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睿,一个失败的英雄,比崇祯强千百倍
司马睿,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比崇祯强千百倍。崇祯如果有司马睿一半的气量,明朝不会灭亡。
司马睿、崇祯,都是乱世帝王,都励精图治,勤俭节约,都傲骨长存,但结局令人唏嘘。
论实力,崇祯比司马睿强千百倍。崇祯继位,名正言顺,血统毫无疑问,且牢牢掌握朝政大权,是真正的专制皇帝,一言九鼎。司马睿,晋室远支,根基薄弱,受制于门阀,权力有限。
平台情况,崇祯继位时,明朝还是大一统王朝,农民起义尚未大规模爆发,关外局势也比较好,袁崇焕帮他守卫边防。司马睿建立东晋,江南还有战乱,且经济实力有限,因为江南还没得到开发。
内外矛盾,崇祯的劲敌是关中女真,以及国内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起义军。司马睿,外部有刘氏匈奴、羯族石勒,内部是门阀、流民帅,皇权微弱。
阵营人才情况,崇祯的班底比许多开国王朝都要厉害。孙承宗、杨嗣昌、陈奇瑜、熊文灿、袁崇焕、祖大寿、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都是一等一高手。
司马睿就逊色不少,门阀士族好“虚名”,能力严重不足,大将军王敦,连钱璯都搞不定。有能力的温峤、郗鉴、陶侃,却威望不足;祖逖这些流民帅,跟石虎一个档次,还算可以。
从王朝班底看,崇祯的基本盘比司马睿好很多。崇祯一言九鼎,司马睿则受制门阀士族,江南士族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理会司马睿。
崇祯基本盘好,表现却很糟糕,一言难尽,不但葬送祖宗基业,还落得自缢而亡的下场。司马睿死后,东晋延续近百年,还没消灭三个割据政权。
司马睿、崇祯都是一个悲剧英雄,司马睿的悲剧,是时代使然,并非人力所能改变。崇祯的悲剧,是自己造成的,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不能埋怨别人。
崇祯性情刚烈,缺乏担当精神,一切过错都是臣子的,当“甩锅”大王。袁崇焕、卢象升、杨嗣昌、洪承畴、陈新甲、熊文灿、孙传庭这些猛人,但凡崇祯有一点责任,舍得为臣子兜底,也不至于亡国。
“朕并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为亡国之臣,诸臣误我”,崇祯自缢之前,还不愿意承担责任。如此,臣子岂能愿意为皇帝卖命,谁不是明哲保身,保住身家性命。
1642年,松锦之战后,皇太极也损失很大,又需要打击八旗勋贵,故而再次拿出和谈诚意。崇祯内外交困,也想议和,又担心被别人说闲话,便暗中让兵部尚书陈新甲去操作。
东窗事发,崇祯一口否定“议和”,一切责任推给陈新甲,将其斩首,寒了大臣之心。之前,袁崇焕也是如此,崇祯危难之际甩锅,祖大寿愤怒返回辽东。
317年,司马睿称帝,但受制于门阀,其中琅琊王氏实力最强。司马睿不愿意充当“虚君”,便想办法削弱门阀的力量,实现大权独揽,激化了矛盾。
司马睿重用戴渊、刘隗、刁协等亲信,并下令招募佃客与庄奴为兵,组建直属皇室的武装力量,由刘隗、刁协统领,动了门阀的奶酪。
戴渊则镇守合肥,节制祖逖,名义上是阻止石勒南下,实际是防备王敦叛乱,震慑荆州集团。如此,门阀非常不满,便默许王敦叛变。
322年,王敦以“清君侧”为旗帜,杀向京师建康。此时,门阀抛弃司马睿,除了义兴周氏家族拥戴皇室,其余都当吃瓜群众,没有“勤王”。
司马睿明知打不赢,也御驾亲征,身披铠甲,亲自指挥战斗。兵败之后,司马睿首先想到的是刘隗、刁协的人身安全,而不是自己的安危。
王敦要“清君侧”,要杀刘隗、刁协,但司马睿不是汉景帝,也不是崇祯。司马睿身边侍卫都跑了,自己是一个光杆司令。
此时,司马睿把自己的马匹送给刘隗与刁协,并安排他们逃走。可以说,司马睿很有担当精神,刘隗、刁协是帮助自己做事情,他们没有错,司马睿不会把责任推脱给刘、刁。
安排刘隗、刁协逃走后,司马睿也没有逃离京城,而是直面王敦,问他究竟想怎样?司马睿派使者问话:如果你想当皇帝就直说,我退位让贤,继续当琅琊王去。
从司马睿处理刘隗、刁协这件事情看,他比崇祯强千百倍。司马睿愿意为帮助自己的人兜底,承担起责任,即便危难来临,也不会抛弃他们,还想着如何为他们谋生。
如果司马睿穿越到明朝,或者崇祯有司马睿的气量,何愁皇太极、李自成这些人搞不定。崇祯又想办事情,又爱面子,还不愿意为大臣兜底,明朝不灭亡才怪。
司马睿失败,不是他本身能力问题,而是时代不允许他成功。皇权与门阀士族的纠葛,不是一代人就能解决得了,而是要经过数百年的斗争,经过几代,甚至十几代,等时机成熟才行。
南北朝帝王,刘裕不可谓不厉害,也不能解决问题。刘裕死后,看刘宋皇室内斗过程,以及江南四朝的更迭就可以知道。周武帝宇文邕,也搞不定,死后不久被杨坚篡位。
隋唐立国,也是关中门阀支持,李世民也奈何不了他们。
门阀退出历史,除了自身不断虚弱,跟后来的科举考试,以及黄巢起义关系很大。
司马睿根基太浅,作为晋朝皇室的远支,又遇到巅峰状态的门阀,岂能逆转乾坤呢?就算李世民穿越到东晋,在司马睿这个位置,他也改变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