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名将军复出,各大军区都排挤,周总理是如何解决的?
1973年初,总政副主任办公室,田维新副主任正打着 *** :
好了好了,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说完,随即一脸惆怅地放下话筒。
也难怪他一筹莫展,这通 *** ,他是直接打给某军区司令员,意在为陈再道将军安排一个副司令的岗位。
陈再道将军是我军参加过秋收起义的老将,解放后担任过武汉军区司令员,后来受到1976年“7.20事件”的冲击,遭到反革命团伙的迫害。
终于,在周总理建议、毛主席指示下,中央决心解决老干部问题,这才有了田维新副主任四处打 *** ,为陈老将军“谋求”一个职务的情景。
而这不仅仅是陈再道将军一个人的事情,其背后总有175名被迫害后,即将复出的老将,他们资历老,军衔高,曾经担任过的职务也高,因此安排起来十分棘手。
比如对陈再道将军的安排,他曾经是大军区司令,正大区级别,如果受了委屈之后,重新出来工作,职务肯定不能太低,安排一个大区副职,已经属于“降职”了。
但就算是这样,也实在是很难安排,田维新打了两个 *** ,对方的态度都很好,坚决拥护上级决定,但困难也很现实:
陈再道是他们的老上级,现在过去给他当个副手,工作实在不好开展。
田维新也很无奈,毕竟这种人事任命涉及大军区级别,不是总政一纸军令就可以强压下去的。但陈再道的工作也不得不尽快落实,因为这是周总理为整个老干部政策的全面落实,选定的突破口!
一、怎么打倒了这么多干部?
1972年,随着“九一三事件”后续工作的推进,对“文革”初期出现的一大批冤假错案的清查也逐渐被提了出来。
关于纠正错案、落实干部政策这几点工作,就是由周总理在毛主席的书房中,当面向他做的汇报。
听了周总理口中的种种数据,毛主席不由得拍案而起:
怎么打倒了那么多干部?
他走到厅中,来回踱着步子。
周总理知道机会来了,立刻提出已经酝酿良久的意见:
主席,看来接下来,我们要解决一个落实干部政策,解放老干部的问题。
毛主席点点头,毫不犹豫地答复:
这件事就由你负责,要组织有关部门,尽快解决被诬陷干部的问题,恢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有了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回到国务院后,立刻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传达了更高指示,并作出了具体部署。
在当时,被打倒的干部多达数百人,其中地方省部级以上的干部,由中组部负责落实政策,军级以上干部,由总政治部负责落实。而总理办公室,则专门负责各部委副部级以上干部。
周总理解释道:
我们总的方针,就是由上至下,由易到难。上面的先解决了,政策就更加明确了,下面就可以参照解决,简单的先解决了,积累了经验,难的也就简单了。
按照周总理的部署,参加完会议的总政 *** 主任和田维新副主任立刻向总政党委进行了精神传达,并着手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了一个解决老干部问题的专班。
这批人员由总政下属干部部、组织部、保卫部等核心部门骨干组成,田维新副主任挂帅牵头,很快开始整理档案,进入了工作状态。
当时全军在特殊初期被打倒的领导干部很多,军以上就有数百人(相当一部分已经含冤而亡),其中军衔更高的是两位开国元帅。
因此,按照周总理“由上至下,由易至难”的方针,专班将之一个工作对象,定为了贺龙元帅。
这固然是因为贺老总军衔更高,但更是因为毛主席已经亲自批示过的,有了这个“尚方宝剑”,田维新相信军内对老干部问题的工作能够很快打开局面。
二、处处受阻
1968年,贺老总遭到诬陷,又被红卫兵冲击,在晚年时生活条件、医疗条件极度恶劣,乃至精神上都饱受折磨,最后还是守门员不敢承担他死在寓所的后果,才允许301医院将他接走救治,但贺老总仍然因伤病过重,在1969年6月9日于301医院与世长辞。
毛主席对贺老总的去世一直深感自责,而在听了周总理的汇报后,也断定之前那些所谓的“证据”肯定有假。
因此,当总政保卫部蒋润观部长,带着总政治部开出的证明函前往中央专案组时,对此事是极具信心的。但他怎么也想不到,事情比他预计得要困难太多。
中央专案组一办的工作人员看到蒋润观部长的介绍信后,态度十分客气,端茶倒水,但是当蒋润观提出要提走贺龙元帅案件档案时,却遭到了婉拒。
一办的工作人员道:部长,您带来的指示没有错,总政李主任和田副主任传达的意思也是对的,贺龙元帅肯定是要 *** 的。但上级也没有指示说这件案子交由咱们总政来办呀!
蒋润观十分耐心地解释:虽然毛主席没有明确指示,但周总理作了部署,部队军以上领导,都由我们总政来负责。贺龙元帅是军委副主席,当然应该是由我们来办。
不过对方却十分坚定:贺龙元帅确实是军委副主席,但他同样也是国务院副总理呀,这件案子太特殊,材料不能交给你们。
蒋润观与对方拉扯了很久,但专案组就是不松口,最后他只能空手而回。这一次失利让整个老干部问题专班都愁云密布,连毛主席亲自批示的“假案”都这么难推进,突破口到底在哪?
于是,在此后一段时间,整个专班的工作,只停留在对老干部的统计,下落查找以及一些资料整理工作上,最后关于恢复老干部工作、生活的落实上,难以有大的进展。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3年初,周总理亲自打 *** 到总政治部,让田维新到办公室见面。并特意强调:找你是要谈老干部问题,这件事你一个人来不行,把负责干部工作的同志叫来。
田维新听了此话,先是惭愧,随即精神一振——看来周总理要亲自指导部队的老干部工作,为他们打开突破口了。
三、老将何处去
接到周总理 *** 后,田维新立刻叫上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魏伯亭,赶到人民大会堂,见到了刚刚在福建厅开完会的周总理。
周总理让他俩坐下后,开门见山地说:我给你们找到了突破口,陈再道将军和钟汉华将军。他们两个是因为7.20事件出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错误,我已经请示过毛主席,你们研究抓紧恢复他们的工作。
得到这一指示后,田维新和魏伯亭如获至宝,回到总政开始起草报告,对于这两位属于首批恢复工作的军内老领导,一定要慎之又慎。
其中钟汉华将军是中将,原武汉军区第二政委,被安排到 *** 担任副政委,但陈再道将军是开国57位上将之一,原本就是大军区司令,按道理复出,也应该担任军区司令之一。
但这就是难题所在,当时我军已经从十三个军区,整编调整成了十一个军区,本来位置就少了,而且各个军区司令也没有空缺,更难以调整,陈再道将军能安排到哪里去呢?
这件事在总政专班经过了激烈的讨论,始终拿不出一个合适的方案,还是由田维新将困难汇报到了周总理那里。周总理也是思考了很久,最后只能决定,暂时委屈一下陈再道同志,先担任一个大区副职。
不过就算是陈再道愿意屈居大区副职,但他资历那么高,想让军区现任司令们接受,也实在是困难,这才出现了本文开头,田维新四处打 *** 碰壁的情况。
有的司令委婉一点,说是怕陈再道将军尴尬,影响军区工作。有的司令则直接开口拒绝:老田啊,我的田主任,你可千万别把陈老安排到我这里来,不然我可就真没法干了!
田维新想来想去,又是在周总理的指点下,将目光投向了福州军区司令——开国上将韩先楚。
如果说当时各大军区中,谁资历最老,那韩先楚肯定排在之一序列。他同样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入伍,参加过黄麻起义,最重要的是担任过志愿军副司令,彭德怀的副手。
而且在战争期间,他与陈再道一南一北,并无直接隶属关系。在陈老将军下放时,又刚好是在福建的农场工作,韩先楚对他还颇为尊敬、照顾,不止一次为陈再道说过好话。
于是,田维新满怀信心地将 *** 打给了韩先楚,果然,韩先楚在听了总政治部的意思后,大喜道:好啊!只要老陈不嫌弃、不委屈,我们福州军区,欢迎得很!
终于,军内老干部工作的之一个难题,在周总理的亲自出谋划策下,得到了完美解决。而陈再道将军在福州军区副司令岗位上,踏踏实实干了四年多,不仅没有任何情绪,对后来调任福州军区司令的中将皮定均也十分配合,最后又先后担任我国铁道兵部队司令、政协副主席,成为一段佳话。
四、怎么又是福州?
陈再道将军恢复工作的事情解决后,专班成员们信心大振,工作进度猛地提了上来,其实也难怪,有了毛主席指示和周总理支持,对喊冤老干部的重新审理工作并不困难,主要难点还是在将军们复出后的工作安排上。
有了陈再道将军的例子,无论是对将军们暂时做降职安排岗位,还是要求各大军区接受,都顺利了很多。
当然,在涉及几位级别、资历实在太高的老领导时,还是会遇到“推脱”。开国上将王建安就是其中一位。
与陈再道一样,这位老将参加革命时间长,很早就是大区副职,现在复出也让田维新不好安排。于是,他又把 *** 打给了韩先楚,毕竟至少韩先楚也是上将,而且是与王建安一起参加的黄麻起义。
谁知这一次韩先楚也拒绝了,他委婉说道:老田,怎么又是我们福州军区,你也给其他军区一个机会嘛。
田维新也不示弱:老韩啊,我现在是征求你意见,但我可是先得到总理批准的,上次你那么开明,总理还表扬了你,怎么这次就没那么开明了。
韩先楚道:我本人是很愿意啊,但我这里已经有一位老同志了。而且王建安是我的老领导,到我这来,太委屈他了。
原来虽然两人是一起参加黄麻起义,但当时王建安作战勇猛出众,很快提升为班长,走在了韩先楚前面,这段历史太久远,当时两人级别都低,估计也就韩先楚自己还记着这事。
见韩先楚不松口,田维新只得又向总理进行汇报,周总理考虑后决定道:我看还是要放在福州,等我当面跟韩先楚谈一谈。
果然,几天后,韩先楚就被叫到北京开会,田维新专门到门口等他,笑道:老韩,你看你,等会儿开完会,总理要亲自找你谈话,你不给我面子可以,总理的面子你要给吧。韩先楚嘴上一点都不怵:总理找我谈,我也有困难啊!
结果在经过周总理语重心长的谈话后,韩先楚主动找到田维新表态,欢迎王建安上将到福州工作,就这样,福州军区配上了第二个上将副司令。
后来,开国上将李志民恢复工作,也被安排到福州军区工作,担任政委,于是一时间,福州军区同时拥有四位开国上将,将星璀璨堪称当时各大军区之最,当然也给了海对岸的蒋介石很大压力,一时间传为佳话。
五、对杨勇将军的三次重审
周总理不仅在各位老将军的工作安排上付出了很多心血,对总政治部提交的重审材料,也看得十分仔细,其中关于杨勇将军的材料,他就打回去了两次——理由是太严。
原来杨勇将军当初被诬陷时,并没有什么实质政治,只是被拿着一些日常小事和其下属犯的错误来上纲上线。
但重审杨勇将军时,这却反而成为一点不利,就是既没有实质证据来证明,也找不到实质证据来推翻,让反动势力有了干涉的余地。
而杨勇将军也十分豁然,虽然田维新是他的老部下,但面对重审,他没有提出过多要求,坦然道:我相信总政的审理。
报告提交给周总理后,总理批示:请找杨勇同志谈一下,征求本人对结论的意见。结果田维新拿着审理结论和总理批复找杨勇谈话时,杨勇还是大度道:我对结论没有意见。
其实在报告中,有很多其下属犯的事情与杨勇都没有关系,但他自己都主动承担了管教不严的罪名。
后来,杨勇将军在周总理的关心下,终于被安排到 *** 担任副司令,而在他上任前,周总理再次拿出那份重审报告,批示:结论口径严了一些,请再征求杨勇同志意见。
于是田维新再次拿着批复找到杨勇,劝说道:总理都亲自说了,这个口径太严,你再看看吧!
终于,这一次杨勇说了几个下属的错误他并不知情,但最后还是强调自己都有领导责任,算在自己头上也是可以的。而在总政对报告结论进行修改后,杨勇也没有多看,直接在报告上签了字。
这一份报告先后整理三次,历时近一年,但体现了周总理对老干部们的爱护和保护,同时也为总政治部的工作提供了很大助力。
就这样,在周总理一路“保驾护航”中,总政治部在一年多的时间中,完成了对军内老干部问题的工作,共恢复了175名将军的复出工作,为数百名同志洗清了冤屈。
这些复出的将军中,有很多后来都走上了更高的岗位,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为人民贡献出了自己最后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