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其实他的行为比和珅更可恨
刘墉这个名字,在熟悉清朝官员的人这里并不陌生,甚至有一部以他为题材背景创作的电视剧,好评如潮。
刘墉在大众的印象里,也一直都是与和珅站在对立面,一派清正廉洁的官员形象,但实际上刘墉同样犯过许多的错误,挑出几桩来未必比和珅罪名小,他究竟是个怎样的官呢?
出身高贵,为官清正
刘墉出身于山东诸城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刘统勋曾经还是乾隆帝眼前的红人,所以刘墉毫无意外,在自己的努力之下顺利通过了科举,考中了进士,进入了官场。
在翰林院任职期间,刘墉的职位也是一步步顺利地往上升,但意外很快降临,父亲刘统勋因为处理军务大事时犯了错,引得乾隆大怒,下旨落狱。
父亲的罪名也牵连了刘墉,一时之间刘墉的前途蒙上了一片灰尘。
但乾隆还是念旧,考虑到刘统勋一直为他办事,也一直都很得力,此次一时不察犯了错,也不是不能宽恕,刘墉最后也只是被降了官职,重新回到了翰林院担任编修。
但因为这次被罪名牵连,刘墉在处理政事时格外小心谨慎,也更加地认真负责。
恢复官职之后的第二年,他就再次被乾隆重用,任命他为安徽学政,临行前,乾隆还专门为他题了诗,希望他此去能够光耀门楣,有所建树。
从乾隆对刘墉的宠爱程度来看,刘墉并未受到父亲罪名的影响,反而成为了乾隆十分看重的人才。
走马上任之后,刘墉一刻也不停歇,他难过地发现,地方问题太多了,渎职、贪污、收受贿赂、藐视王法,桩桩件件都令人发指。
此时的刘墉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他如实将自己在地方所查到的问题,以及众多官员 *** 等事,如实奏报。
刘墉也不是专门来视察的,他既然任职,就自然要履行自己的职责。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刘墉也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一同呈到了乾隆面前。
远在紫禁城的乾隆,通过他的奏折了解到了当地情况,自然震怒。在看到刘墉给所有问题都提了解决的办法之后,又为自己得了位能臣而感到欣慰。
而刘墉走到了百姓之中,看到了他们的困苦艰难,自然更想要做一位能够为他们做实事,且有能力改变他们现状的好官。
这时候的刘墉满心满眼的都是百姓,他查明了地方灾害情况,了解到了有些地方百姓因为受灾,已经吃不上饭了,可报到京城的消息还是连年大丰收。
他为民 *** ,弹劾贪污官员,也为出身寒门的学生子弟保驾护航,让他们能够公正地参加科举。
刘墉的行事风格,与和珅完全不一样。他位高权重之后,想的是百姓,而不是贪污受贿,自己享受奢华人生。
所以刘墉很得乾隆器重,是他手下难得的贤相能臣。但就是这样一位一心为民的官员,也会犯下大错。刘墉他究竟犯下了什么过错,这其中又是否另有隐情呢?
文字狱案,从严查办
这就要从刘墉主导的文字狱大案——《一柱楼诗》案说起了。
清朝统治时期,皇权高度集中,中央集权制度也发展到了最顶峰,中央高度控制地方。也代表着高坐皇位之上的皇帝,不想看到地方有任何反心出现。
这也是文字狱出现的根本原因,对反叛的定义范围太大,很多的文人只是在自己写下的诗句中,带了几个字,便被污蔑有反心。
而一旦以文字狱的罪名被查处,牵连的人数必然不会少。“一柱楼诗”案的起因,是蔡家和徐家,两个大户人家争夺土地的事情引起来的。
蔡家蔡嘉树看准了徐家的地,愿意出大价钱购买。但徐家徐食田认为这块地是块干系到徐家门楣的风水宝地,所以无论蔡嘉树出什么条件,他都不愿意卖。
两家争执不下,事情闹到了县令那里,县令也奇怪,“你非要人家徐家的地做什么?”蔡嘉树这才道出原委,原来徐家地里有蔡家的祖坟,蔡嘉树买下土地,也算是认祖归宗了。
县令一听是这个原因,想着既然蔡家祖坟在这,那徐家卖十亩给他,此事和平解决就行了。
但这蔡嘉树仍然咬死了不松口,这么一闹县令也察觉这事不对了,本来就是徐家的地,你因为祖坟在这非要买也就罢了,干嘛非得要人家全部的呢?蔡嘉树最终也没能得偿所愿,竟然心生不满,想要报复徐家。
谁都没想到,因为土地的纠纷,徐家全被牵连进去。蔡嘉树为了报复徐家,谎称徐食田的祖父徐述夔,写下反诗,现如今仍然藏在徐家。一下子将这普通的经济纠纷,拔高到了谋逆的大事上来。
蔡嘉树的报复心强烈,徐家自觉清白,愿意配合查证,一级一级查,都没觉得这些字眼有什么不对。直到蔡嘉树,将这件事情捅到了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眼前。
刘墉此前已经办过文字狱的案件,也是著名的《俣俣集》案,当时查办的时候乾隆也没多重视,“就是些无知狂悖之语,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可刘墉将证据全都呈给乾隆之后,乾隆这才信了刘墉的话,认定谋反行径,从严查办。
所以在听闻蔡嘉树派人告发的情况后,他没仔细查验此人所言是否属实,也没查证徐家人心存谋逆之心这事是真是假,便直接将这件事情也给呈到了乾隆面前。
此前,乾隆已经经历了一次文字狱,已经对这些文中有悖逆之言的臣子下了定义,认定这些人心中就是有反心,不然不会体现在文字上。如今又有相同的情况出现,乾隆自然愤怒,当即下令从严查办。
本身坐在皇位上,就担心社稷不稳,现在接连冒出谋反的意图,皇帝自然是宁可错杀,不能放过。
徐家也被彻底查办,全家上下几百口人,全都因为文字狱而丧命。就连早已经去世了的徐述夔,也从棺材里拉出来再次被鞭尸。
这件案子导致了几百人丧生,而导火索便是刘墉的一念之差,如果在上报乾隆之前,刘墉去查证此事是否属实,或许徐家的惨案就不会发生。
经历了这桩案子,很难将为民 *** 的刘墉,跟这个随意给人定罪的刘墉联合到一起。明明是同一个人,究竟是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判若两人,昏庸无能
比起和珅那样贪赃枉法的臣子,刘墉表面上确实是在为百姓做事。文字狱案也不是他引起的,他只能算是其中一个促成者,但显然刘墉并不是一个任何时候都刚正不阿的人。
尤其在官场之上,他并不是个愣头青,相反他很会审时度势。因为曾经被乾隆贬职降罪过,所以刘墉对待自己的仕途一直谨小慎微,步步谨慎。所以他恨多时候,都是按照乾隆的喜好去办案的。
文字狱案之所以办成这样,也是因为这是九五至尊最想看到的局面,他不希望民间有任何反抗他的声音出现。
可就是这样的刘墉,到了后期,又变得十分昏庸,与之前的精明强干大相径庭,屡次在乾隆交给他的事务上犯错。
就连祭拜文庙这样的大事,刘墉都能错了规矩,完全不讲礼数,甚至在会试这样的大事上草率行事,直接让考试的公平性大打折扣,耽误了很多人的官途。这跟以前的刘墉完全不一样,乾隆对他也渐渐开始失望。
但乾隆身边真正用着得心应手的人还真没几个,尤其刘墉还是跟着乾隆一起成长起来的,这么多年一起,刘墉对他又十分忠诚,乾隆便一直无法狠下心来,真的去惩罚刘墉。
而刘墉也仗着乾隆的宠爱,行事越发出格,在政事上错漏百出,弹劾他的折子也一封封地送到乾隆面前。以前备受爱戴的刘墉,现如今却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尽管每一项罪名拉出来都是可以砍头的大罪,但乾隆却没有真的对刘墉动手,而是留了他的一条性命。
后来乾隆去世,登基的嘉庆早就看过刘墉犯下的糊涂账,也没有想要重用他。嘉庆登基之后,首要的事情,就是处理这个已经蛀空了国库的和珅。
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嘉庆只能将这一重任,交给了一直同和珅不对付的刘墉,但刘墉这回一改之前的散漫任性,审理过程中全程严谨认真,铁面无私,将和珅的每一条罪名都查实清楚,都呈给了嘉庆。
刘墉这才让嘉庆意识到,他的父亲乾隆当年不降罪刘墉的原因,且不论他对和珅案子如此上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起码是真的有本事在身上。
或许刘墉之前在那个阶段一直在扮猪吃虎,等的就是在这一天能够将和珅彻底清算,也未可知。毕竟此前刘墉真的是一个无可挑剔,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