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帐下的哭泣:游牧女性被俘后,为何大多屈服,而不是拼死反抗?
毡帐下的哭泣:游牧女性被俘后,为何大多屈服,而不是拼死反抗?
在中国古代,生产力十分不发达,人们大多从事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由于从事这些工作需要重重苦力,所以男性自然便成了家庭与社会的顶梁柱,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庸,以至于被今天的诸位“拳师”所诟病。
这种男女地位的失衡,所以导致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男性可以视情况多娶,而女性则在儒家贞洁思想的影响下奉行对夫“从一而终”,即嫁夫以后终生为其守“贞节”。
当然,儒家对于女性的要求是否是一种束缚,这个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因为在古代男性往往会由于沉重的徭役、兵役及养家糊口的压力而导致早早的夭亡,而导致女性寿命远多过于男性。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对于女性“贞节”的要求,女性可以随意改嫁的话,那么社会必定会出现极大的隐患与动荡。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为家为国操劳一辈子,最终为他人做嫁衣。
所以,与其说这种儒家思想是对女性的束缚,不如说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一个无奈的举动,也是一种对女性的客观保护。而这种对女性守“贞节”的要求,恰好与对男性守“气节”的要求对应。
不过,儒家思想对于古代男女的要求,往往只是建议与宣传,而非是律法的硬性规定。因为古代女性生产力低下,如果不依附其他的男性,几乎难以生存,所以律法往往是允许其与夫“和离”与夫亡改嫁的。
当然,受儒家思想及亡夫的影响,也有小部分的贞节烈妇出现,她们因种种因素,最终为夫守节,艰难地拉扯着自己的孩子。而这些坚强的女性,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会因名声极良而受到朝廷的表彰,被皇帝钦赐“贞节牌坊”。
不过,相较于以农业种植为主的中原皇朝,那些在关外终日以畜牧为业的游牧民族,又是怎样的婚姻状况呢?
游牧民族,顾名思义就是以畜牧为业,为了生存常日迁徙的民族。他们通常分散为众多或大或小的部族,拥有各自的草场与领地进行畜牧生产。
由于畜牧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为了争夺那可怜的一点资源,这些游民民族往往奉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不同的部族时常会为了生存而抢夺其他部族的领地与人口,相互之间厮杀掠夺不休。
由于资源贫瘠,富庶的中原皇朝就成为了他们觊觎的对象。
如若平常时期,这些游民民族会因分裂或摄于中原皇朝的强大而不敢轻举妄动,但一旦草原发生大灾导致生产力锐减,亦或者中原皇朝因财富分配不均等原因而衰亡,那么这些游民民族就会联合起来冲击中原的皇朝,劫掠财富。
而由于游牧民族生存条件恶劣,食肉饮奶,个个膀大腰圆,而部族之间不断的杀戮与掠夺,更是增加了他们的凶悍。这样天生的战士,自然就成为了中原皇朝的“生死大敌”。
言归正传。由于草原上一方草场不够容纳众多的人口进行放牧生产,所以一个大的民族就会分散为众多的小部族,并分有不同大小的领地草场,而部族的实力大小就决定了其拥有的草场是否肥美。
就这样,大的部族会因为首领的野心去吞并小的部族,小的部族会为了自己不被吞并而依附大的部族,或者去抢掠相同的部族增强实力,从而导致杀伐不断,以至于部族战争往往会十分惨烈。
而一个部族的实力,人口往往成了主要指标。而为了增强人口,女人便变得尤为重要。所以,女人的多寡往往决定了一个部族的兴衰。而一个极为美丽的女人,甚至能引起一场庞大的战争。
所以,部族之间的战争,往往是为了抢掠草场财富与女人。而胜利者为了防止失败者前来寻仇,往往会将失败部族的男子杀戮至尽,只留下身高没有车轮高的小孩。
就比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他的母亲就是被父亲也速该抢来的,而与他刚成婚的美丽妻子孛儿帖,就曾被其他的部族给抢走,而他自己本人,就曾因没有车轮高而被仇敌放走。
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男女关系,其结果可想而知。
在弱肉强食的草原上,力量才是所有人尊崇的东西。男女之间的爱情往往是一个奢望,是一个几乎不存在的东西。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的婚姻往往是“畸形”的,女性丧夫以后兄终弟及,父死子替,视伦理为无物。
不仅如此,没有强大的实力,男性根本无法守护自己的妻子。即便是在同一个部族中,很多人的妻子往往会被其他的强大的男人抢走或吸引,而投入他人的怀抱,视贞操为粪土。
对于草原上的男人来说,女人与其说是自己的另一半,不如说是一件如同动物一样的“物品”,可以与其他象征财富的动物一样买卖与掠夺。在这种想法下,其对待女性的状况可想而知。
当然,对于感性的女性而言,力量并非是爱情的全部,亦或者还有其他。但她们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往往因为不同的因素而委身于自己可能并不喜欢的男人,而这样的婚姻关系,又有什么感情可言呢?
所以,在部落战争中,那些丈夫被敌人杀死的女性,大多都不是太抵触,因为她们早已习惯了这场基于“力量”的掠夺游戏,以至于见怪不怪;甚至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噩梦的结束,一个新的开始。
当然,力量弱小的她们,反抗又有什么用呢?相对于死,活着毕竟更好一些吧。
数千年以来,那些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如秦汉时的匈奴、两晋时期的柔然、隋唐时的突厥、宋明时期的蒙古等,虽然随着时间流逝不断的兴亡更替,但其风俗却一代一代的流传起来,无法改变,这不由的让人唏嘘。
或者,一个人在整个社会之中,是那样的渺小不堪,以至于人们往往因为生存的压力,而身不由己,在大势之中随波逐流。
那些为夫守贞的中原女性与视贞操为粪土的游牧女性甚至是其他地区的女性,虽然做法不尽相同,但似乎都无法摆脱受社会“摆布”的悲惨命运。
但相较来说,在工业革命之前,只有中原皇朝下的女性被避免“物化”的命运,这不由得让人深思。
当然,这个世界始终是公平的,失去也意味着得到。至于这些悲惨的古代的女子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