了北宋灭亡,“靖康之耻”的祸根。
司马光把北宋领土中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吴堡等寨割让给西夏,还美其名曰,为了彰显大国风范。
司马光一身的优秀品质,为国家鞠躬尽瘁,却因为墨守成规,固执己见而误国,这也是因为他当时所处的时代和他个人的眼界所限。
由此可见,不能单从一件事就来评判一个人,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像课本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历史人物,“四岁让梨”的孔融,死于“不孝之罪”,“改进造纸术”的蔡伦,实际上是个攀附皇后,陷害妃子的宦官。
不要单从别人的口中了解一个人,也不要单从一个故事就去评判一个人,毕竟历史是个万花筒,每个人都有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