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 的一张抓拍照,最打眼的是他那根笔直的竹拐杖
下图是 *** 的一张抓拍照,这张照片中最打眼的是他那根笔直的竹拐杖。这根竹拐杖,正是胡志明想要换也没能换到的那根,是 *** 的心头更爱。
这根竹拐杖有什么稀奇吗?有,它看起来极其直,且表皮特别光滑。它的另一个“稀奇”之处在于:它“很有来历”,属于 *** 的“偶得”。
原来,上世纪60年代初, *** 在杭州登丁家山时,因出来匆忙,随行人员竟忘了给他带拐杖。 *** 自革命时期起,就喜欢拿着一根拐杖出行,这没有拐杖,出行就不方便了,怎么办呢?
随行人员灵机一动,决定到附近农家砍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一下给他当“临时拐杖”用。
*** 拿到这根拐杖后,见它笔直且长度适中,立马高兴地接过来。拿到手里后,他发现这根竹子竟带着一股淡淡竹香。这下他更高兴了。
登山途中, *** 发现这根竹棍比任何棍子都好用。爬过一座山峰后, *** 突然想起了什么,他郑重地问工作人员:“你砍人家竹子有没有付钱啊?”工作人员忙答道:“老乡不肯收钱,但我们还是坚持给了钱。”
*** 听了后很高兴,他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完了之后,他继续开心地拄着竹拐杖爬山了。
自这以后, *** 每次外出几乎都会习惯性地带着它。去野外时,去 *** 散步时,重返革命老区时,外出视察时,人们总能见他带着这根竹拐杖。
*** 还带着这根竹拐杖去过山海关、十三陵工地、故宫等地,时间长了后,这根未经任何雕琢的拐杖被磨得又光又亮,看起来极其漂亮。
有人说,“被当成宝贝”的物件,总能散发出奇异的光彩。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根被 *** 当成宝的竹拐杖越来越显出与众不同来。
*** 如此钟爱这根竹拐杖,多少还因为:它来自中国农家,来自中国百姓。心里装着人民的 *** ,看到这根竹拐杖,就如同看到了他为之奉献一生的人民。或许,当它拄着这根竹拐杖时,他还打心眼里觉得:他和人民是联结在一起的。
也因为这根竹拐杖如此不同,1965年,越南主席胡志明访问中国,两人在长沙见面时,胡志明一眼就看到了他的这根竹拐杖,并许久没挪开眼睛。
或许是觉得 *** 手中的竹拐杖太过简陋,想送他一根精致拐杖的缘故,或许是胡志明真心看上了 *** 的这个竹拐杖。总之,胡志明开口了,他说:“我用我这根拐杖,跟你换你的这根拐杖,做个纪念可好?”
*** 听了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着扬起自己的竹拐杖对胡志明说:“你的拐杖太漂亮了,我这根打狗棍可换不了你那根那么精致的。”
胡志明被拒绝后虽有些尴尬,但想一想心里也蛮舒服,毕竟,他的拐杖得了“赞美”了。
被拒绝后的胡志明心里有很多疑惑,他的疑惑当然与他不了解 *** 有关。他并不知道,这根拐杖对 *** 的意义,也不知道 *** 对这根拐杖的感情。也因为不懂,他才会提出那个一定会被委婉拒绝的请求。
胡志明定然不知道, *** 一生是没有任何奢侈品的,对他而言,胡志明的拐杖,已经算是奢侈品。这根拐杖,若和他的一堆私人物品,包括单腿的眼镜、拼接缝补的旧衣、老旧的书箱等等放在一起,会显得极其格格不入。
相关研究者认为, *** 拒绝交换拐杖,多少是因为他深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
因为,对 *** 而言,胡志明的精致拐杖不仅仅是“纪念”,而是关乎生活方式(违背俭朴)的重大抉择,如他这般一生恪守原则的人,又怎会轻易做违背原则的抉择呢?哪怕,它有足够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