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上有她,她却没有人民币
“人民币上有她,她却没有人民币。”
1987年,一名漂亮的17岁侗寨小姑娘,身穿靓丽的侗族服饰,和寨子里的其他小伙伴们一起,一路说说笑笑开开心心地到镇上去赶集。因为长得太美,被印到人民币上,可之后她却穷困潦倒,还失去了长达16年的低保。
这个女孩名叫石奶引,出生于我国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
石奶引出生于贵州的侗族女孩,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加上家中孩子众多,她仅仅上了几天学就不得不辍学了,只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
石奶引并没有因此沉沦,尽管无法继续在学校接受教育,她依旧积极向村里的人学习织布、染布和刺绣的技能。
这些传统手艺一旦掌握,不仅能够帮助家庭增加收入,还能保证她的个人生计。
学习这些技艺并不简单,尤其要达到精通的水平更是充满挑战。
从织布到染色,再到刺绣,每一步都要求精准和熟练,初学者很容易上手,但要想精细到极致,则需要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练习。
石奶引凭借她的坚持不懈和勤奋努力,数年的刻苦学习后,她在这三个领域的技艺都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她织制和染制的布料,加上精美的刺绣,其工艺之精细,美观至极,每当作品面市,总是迅速被抢购一空。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奶引的技艺愈发精细,她能够轻松地将普通布料转变为充满活力、色彩丰富的作品。
她 *** 的布料因其独特的颜色和质感而备受青睐,每当她的作品一亮相市场,立即吸引大批买家争相购买,常常一上架就销售一空。
通过这种方式,石奶引赚取了相当数量的零用钱,这些收入她都用于家庭开支。
石奶引的声誉随着她的作品而广为流传,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许多年轻女孩羡慕她的技能,并渴望从她那里学习,络绎不绝地前来求教。
她的家因此变得异常热闹,仿佛成了一个人气旺盛的手工艺培训中心。
如果放在今天,这样的人气和追随者,通过售卖课程完全可以赚取一笔可观的收入。
石奶引并没有选择这条路,她对于前来学艺的人,不收取任何费用,而是无私地分享她的知识和技巧。
对于那些学习起来较为吃力的学员,她更是耐心地一遍遍指导,直到他们能够独立完成。
正是这份好心肠和卓越的技艺,使得石奶引赢得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她们常聚在一起交流手工艺的心得和技巧。
1978年3月的一个平凡日子,16岁的石奶引身着侗族传统服装,与她的朋友们一同前往洛香镇上闲逛。
恰在此时,她那青春洋溢、充满活力的笑容引起了侯一民的注意。
这位正巡视当地风情以汲取创作灵感的著名画家,见石奶引之美,便立刻向她发出邀约:“ *** ,能否借用你一些时间?”
对于石奶引而言,面前这位突如其来的陌生人让她感到意外,一时半会儿她不知该如何回应,内心涌现出一丝戒备,可观察到对方眼神中的诚挚,她最终决定给予信任。
通过侯一民的介绍,石奶引才明白,原来他是位享有盛名的画家,他之所以造访贵州,正是为了寻找创作上的新鲜灵感。
被石奶引的笑容所吸引,他萌生了为她作画的想法。石奶引出于好心,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侯一民巧手下,一幅展现侗族少女精致发髻形象的作品迅速成形,未来一元人民币上著名的美丽侧脸便是从此刻开始。
这次遇见,无疑为石奶引未来的生活增添了一段传奇色彩。
侯一民将他的作品带回北京后,经过了两年时间的精挑细选,石奶引的画像最终脱颖而出,赢得了在第四版人民币一元纸币上印刷的荣誉。
这个图像展现了一个既朴素又充满甜美气质的少数民族女孩。
这一切对石奶引来说都如同云端之事,她对此一无所知。
考虑到种种因素,石奶引选择遵从父母的决定,在仔细评估之后,她的父亲选择了来自邻村的石学海作为婿选。
石学海的家庭情况并不比石奶引家好,家中还有五个兄弟姐妹需要照顾。
但石奶引的父母看中了他那诚实善良、勤劳耐苦的性格,相信未来生活能够一天天变得更好。
对于石学海,石奶引并不熟悉,仅仅是偶尔见过面,尽管如此,她没有反对父母的选择,很快便与石学海结为连理。
令人惋惜的是,尽管石奶引的美貌让她闻名全国,但她和家乡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得到显著的改善。
更令人心痛的是,石奶引的家庭不幸失去了长达16年的低保资格,这无疑给本已艰难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负担。
这时,贵州省的扶贫工作专家凌裕平来到了石奶引所在的村庄。
当他了解到石奶引的家庭情况后,决定采取行动来帮助这个曾经在人民币上的女孩走出困境。
在凌裕平的细心指导和帮助下,石奶引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经济状况得以改善,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