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文物|见证红军强渡嘉陵江的“毛蚌壳”
陈列于苍溪红军渡纪念馆的五板子船模型。
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红军渡纪念馆内,陈列着名为五板子船的渡船模型。该船长约4.7米,船体由5块长条形木板拼接而成,每只船可容纳一个班的红军。因为它底窄面宽、上大下小,形似蚌壳,也被当地人称为“毛蚌壳”船。80多年前,渡江突击队将几十只“毛蚌壳”轻轻推入水中,在夜幕和江水声的掩护下,乘船冲向对岸,成功完成渡江任务,撕开了 *** 军的西岸防线。
1935年1月下旬,红四方面军根据中央军委电示,决定集中主力向嘉陵江以西进攻,配合中央红军渡江北上。当时,嘉陵江上没有桥,渡江只能靠船。为阻止红军西渡, *** 军掠走了江上所有船只,并在沿江重要滩头挖掘陷阱、埋插竹签以构筑防御工事,企图凭险据守。
为保障大部队顺利渡江,红四方面军急需在短时间内打造一批渡江船只。经仔细勘查,红四方面军决定在距离苍溪塔子山15公里的王渡场附近秘密建立造船厂。这里地势宽广,树高林密,是隐蔽造船的理想之地。
临时造船厂搭建完成后,造船工作得到川陕省委和县、区、乡各级地方党组织及苏维埃 *** 的大力支持,大批经验丰富的铁匠和工人背着干粮,带着工具,跋山涉水加入造船队伍;当地群众从数百里外为红军送去大量柏树、铁、桐油、竹绒等造船所需材料,有的甚至把自家门板、漆嫁妆用的桐油都贡献出来,支持红军造船。同时,红军中凡有铁匠、木工手艺的官兵也被抽调而来,在与工人一起赶工的同时,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还常把前线胜利的消息带到船厂,工人们听后很受鼓舞。
造船过程中,由于没有锻造的熔炉,固定船体的铁钉奇缺。为应对这一情况,工人们从当地收集了许多破锅、烂铁和废钟,敲成一块块细小的碎片,然后在山上挖一个深坑,把碎铁放进去,不分昼夜地烧炼。等碎铁熔化后,经过捶打使其成为不同类型和大小的铁钉。没有造船图纸,船厂的能工巧匠就自己设计。当时,上级对渡江船只的要求是“小巧灵活,划行速度快,便于搬迁”。经过集思广益,大家决定在三板子渔船的基础上放宽比例,用5块长条形木板拼接船体,在体量轻、航速快的前提下保证更大载人空间,“毛蚌壳”船由此诞生。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大批“毛蚌壳”船建成出厂。此外,工人们还 *** 了3座浮桥构件和数十只竹筏,为渡江做好充足准备。
虽然顺利完成了“林中造船”,但要真正投入渡江战斗,还要“地上行舟”。因为造船厂离塔子山主渡口40余里,无法直接就地下水。为确保渡江行动的隐蔽性,红军战士和支前民工把船只用草绳缠起来、绑上木棍,并用树枝、竹叶和茅草等遮住船只,靠手抬肩扛将“毛蚌壳”船安全运到主渡口。
3月28日21时许,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发出“急袭渡江”的战斗命令。渡江突击队乘坐“毛蚌壳”船,向对岸飞速驶去。除船只外,红军战士们还用上了木板、水桶、拌桶等作为渡江工具,冒着枪林弹雨向前勇渡。值得一提的是,在渡江过程中,突击队员们没有使用木桨划船,而是用水瓢划行。这样做既能节省木材、减轻运送船只时的重量,又能减轻划水发出的声响、提高划船频率,从而保证快速渡江。
渡江突击队直至迫近对岸时被敌军发觉。于是,红军将奇袭改为强渡。我军设在塔子山上的炮兵阵地和重机枪阵地,立即向敌军猛烈射击,掩护渡江突击部队成功登岸。突击部队登岸后,歼灭敌守军1个营,并建立起登陆场。与此同时,其他渡口的红四方面军也全部渡江成功,并迅速向敌纵深推进。至4月21日,红四方面军共歼敌1万余人,攻克县城8座,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的广大地区,打乱了敌军的“川陕会剿”计划,为红四方面军继续向甘南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如今,嘉陵江上已建起高高耸立的大桥,“千里嘉陵之一港”四川广元港也已全线通航,但红军的事迹不会被遗忘,曾经的塔子山渡口已改名为“红军渡”,渡口上矗立的红军渡江雕塑庄重伟岸,如数十年前红军战士那般机警地注视着对岸,深情诉说着这段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