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冷门历史,看得人不寒而栗

中国历史8个月前 (04-06)550

(宋晟 形象)

永乐二年,都察院中某位没有留下名字的御史向皇帝朱棣上了一封奏疏,弹劾甘肃总兵宋晟,说宋晟在甘肃搞一言堂,专权专政,不仅不把地方官员放在眼里,也压根没拿你朱棣当盘菜。

甘肃总兵,那就是甘肃地区更高级别的军事长官,在当地只受巡抚节制,而且巡抚也只能节制他的部分权力,调动军队的大权可都在总兵的手里。

御史说宋晟专权,这对皇帝来说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专权往往就带代表着宋晟在地方上的权力已经大到了一定程度,成了本地的“土皇帝”,他不服管理也就算了,万一起兵造反,那就是一场王朝大地震。

一般来说,作为更高统治者,接到这种弹劾,就算不把宋晟给杀了,那至少也要给他调动一下工作,不能让他继续在甘肃待了,然而,朱棣的做法很有意思。

在朱棣看来,宋晟专权不专权根本不重要,而且就算他专权,那也是正常的。

因为,宋晟这个人,从洪武年间就一直镇守甘肃,朱棣还是皇子的时候,他曾经被朱元璋派到塞外去收拾蒙古人,那时候负责策应朱棣行动的,就是这个宋晟,因此他们很久之前还有一面之缘。

建文朝的时候,宋晟留守甘肃,朱棣即位之后,宋晟还是照旧负责甘肃地区的军事活动,而且他一直以来干的都很好。

(明太祖朱元璋 绘像)

可以说,这个宋晟真是大明朝一位冷门的宝藏将领,他前后四次出镇甘肃,横跨二十年,在边地是威名赫赫,敌人畏惧是百姓喜欢,因此更深得朱棣的器重。

所以,在遭到御史弹劾之后,还没等宋晟上疏辩解,朱棣先给他发了一道敕令,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之前我就跟你说过,你在甘肃凡事可以先斩后奏,因为这古来明君都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相信的人品,你肯定不会干坏事儿,所以我才放权给你,这御史弹劾你,你也不用见怪,因为御史就是干这个的,反正我肯定是不会怀疑你的,你就好好干吧。

您看,这朱棣给宋晟的敕令,语气简直如老大哥一样如沐春风,但是宋晟看完之后,却是惊出一身冷汗,浑身都湿透了。

聪明人看信息,看的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要品一品没说出来的。

皇帝说,我相信你,所以我才放权给你,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你在甘肃是否独断专行,专权专政,你都要知道,这权力不是你自带的,也不是自己制造的出来的,而是我朱棣赋予你的。

那么既然这权力是我朱棣赋予你的,我就随时都可以收回来。

这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让宋晟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我捧你,你是个光鲜亮丽的玻璃杯子,我不捧你,把你给摔了,那你就是满地狼藉的玻璃碴子。

皇帝又说,御史虽然弹劾你,但是你不要把这事儿放在心上,那么言外之意就是,你不把这事儿放在心上,那我朱棣可在心里记得这件事儿,我手里可有你的黑账,而且你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监视,所以你更要规范你自己的行为。

(明朝御史 蓝衣)

这帝王心术,高深莫测,如果宋晟是一般人,他也许心安理得的回复个收到就完事儿了,那么很有可能他将不会见到第二天的太阳。

但是,宋晟毕竟历经三朝,他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个拥有丰富政治头脑的军事家。

所以,看完朱棣的敕令,他表现的诚惶诚恐,仿佛自己犯了死罪一样,立刻就要自行解除所有职务,回京述职,亲自和皇帝解释这事儿。

要知道,其实宋晟根本就不专权,他也没有什么污点,他完全可以不做任何解释。

但是,他不得不解释。

因为,这就是君臣之间的较量。

朱棣以退为进,他假意安慰宋晟,实则是在试探宋晟的态度,而宋晟也以退为进,他给出了朱棣想要的态度,他没有认同朱棣对自己的宽慰,反而一力揽下了自己的罪责,听凭皇帝发落。

而只有以这样卑微的态度示以君王,才能让朱棣稍微放松下他高度敏感而紧张的神经。

在得到了宋晟的回信之后,朱棣则又轻描淡写的说:

西北地区的边防都是你负责的,你责任重大,没事就不要总是往回跑了。

而直到这一刻,宋晟才算是安全了。

(明成祖朱棣 绘像)

然而,更加可怕的是,也许这一切只是宋晟脑补出来,朱棣就是表里如一,皇帝就是真的如此信任他,那么他其实就纯属多此一举。

但是,处在那个位置上,他宁愿去多做补救,也绝不会铤而走险。

朱棣调理武将很有一套,那么他对文官又会有什么样的手段呢?

永乐十九年,朱棣打算迁都到北京,而且那个时候北京紫禁城已经盖的差不多了。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因为刚刚建成紫禁城的时候,皇家宫殿的避雷措施不太好,有天下大雨,电闪雷鸣,雷电击中建筑,就把三大殿,也就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给点着了。

紫禁城失火之后,户部主事萧仪向朱棣上了一道奏疏,中心思想是批评朱棣迁都。

永乐迁都,在当时一直很有争议。

明末清初有个文化大儒,名字叫做黄宗羲,他就曾经提出过一些角度奇特的看法。

黄宗羲认为,明朝迁都北平两百年的时间里,英宗时有土木之变,代宗时兵临城下,武宗时阳和被困,嘉靖年间,边关骚乱不说,京师还被围了,到思宗崇祯的时候京师又年年 *** ...

反对者认为,迁都北平其实是把明朝的北方防线向内收缩,兵力也集中在了京师,宣宗的时候又放弃了开平三卫,这等于是出了长城就再也没有明军主导的大型兵力布控了,说白了,这是纵深不够。

(深宫 侧影)

大面积的战略纵深,它可以让明军在军事活动中有更高的容错率,又更加充足的喘息时间,也正是因为缺少战略纵深,当年英宗前脚在土木堡折戟沉沙,后脚京师就告急了。

这个萧仪啊,他是江西人,从某种程度上他代表了江南官宦和士子们的一种反对态度。

当然,之所以反对迁都,也许不仅仅是出于军事意义上的考量。

以前南京是都城,那么他们本地人就拥有更加熟悉的政治土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肯定是不愿意迁都到北京去的。

所以,萧仪上疏批评朱棣,说紫禁城着火就是上天示警,是皇帝你贸然迁都惹怒了上天。

封建帝制时代,统治者鼓吹皇权神授,说皇帝是神的使者,执行的是上天的意志,反正皇帝对子民们是这么说的,至于他们自己到底信不信,那两说。

可在朱棣看来,三大殿失火完全是自然灾害,萧仪非要把这事儿和迁都划上等号,很明显就是在阻挠自己的国家大计。

所以,朱棣十分恼怒,他二话不说就把萧仪给杀掉了。

能在朝廷里直接给皇帝上疏的,那都是帝国精英,是多年培养出来的人才,可礼部主事毕竟不是什么大官儿,而且对朱棣来说,弄死一个萧仪,还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有这么血淋淋的例子在前,谁还敢顶风作案。

您别说,还真有,这个敢为天下先的人,是翰林侍读李时勉。

李时勉,江西吉安人,做翰林侍读之前,在朝廷里担任的一直都是中下级别的官员,性质和萧仪差不太多。

(李时勉 绘像)

萧仪死了没多长时间,李时勉就又给朱棣上了一封奏疏,中心思想还是在说朱棣贸然迁都是不对的。

史书没有记载这封奏疏具体写了什么,但是可以料到,一定是笔锋相当之狠辣,言辞特别之无情,因为朱棣看完之后直接就红温了,皇帝当场暴怒,仪态尽失,甚至把奏疏都给扔到了地上。

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后来海瑞骂世宗“嘉靖嘉靖,家家干净”的那个画面,估计和朱棣这时候的心情也差不多了。

人生在世,谁不畏惧死亡?尤其是那种毫无意义的死去。

当年宋晟被朱棣调理的汗流浃背,不是因为他怕死,而是因为他宁愿死在战场上,也不想死于政治陷阱。

但是,文官和武官不同,因为文官好像天生不怕死,不管是有意义的死去还是没有意义的死去,他们都不怕。

他们不仅不怕,他们更巴不得被朱棣杖毙于奉天殿上,这样自己正好名留青史。

之前上疏的萧仪已经死了,现在再杀一个李时勉对朱棣来说其实真的无所谓,以朱棣之心计权术,想要“合法化”的杀掉区区一个翰林侍读,那实在是再容易不过了。

但是,朱棣是谁,他是什么样优秀的帝王,他之所以能得到后世如此之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并不以可以掌握臣下们生杀予夺的权利为能事,他要做的,是合理的判断臣子们的目的性。

(烈烈皇权)

而通过李时勉的奏疏,朱棣看到了李时勉刚正耿直的一面。

因为,李时勉的奏疏不仅仅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这个小小的翰林侍读字字珠玑,还写下了不少明王朝发展和生存过程中所面临到的一些问题,而且还桩桩件件切中要害。

人家这是跟你掏心掏肺啊。

所以,朱棣发完了脾气,他又把奏疏拿起来看了一遍,看完还不算,皇帝还把奏疏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准予改进或施行了。

当然,不包括迁都问题。

做帝王,要懂得恩威并施,因为朱棣明白,帝王的权谋心术不代表他治国的水平。

如后世之世宗朱厚熜,堪称皇帝圈智商顶尖,但终生陷于党争和权谋之中,他的智力也许是高级的,权术也许是成功的,但是为君一任,他却是失败的。

朱棣不同,因为他能真切的感受到,李时勉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针对自己,也不是为了阻挠迁都,而是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而对于这样的人,任何的权术阴谋对他来说都没有作用,贵为一代君王,永乐大帝,他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坦诚相待。

当然,前人不知后人之事,后人不知前人之思,朱棣也不会想到,多年之后,李时勉会因为在朝会上公开指责仁宗好色,而被一贯以宽厚贤德的朱高炽,给打了个半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4/590029.html

“冷门历史,看得人不寒而栗”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赵云的一生有多少儿子?分别是谁

历史上赵云的一生有多少儿子?分别是谁

赵云,字子龙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赵云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立下卓越功勋,被追谥为顺平侯,在《三国志》中,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共列一传,可见其地位不低。赵云一生忠勇,身经百战,毫发无损,最终病死,善终了。赵云有两个儿子...

诸葛恪是什么人?他身死族灭的下场是如何造成的?

诸葛恪是什么人?他身死族灭的下场是如何造成的?

诸葛恪出身琅琊诸葛氏,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之子,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诸葛家族,为汉末三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迹。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流芳千古;诸葛瑾在东吴官至大将军,深受孙权信任;诸葛诞在曹魏官至征东将军,镇守淮南。今天我们来聊聊,诸葛家二代的代表人...

秦宗权是什么人?黄巢死后他是什么结局?

秦宗权是什么人?黄巢死后他是什么结局?

秦宗权,唐末蔡州节度使,被称为乱世魔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光启元年(885年),黄巢败亡后不到一年,其旧部秦宗权就在蔡州称帝,公然对抗大唐。秦宗权论实力与谋略远不如黄巢,而黄巢都被唐军打得兵败自杀。为何秦宗权能在黄巢死后迅速席卷整个中原,打得唐军畏惧,还公然称帝呢一,占据蔡州...

襄樊之战曹操为何会派于禁出战?

襄樊之战曹操为何会派于禁出战?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之战爆发,这一战是蜀汉国运的转折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兵北上攻打樊城,发动襄樊战役,关羽一开打就勇不可挡,将曹仁打的不敢出战,向曹操告急,曹操派援军救援樊城。这里面,值得讨论的是,曹操为...

历史上的毙鹰事件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的毙鹰事件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

历朝历代宫廷斗争都非常激烈,九子夺嫡则是清朝皇位争夺的代表作。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毙鹰事件”是康熙彻底厌恶并放弃八阿哥胤禩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在这次事件中,康熙对胤禩极尽辱骂,用了非常多恶劣的词语,说他“心高阴险”“密行险奸”“行止卑污”。说他是“辛者库贱妇所生”,不但骂胤禩,还把胤...

刘知几:唐朝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刘知几:唐朝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人。唐朝大臣、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彭城刘氏。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进士及第,授获嘉主簿,迁定王府仓曹参军。长安二年(702年),修撰起居注,成为史官,历任著作佐郎、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

有哪些与陆机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陆机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陆机在孙吴时曾任牙门将,吴亡后出仕西晋,太康十年(289年)...

赵匡胤作为北宋开国皇帝 赵匡胤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

赵匡胤作为北宋开国皇帝 赵匡胤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

还不知道:大宋王朝为何至始至终都没有能够实现天下一统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历史上非常有为帝王。秦始皇一统天下功过是非自然不必多说,千古一帝历史上仅此一人。汉武帝开疆拓土,文治武功历史上没有几人可以与之媲美。唐太宗创造大唐盛世,开疆拓土,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