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代烧不出大缸!结果被一成语打脸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4-15)680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彰显了这位历史名人面对危机时的机智与勇气。然而,著名文物收藏家马未都却对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宋代的制陶工艺还无法烧制出如此巨大的缸。马未都的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支持者认为马未都作为收藏家,对古代器物有着独到的见解;而反对者则认为,马未都的说法缺乏依据,有悖于历史记载。就在众说纷纭之际,一个唐代成语又为这场争论增添了新的悬念。这个成语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打脸马未都的呢?

司马光砸缸的历史背景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出生于公元1019年,卒于1086年,享年67岁。司马光一生经历了北宋的四朝,是北宋中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司马光自幼聪颖好学,7岁时就能写出好文章。他16岁中进士,22岁任秘书省校书郎,此后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尚书右仆射等重要职务。司马光一生致力于编修史书,主持编纂了鸿篇巨制《资治通鉴》,成为中国古代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编年体通史。

然而,司马光最广为人知的事迹,却是他儿时"砸缸救人"的故事。相传,司马光小时候与伙伴们在院子里嬉戏,不慎有个小孩掉进了装满水的大缸中。眼看同伴就要溺水身亡,年幼的司马光急中生智,抡起石头猛砸水缸,缸水流出,小孩得救。这个故事自北宋时期流传至今,司马光机智勇敢的形象深入人心。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最早见于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书中记载:"司马温公尝为儿时,偕诸儿戏,有一儿堕大瓮中,众皆惶骇。温公急取大石投瓮,瓮破水出,儿以免。"此后,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等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华民族勇于担当、机智应变的典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司马光的形象代表了儒家"仁"的思想内涵。面对危难,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安危,这正是"仁者爱人"的生动体现。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启示后人,面对困境,要沉着冷静,全面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司马光之所以能救人性命,正是因为他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惊吓,而是冷静地观察到了水缸才是问题的关键。这种冷静理性、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正是司马光作为政治家和史学家的重要特质。

千百年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感动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个伟大历史人物的勇气与智慧,也昭示了中华民族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符号,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马未都提出质疑的缘由

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时候,著名文物收藏家马未都却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观点。他认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很可能并不属实,因为宋代的制陶工艺还无法烧制出如此巨大的缸。

马未都之所以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提出质疑,与他的收藏背景和学术专长密不可分。马未都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之一,尤其在陶瓷器方面有很高的鉴赏力和研究造诣。他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说陶论瓷"系列节目,向大众普及陶瓷器收藏与鉴赏知识,广受好评。

马未都收藏陶瓷器数十年,先后收藏了上千件珍贵文物,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制陶工艺有深入的研究。他注意到,司马光所处的北宋时期,烧制大型陶瓷器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当时一般烧制的陶瓷器都不大,即便是著名的定窑瓷器,器型也较为秀美纤巧。要烧制出可以容纳一个儿童的硕大陶缸,在当时的工艺条件下是很困难的。

此外,马未都还从文献记载的角度提出疑问。他发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最早见于南宋陆游的笔记,而北宋时期并没有这个故事的记载。陆游是南宋后期的文人,距离司马光所处的北宋中期已有二百多年。在马未都看来,陆游笔记中的这个故事未必可信,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马未都提出质疑后,立即在学界和大众中引发了广泛讨论。支持马未都观点的人认为,马未都作为收藏家,对古代陶瓷器的工艺特点有专业的认知,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虽广,但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毕竟古代的野史笔记中,类似的夸张故事很多,未必都可信。

但也有不少人对马未都的观点提出了反驳。他们认为,虽然宋代烧制大型陶缸有一定难度,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宋代工匠的技艺是很高超的,不能轻易下定论说他们烧制不出大缸。况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千年,代代相传,没道理是凭空杜撰的。

马未都质疑司马光砸缸故事的观点,在学界和大众中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真实性的讨论。这场讨论的意义不仅在于考证一个历史故事的真伪,更在于反思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流传已久的历史传说。一个历史故事,即便有夸张和讹传的成分,但只要它所弘扬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核是积极向上的,那么它就有存在的意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激励后人见义勇为、机智应变的好故事。

当然,马未都提出质疑的勇气也是难能可贵的。每一个流传已久的历史故事,都值得我们用审慎和理性的态度去甄别和思考。正如马未都所言:"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一个历史故事背后,都值得我们去考证和探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经历了马未都的质疑,或许会让我们对这个故事有新的认识,但它所弘扬的勇气和智慧,依然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唐代成语"请君入瓮"的启示

就在马未都质疑司马光砸缸故事的时候,一个唐代成语"请君入瓮"被人提及,似乎为这场争论提供了新的线索。

"请君入瓮"这个成语,源自唐代武则天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当政时,宰相来俊臣与另一宰相周兴不和。一次,周兴被人告发谋反,武则天派来俊臣去审问。来俊臣设计骗周兴说出了残酷刑罚的办法——"置大瓮,炭火煨之,置人于瓮中",然后他让人按照周兴自己说的办法,将周兴置于瓮中,周兴最终招认了谋反的罪行。

这个成语的关键道具就是一口大瓮。既然唐代有能容纳成年人的大瓮,那么宋代烧制一口能容纳儿童的大缸,也就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请君入瓮"的故事,似乎从侧面佐证了司马光砸缸故事的可信性。

事实上,从唐代到宋代,中国的制陶工艺是有了长足进步的。唐代烧制的大型陶瓷器,主要是大型储物罐、酒坛等,而到了宋代,大型陶瓷器的种类更加丰富,除了各种罐、坛外,还有大型缸、盆、盘等器型。宋代著名的龙泉窑、耀州窑等,都烧制过大型陶瓷器。

近年来,考古发掘也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提供了新的证据。2002年,在司马光的家乡陕西省洋县发现了一处宋代窑址,出土了大量宋代陶瓷器,其中就有一些大型陶缸的残片。这些发现表明,在司马光所处的时代,烧制大型陶缸是有可能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依靠考古发现和唐代成语来判断一个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烟云诡谲之中,需要我们以审慎和理性的态度去探寻。但"请君入瓮"的故事和宋代陶瓷工艺的发展,无疑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增添了一些可信度。

更重要的是,唐代成语"请君入瓮"的故事本身,也是一个关于机智应变的历史佳话。来俊臣面对狡猾的周兴,能够随机应变,用对方的话反击对方,可谓是用智慧战胜了阴谋。这种智慧,与司马光砸缸救人时表现出的机智如出一辙。

历史,从来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故事,而是一座座相互映照的明镜。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和"请君入瓮"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朝代,但它们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智慧应变、见义勇为的共同品格。这种品格,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源泉。

马未都质疑司马光砸缸故事,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真实性的讨论。而"请君入瓮"的故事,则为这场讨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告诉我们,在探讨一个历史故事的真实性时,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要将它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去审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个历史故事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否真实,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精神和智慧。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和"请君入瓮"的故事,正是这种精神和智慧的生动体现。

司马光砸缸故事的现代价值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千年之前,但其蕴含的智慧和勇气,至今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扬。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举动,彰显了一种勇于担当、见义勇为的精神。面对危难,他没有退缩,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救助他人。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弥足珍贵。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需要帮助的人,处处都有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的地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鼓舞我们要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勇于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同时,司马光砸缸救人时所表现出的机智和冷静,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面对危机,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冷静地分析situation,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这种理性思考、灵活应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至关重要。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司马光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冷静分析,要敢于打破常规,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对于当代青少年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勇气、责任、智慧等优秀品质。通过学习司马光的事迹,青少年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如何在困境中勇敢地承担责任,如何用智慧去解决问题。司马光的形象,可以成为青少年心中一座永恒的丰碑,激励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取、不断超越。

当然,在传承和弘扬司马光砸缸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马未都对这个故事提出质疑,虽然引发了争议,但也提醒我们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历史。每一个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都需要我们用严谨的考证和研究去甄别其真伪。只有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历史故事中的精神内核。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经过了千年的流传和演绎,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符号。它所代表的勇气、智慧、责任等价值观,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今天,我们重温这个故事,不仅是为了缅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更是为了在他的精神照耀下,去建设我们自己的人生,去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

结尾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困境中勇敢前行,在挑战中智慧应对。这个故事,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它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文明的星空,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们携手传承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司马光的智慧和勇气,在我们的生命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4/591340.html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代烧不出大缸!结果被一成语打脸”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项羽的一生都做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上项羽的一生都做出了哪些贡献?

项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心中的英雄人物,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时势造英雄。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伴随着朝代的岁月更迭,很多英雄人物陆续粉墨登场。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占据非常特殊的地位。不过,由于秦始皇的残暴专治,秦...

向朗: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被罢免后专研典籍

向朗: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被罢免后专研典籍

向朗(约167年—247年),字巨达,襄阳郡宜城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向朗早年师从于司马徽,并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后随刘备入蜀,历任巴西、牂牁、房陵太守,并拜步兵校尉,领丞相长史,随丞相诸葛亮北伐。因包庇马谡被免职,后为光禄...

李存璋是谁?李存勖能继任晋王他扮演着什么角色?

李存璋是谁?李存勖能继任晋王他扮演着什么角色?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李存璋是五代时期的前晋名将,为李克用十三太保之八太保,在帮助义兄弟李存勖继任晋王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使得前晋转危为安。那李存璋是如何安定前晋的一,追随李克用李存璋是河东道云中郡人,早年从军。乾...

楚汉之战项羽比刘邦胜率要高 最后为什么是刘邦获胜

楚汉之战项羽比刘邦胜率要高 最后为什么是刘邦获胜

项羽才是胜率比较高的一方,为什么刘邦获得了胜利?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项羽是大家公认的英雄,刘邦却是大家公认的无赖,甚至刘邦的王位都是靠自己的无赖获得的。但这样的评价并不客观,甚至还有些片面。刘邦不仅仅是一个无赖,他在政治及军事方面的管理才能是十...

安禄山一人之力就毁掉了半个盛唐 安禄山晚年为何死在儿子手里

安禄山一人之力就毁掉了半个盛唐 安禄山晚年为何死在儿子手里

对唐朝的风云将领安禄山,为何晚年死在了自己儿子手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唐朝的风云将领,安禄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出身西域的安禄山长得人高马大,很能打仗,且一人精通六国语言,不要说放在那个时候,就算是放在今天那也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才。让人唏嘘的是,这样一个几乎靠一...

吕布奋斗一生终成笑话 吕布为何落到这般下场

吕布奋斗一生终成笑话 吕布为何落到这般下场

还不知道:吕布奋斗一生为何却成了笑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吕布才是汉献帝最信任的人《三国演义》中的吕布,自虎牢关开始就戴上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光环,可谓意气风发。可惜却在白门楼上,活成三国最大笑话。那么正史中的吕布又是如何形象呢?其实,吕布跟刘备一样都...

寇准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寇准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寇准善诗能文,有《寇忠愍诗集》传世。他为人刚直,为官时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真宗时,契丹南下犯宋,朝野震惊,欲迁都成都。寇...

刘盆子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刘盆子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刘盆子是汉高祖刘邦的十世孙,城阳景王刘章之后。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刘盆子是新朝末年的枭雄,为赤眉军首领樊崇拥立的傀儡皇帝,在位不到两年,在赤眉军失败后随樊崇投降东汉光武帝刘秀。那么刘秀是如何对待堂侄孙刘盆子的呢。一,汉室后裔刘盆子是西汉城阳景王刘章(刘邦之孙,刘肥之子)的后裔,式侯...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