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唯一的“儿子”,为何隐瞒真实身份40年?
众所周知,周总理自青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救民,用一生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衷,是大家公认的“人民的好总理”。
他与邓颖超的忠贞爱情更是广为流传的佳话,“望你珍摄,吻你万千”的情话不知羡煞了多少人。
可惜他们的生活却有一个遗憾,那就是他们终身都未能拥有亲生的儿女尽孝于膝下。
然而事实上,周总理早年曾有一位义子,只是数十年后这个义子的身份被揭开时,周总理已经撒手人寰了。
一个遗憾
1952年秋天,周总理与邓颖超视察上海时,会见了在华东幼儿园当保育员的龚志茹,言谈间,周总理高度赞扬了幼儿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因为周总理夫妇与龚志茹有亲戚关系,所以会见过程中难免多聊了几句,自然而然地就聊到了孩子的话题上。
说到动情处时,龚志茹曾非常遗憾地对周总理和邓颖超叹息道:“美中不足的是,你们没有一个孩子……”
这话其实是分外让人难过的,毕竟周总理与邓颖超不是不想要自己的亲生孩子,而是接连失去两个孩子后才再无儿女缘的。
1925年8月8日,周总理与邓颖超这对后来被公认的模范夫妻,在广州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然而他们婚后不到两个月,周总理就被任命为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只能在新婚燕尔时,与邓颖超短暂的分别了。
巧的是周总理走后不久,邓颖超就检查出了怀有身孕。
可她听到这个喜讯以后,不但高兴不起来,反而还有些心慌。
原来是当时才20出头的邓颖超,就算是结了婚也没把自己局限于家庭,而是把革命事业放在了之一位。
因此慎重考虑过后,她忍痛决定要打掉这个孩子,绝不能让孩子成为工作的拖累。
这对一个母亲来讲是何其艰难啊,但为了革命,邓颖超却不得不下这个决心。可是让她没想到的是,周总理得知此事以后却难得地发了脾气。
因为在周总理看来,他们要孩子和干革命并不冲突,而且要不要孩子是他们两个人的事,妻子至少应该与他商量后,再决定孩子的去留。
听着周总理的话,邓颖超也渐渐意识到了,自己轻易放弃那个小生命的举动确实是有些轻率,于是轻声哄了周总理几句。
见此情形,周总理哪还能再生得起气来,毕竟他们都年轻,想要孩子还有的是机会。
果不其然,不到一年他们就再度拥有了爱情的结晶,这回邓颖超绝不忍心再放弃这个孩子了,还特地把颇懂医术的母亲留在身边照顾她。
在母亲的照料下,邓颖超整个孕期身体状态都不错。
可谁料1927年4月,她在分娩之时却遭遇难产,疼了三天三夜都没能生下这个孩子。
再拖下去,恐怕大人和孩子都难以保全。有碍于当时的医疗技术不够发达,无奈之下医生只能用产钳助产,这才保住了邓颖超的性命。
但不幸的是,她千辛万苦生下的孩子却被产钳伤到了头颅,刚出生就夭折了,这让她痛苦万分。
可还没等她平复好心绪,“四一二”就骤然爆发了,她不得不拖着虚弱的身体逃命。
她本就在分娩过程中遭了大罪,再加上逃亡的路上奔波劳碌根本得不到休息,这彻底伤到了她的身体,让她与周总理永远失去了拥有亲生子女的机会。
当然无论周总理还是邓颖超,都不是囿于陈规旧矩的俗人,所以没有孩子并没有影响他们携手共度余生的信念。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虽然没有亲生儿女,但却有一个身份被埋藏了近40年的义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义子
周总理有一义子,但他的身份却是个秘密,直至40年后才浮出水面。
那么早年周总理究竟是如何认下这个义子的呢?
1939年春天,周总理作为 *** 中央的军委副主席,冒着连天的抗日炮火,亲赴浙江组织抗日救亡工作的开展。
3月底,周总理还借着去绍兴祭祖的名义,联系了地下党的同志,并且给他们布置了革命任务。
可既然对外宣传了要祭祖,周总理也就借着机会认认真真地祭扫了祖坟。
也正是这次祭祖之行,让周总理遇到了他的义子——王戍。
说起来,这王戍与周总理确实有些渊源,他应该称呼周总理为表伯,亲戚关系也不是特别远。
当时17岁的王戍虽然刚上初中,但是非常机灵好学,而且十分崇拜已经为国为民投身革命多年的表伯。
更巧的是,1939年3月29日周总理回乡祭扫时,王戍的学校刚好放假,这让他有机会陪着周总理一起去扫墓。
因为周总理素来亲切和蔼又博学多识,所以祭扫后沿途参观大禹陵谈到大禹、九鼎等历史典故时,王戍总能学到新的知识。
另外一个原因,周总理也非常喜欢机灵活泼的王戍,谈话间还直夸王戍聪明。
原来是在周总理科普完大禹铸造的“九鼎”代表九州后,王戍就能够想通大禹陵上的“九斧”同样代表九州,这样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周总理很是赞赏。
更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天周总理到王戍家吃饭时,王戍的一番话让周总理最终决定要认他为义子。
原来,在亲朋好友的强烈要求下,饭后周总理给大家一一题字留念,到王戍时,他为其写的内容是
“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
。
王戍接过来看清纸上的内容以后,顿时被激励得热血沸腾,征得父亲的同意后,让父亲向周总理转达了他的想法——他想去抗日前线保家卫国。
谁料周总理听到王戍的意愿,反而表情凝重了下来,迟疑后还是劝王戍这个年纪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这次不能带着他去战场。
闻言王戍非常难过,一时间泪水盈满了眼眶。见此情形,周总理也十分不忍心,一边把王戍拉到身边来安慰,一边突然问他:
“你做我的干儿子,好不好?”
一听这话王戍立马转哭为笑,在父亲的引导下端端正正地站到了周总理面前鞠了三次躬,而后大大方方地喊了一声“干爹”。
周总理见状也欣喜非常,转头就重新拿起纸币给王戍又题了一副“乘长风破万里浪”,而落款处的“义儿”二字则代表了周总理对王戍的身份认同。
可是他们成了义父子的第二天,周总理就不得不动身离开了绍兴,此后他与王戍再无机会相见,但是,周总理百忙之中,还是抽出时间给王戍寄过一张照片留念。
事实上,他并没有受到义父太多的教诲,但是他仍旧逐渐成人成才了。
哪怕1940年日寇大军压境,他不得已背井离乡地前往福建避难,也依然谨记周总理的教诲,把精力放到了读书学习上。
战争年代里,他没办法再在学校安然学习,只能一边在银行当雇员谋生,一边坚持刻苦读书。
幸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抗战胜利那年,他顺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接受到了高等教育。这也为他日后投身于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有些遗憾的是,参加工作以后王戍给义父寄去了不少信件,但均未收到周总理的回信,这是怎么回事呢?
秘密的义子
1939年,周总理曾认下一个义子,但他的身份被隐瞒了近40年。
为何周总理认了义子之后,却没有把他的身份向世人公布呢?
说来除了王戍这个义子以外,周总理和邓颖超还曾有过一对嗣子女,这两个孩子同样与周总理有亲缘关系。
那是卢沟桥事变以后,蒋介石迫于全民族抗战的大势,不得不同意与八路军、新四军合作抗日。
为了笼络人心,老蒋还特意邀请周总理到武汉出任国民 *** 军事委员会的政治部副部长,让周总理有机会认下了一对嗣子女。
原来是到武汉后不久,周总理遇到了他的堂弟
周恩彦
和弟妹葛少文。
周恩彦是周总理三伯父的独生子,1910年周总理北上读书时,就是跟着三伯父去的,所以周总理一直对他的三伯父心怀感激。
更让人欢喜的是,周总理遇到周恩彦夫妇时,他们已经有6个孩子承欢膝下了。
于是机缘巧合下,周恩彦最小的儿子周保章和最小的女儿周保庄被过继给了周总理和邓颖超做嗣子女,对此双方都是乐见其成的。
而且考虑到周总理和邓颖超都工作繁忙,所以出嗣后的兄妹俩,依然由周恩彦夫妇抚养,只匆匆拍个照就算是完成了过继仪式。
可简单的仪式完成以后,周总理和邓颖超就又要为革命奔忙了,根本无暇顾及这对嗣子女的日常生活,更是很少向外人提起这桩事。
建国以后,周总理和邓颖超都颇有威望,但是他们向来对亲属要求严格,哪怕是对被过继到自己膝下的嗣子女也是如此。
因而周保章和周保庄兄妹都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在基层岗位上为人民服务到了退休,鲜少有人知道他们与周总理夫妇的这层关系。
至于前面提到的建国后周总理从来不会给王戍回信的原因,其实也与周总理对嗣子女的态度大同小异。
也就是说,周总理不给王戍回信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他担心与自己的这层关系会影响王戍的进步。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周总理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就算他与王戍都不主动开口,别人得知了这层关系,也难免会给予王戍特殊照顾。
可这样的照顾却未必有利于人的进步,毕竟温室里长大的草木很难成长为真正的可用之材。
也正因如此,周总理才从不给王戍回信,这让他与王戍本就鲜为人知的义父子关系,彻底被隐藏了起来。
直到1978年,绍兴市委要整理1939年周总理回乡祭祖的有关资料时,工作人员特意邀请王戍前来帮忙,才让这段差点被尘封的关系大白于天下。
然而无论如何,王戍都与周总理有着不浅的缘分,他也一直谨记周总理的教诲,学到知识后就踏踏实实地为教育事业奉献到了离休时。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嗣子女和义子以外,周总理和邓颖超还抚养过不少孩子,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国以后,他们都愿意尽己所能地照顾有困难的孩子们。
1988年 *** 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时,还曾有人问过他的升迁是否与曾被周总理抚养过有关。
对此 *** 也是大大方方地回应说并没有。他还顺带告诉记者,当年周总理和邓颖超一起抚养过许多革命烈士的子女,他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根据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的回忆,被周总理夫妇抚养的孩子大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一种就是像 *** 这样的烈士遗孤。
革命战争年代里,从来不缺以身许国的仁人志士。可是这些志士为国牺牲以后,留下的孩子却成了乱世里最孤苦无依的可怜人,实在是让人痛心。
因而周总理会想方设法地找到烈士们留下的血脉,并且供他们读书上学,再送往延安甚至苏联深造。
1939年周总理赴苏联养伤时,还特意与
斯大林
达成过口头协议,让苏联方面保证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让这些烈士子女上前线,他要为烈士们留下血脉。
除此以外,周总理夫妇也会照顾父母都在特殊岗位上的孩子。
例如,隐蔽战线上的龙飞虎,他的儿子龙小虎就是由周总理夫妇抚养的。
建国以后,周总理和邓颖超也会关照社会上的贫困孤儿和家里生活困难的亲属晚辈,出钱出力地供养他们读书成才。
因而周总理和邓颖超虽然没有亲生的儿女,但是受他们照拂供养才能平安长大的孩子却不计其数,其中很多也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