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尼姑仁义师太临终前告诉徒弟:我死后不烧
1995年,安徽85岁的尼姑仁义师太临终前告诉徒弟:“我死后不烧,将我放入大瓮中,三年后再开,我就是佛陀”,3年过去了,徒弟开了大水缸,当时就傻眼了。
仁义师太原名姜素敏,生于1911年的辽宁沈阳。
那一年中国来说是极其特殊也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而在这一特殊节点出生的姜素敏,生活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富裕家庭的女孩子,都会按照封建时期的大家闺秀进行培养。而在过去,大家闺秀大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裹小脚。
只要不是父母爷爷有在海外生活或者留学的经历,一般都会按照封建陋习进行裹脚,姜家也算是当地有名的富裕家庭,自然姜素敏也不例外的裹了小脚。
和很多大家闺秀一样,姜素敏年幼时的生活无非是读读书写写字、闲来无事再绣绣花,外出不是踏青就是礼佛。
不过,很多闺秀不同的是,姜素敏对于佛法格外的痴迷。经常迈着小脚偷偷跑到附近庙宇中听和尚诵经,短短几年的时间,姜素敏就将《大悲咒》和《心经》背诵了下来。
由此可见,姜素敏对佛法是十分有天分的。
天生怀有悲悯之心的姜素敏,从17岁时就开始研习医学。主攻的方向是中医以及针灸。
行医数载后,姜素敏在父母的安排下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虽然婚姻不是自己选择的,但在结婚之后姜素敏与丈夫十分恩爱。
然而好景不长,国家动乱、百姓流离失所,姜素敏的丈夫也意外去世。
在丈夫离世后,姜素敏痛苦至极,一度找不到方向。为了寻找到心灵的栖息地,姜素敏最终选择在1940年于五台山显通寺落发出家,法号仁义。
在寺院中待了两年后,仁义下山到沈阳中医学院继续研究中医学。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41岁的仁义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1951年到达朝鲜之后,就全身心的扑在了治病救人上,这一待就是整整三年。
她迈着那双小脚,不分昼夜的奔赴在前线后方,发挥自己所能。甚至在一次抢救伤员的时候,一颗子弹直接击中了她的左手腕。仁义只是随意拿纱布一裹,就继续救人。
回国之后,仁义也是坚持行医救人。
她一路从东北到九华、再到邯郸、石家庄、浑源、五台山、最后再到九华,在这一路上,很多人对仁义的之一印象就是,一个背着磨盘的尼姑。
不知情的人,会以为这是仁义的修行方式。
这么说即是对的也是错的,对是因为行医救人是仁义的修行也是她热爱的事业,而这个磨盘就是仁义行医的工具之一,是用来磨药的。
一个石磨壮男子背起来都有些费劲,更别提背着行走了。因此,在见到上了年纪仍旧背着石磨到处治病救人的仁义,不少人劝她停下来休息。但仁义却表示,只要自己走的动,就不会停下来,只要能让别人变的健康起来,自己辛苦一点也不算是什么。
1995年4月,仁义从五台山再到九华山通慧禅林。此时的仁义已经85岁高龄,身上也已是疾病缠身。
同年11月下旬,仁义突感自己大限将至,因此叫来弟子交代后事,称:“我死后不烧,将我放入大瓮中,三年后再开,我就是佛陀。”
交代完之后,仁义就开始禁食等待死亡。
11月28日晚上七时,仁义圆寂。按照仁义的交代,弟子们将其放入大翁。
在3年零2个月后,器弟子将大瓮打开。只见仁义师太端坐翁中,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身体尚有弹性。
仁义师太的手势也有了变化,入缸时是十指相向,如今变成了右手稍抬高作捻针状。这个是手势,是她几十年来为人扎针的姿势。
仁义师太医生治病救人,一心向佛,逝世后更是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首尊比丘尼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