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长安城:一个个“羊圈”组成的东方式帝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说到中国古代都城,如果看它们的复原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棋盘式布局,如此布局在古代有个专门的称呼叫“里坊制”。
表面上看,这规规整整的棋盘格局井然有序,代表了古人筑城的智慧和规划,但实际上,这样的里坊更多的是统治者的驭民之术,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里坊制的种种规定也再也无法维持下去,让位于更有市井气息的街巷制。
所谓里坊制,简单来说就是城市建设时制定整齐划一的居民区。如此规划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周礼》当中就规定了都城的样貌,所谓“国中九经九纬”,也就是纵横各九条大道,这些道路把民众居住区域分开,这种由大路在都城分割的居住区就是最早的“里”,或者“闾”。
◇ 《周礼考工记》中的王城复原示意图 图由三喵先生提供
◇ 商朝早期的郑州商城复原图 图由三喵先生提供
根据记载,每一个“里”或者“闾”大概有二十五户人家,贫者在其中道路的左侧,所以“闾左”也被用来指代贫民。当然,都城当中有这样的“里”还不够,还得有宫室宗庙和集中的市场,民众的生活便利被极大压缩,换来的是君主的安全。自从秦统一天下之后,君主的权力地位较之过去大大加强,这种限制居民的都城规划自然被继承且强化,西汉长安城有一百六十个“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也就是在此时,“里”的升级版“坊”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所谓“坊”,指的是四面有墙围起来的居民区,洛阳当时有九子坊,就是一片被墙围起来的地方。
◇ 西汉时期的长安城示意图
到东汉末年曹操营建邺城之时,为了在乱世中更好地控制民众和保护自己的安全,整个城中的居住区全部用围墙隔起来,居民严禁随意走动,自此“里坊”就合二为一,北魏时期营建平城,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曹操邺城的规划,将不同民族安置在城里分割开的区域实行集中和军事化管理,每一里坊都出入口设专门士兵官员管理,并树以牌表坊记,可以说这每一处里坊都是一处严防死守的城堡。
等到后来北魏营建洛阳,也把这里坊制挪了过去,并在主要城市推而广之。在统治者看来,这当然是都城井然有序,治安良好,但居民也有正常的走动交流需求,光靠区区一个市场显然是不行的,而这种打破里坊制的正常流动,在统治者看来那就是奸贼。
◇ 隋唐时代洛阳城复原图
◇ 唐朝东都洛阳复原想象图 图由三喵先生提供
◇ 里坊就是一个圈起来的小城
后来的隋文帝曾经驾临汴州,也就是如今的开封,看到居民打破里坊制,甚至沿街做起了小买卖,城市虽然繁华了,隋文帝却“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任命能吏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令狐熙上任后,“禁游食,抑工商”,一切恢复里坊制下军事管理的样貌,隋文帝非常满意,而他在营造新的都城大兴,也就是长安时,把这样的里坊制发挥到了极致,后来的唐朝也继承了这样的都城和制度,整个长安城被划分为一百零八个坊,跟围棋盘一样井然有序,时人感叹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都城。
看上去里坊制的长安非常整齐划一,但要是住在其中,那就未必那么称心惬意了。首先就是里坊戒备森严,围墙高耸,还有壕沟相隔,跟防贼差不多,《唐律疏议》规定,谁敢翻墙要被打板子,要是敢私自拆掉里坊之间的围墙,处罚更重。其次,住在这样的里坊里出门买东西非常不方便,整个长安只有东西二市,有说法后来人们说的“买东西”就是来自东西二市,而这个“市”跟今天的市场也不一样,它也是一个有官府严格把守的空间,正午才开门,太阳不落山就必须关闭,而且市里的一切物价都是朝廷规定的,这样买卖非常不便。
◇ 唐代长安城
◇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靖安司所在地——光德坊
非但如此,和里坊制紧密伴随的制度那就是宵禁(详见:幻想中的长安:一座不夜城,真实的长安:晚上出门就要你命!| 循迹晓讲),到了傍晚,坊门要落锁,行人不得在街上随意走动,被发现就得打板子。除此之外,里坊之内实行连坐之法,谁要是犯事儿了,一个坊所有人都跑不掉。所以,在这样的里坊制之下,老百姓的生活根本谈不上幸福,而民众要想生存,总得做点小生意,城里的东市西市远远不能满足贸易的需要,民众就自己想办法,一开始是在坊里摆商铺,到后来生意越来越多,就只能冲破里坊围墙的限制,在大街上摆摊,这在唐朝叫做“侵街”,会严重破坏里坊制的管理,当然会被法律严令禁止,但再严格的规定也挡不住经济规律,尤其是对于长安这样的大都市。
中唐时期,长安城的侵街已经成了普遍现象,甚至宫城前面的禁街上都有军人做起了买卖,与此同时,和里坊制相辅相成的宵禁制度到了中晚唐也愈发松弛,到处都是酒店商铺和娱乐场所,它们的规模远远超过东西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到这个时候,里坊制可以说已经名存实亡了。
◇ 图为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到了北宋时期,朝廷定都开封,一开始也是想着按照唐朝的办法建造一座里坊制的都城,但开封原本就是运河交通汇聚之所,贸易极为发达,想要靠里坊制控制民众是完全不现实的,北宋刚刚建立,就出现了里坊侵街的浪潮,商铺阁楼纷纷涌现,从宋太祖到宋真宗,朝廷三令五申严禁侵街,宋真宗当时在大路边上树立表木划红线,严禁商铺阁楼超越红线私搭乱建,但收效甚微。
◇ 北宋开封复原图 图由三喵先生提供
整个北宋朝,官府对于侵街一直都是反对的态度,但根本无力制止,做买卖的地方越来越多,之前建立的里坊之墙到了后来也被拆的七七八八,到宋徽宗的时候,朝廷终于认命了,崇宁年间,朝廷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等于承认了侵街的合法性,此后开封的商业持续繁华,存留至今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写照,在这幅画中,开封街边的商铺鳞次栉比,商业非常繁华,丝毫看不出一点里坊制“布局如棋盘”,规划严整的影子了,这也宣告了里坊制在历史上的正式退场。
◇ 图为北宋 张泽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 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坊七巷,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之称,所谓三坊,分别指光禄坊、文儒坊、衣锦坊 图为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
在此之后的明清虽然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但毕竟都城庞大的体量客观上需要相当程度的商业贸易,而跟商业贸易格格不入的里坊制,就算皇帝们想搞也搞不起来了,顶多布置棋盘状的街道,想要把大家锁起来那是万万不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里坊制的退场,实在是平民商业对皇权的一次大胜利。
纵观里坊制的历史,它的兴盛就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重农抑商,方便统治的思想产物。在这种制度下,民间的经济和活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几千年后人们回望当时的长安,可能会醉心于城市规划的整齐划一,但那样的整齐划一,实在是以普通人的辛酸为代价的,实在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