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南明最 *** 奸臣,如何搞垮鲁监国

中国历史6个月前 (04-16)560

隆武元年(1645年)十月,就在鲁监国为分地分饷问题困扰得不知所措,他明知分饷分地不均,方国安飞扬跋扈侵占兵饷而义军无饷可得,他一再对领义军大臣表示同情之时,却采取了一个惊人的行动,授方国安为大将。

十一月里的一天,冠山绝顶之上筑起了坛台。这天“旌旗蔽空,车马如织”。鲁监国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拜将封群典礼。拜方国安为大将,总统诸营,统一指挥江上抗清大军。

同时进方国安为荆国公,进王之仁为武宁侯。鲁监国本意是举行如此盛大典礼,将激发方国安的忠义之心。结果事与愿违。

1、方国安与马士英、阮大铖合流

方国安,字盘石,贵州贵阳人。崇祯时官至总兵。鲁监国初封为镇东侯,驻严州。本无什么战绩,却能招降纳叛,制造事端。

当南京弘光政权覆亡兵,阁臣马士英挟持太后逃至浙江杭州,欲拥立潞王朱常淓监国,遭到拒绝,并被群臣攻击难以立足。

逃至绍兴谒鲁王朱以海,仍遭严拒,官绅士庶群起而攻之,称其为奸相,必欲杀之。

九江佥事王思任上书请“立斩士英之头,传示各省”,以赎其欺君误国之罪。刘宗周也主张“非斩士英光以收既溃之人心”,他惶惶如丧家之犬,无处容身,最后狼狈逃到严州入同乡方国安军中躲避。

不久方国安又收留了阮大铖。原来阮大铖追随弘光帝出逃至芜湖,弘光帝被俘,他便随朱大典撤退至金华,大典欲留其于军中治事,士民得知后,传檄声讨,称其为逆贼,大典于是将其送至严州。

这样,马、阮成了方国安的座上客。他们共同对所遭不幸愤恨不已,必欲报这种无名之仇。他们投方国安所好,很快勾结在一起。

尽管臣民士庶无一不对马、阮切齿痛恨。方国安却对其十分信任进而上疏请求令马士英入朝,立即遭到反对,张国维“劾其十大罪,乃不敢入”。

而臣下要求遂杀马、阮的呼声仍然不绝,鲁监国却“不能执而诛之。以此赏罚尽失,士气哀沮”。造成恶果,不止如此。他见方国安庇护马、阮二人,不仅不予追究,竟然下令马士英督方国安之军。

除恶不尽,贻患无穷。方国安本来就很少报国之志,马、阮来到后便与其“日议分地分饷”,置国事于不顾。

疯狂地侵夺军饷,致使众多义军无饷可得,逼其遣散不成军,使抗清事业陷入困境。

方国安拜将之后,虽然又组织了大小十余战,但“无败亦无胜”。

因此时清贝勒博洛班师回京尚未返还,清的方针是据守杭州,暂不出击。而蓍积力量,所以此刻方国安军频频出击,不只是虚耗兵力,且潜伏着危机。他本人连同鲁监国对此并不知晓。

鲁监国对暂时的军事相持毫无认真分析以采取积极对策,又重蹈了弘光政权陶醉升平浊乱朝政的覆辙。

2、六奸臣的为恶

鲁监国朱以海宠幸的元妃张氏,是萧山人。

朱以海监国绍兴后,方立为元妃。由于她的受宠,其父张国俊得封伯爵。小人得势的张国俊凭皇亲的关系,“内结阉臣客凤仪、李国辅,外倚悍将方国安、王之仁。颇通贿擅事”。

张国俊等人作威作福,“气倾中外。咫尺大敌,而越城哀衣宽带,歌续宴会如平常”。

他们的所作所为扰乱了朝政。使正直之人寒心,进贤之路堵塞。不久便有客凤仪、李国辅以太监的身份兼制军饷之事发生,又引起朝臣一片反对之声。

鲁监国却不以为然,认为群臣是小题大作不该如此而不予理会。钱肃乐按捺不住心头的义愤,上疏痛揭朝廷存在的严重问题。公开抨击放纵皇亲国戚之失及朝政诸多弊端,且指名道姓。

这是一种勇气。但疏上似乎并未触动鲁监国,却使张国俊及方(国安)、王(之仁),马(士英)阮(大铖),客(凤仪)、李(国辅)之流“恨甚”。

张国俊尤为恨钱肃乐入骨。

这时在宁波抗清举义事变中曾扮演极不光彩角色,乞求饶命而以家资助军的投机人物谢三宾,正积极活动准备混入朝廷。他大肆行贿,打通关节。获得“金万两”的张国俊,便“胁监国,必致三宾于枢要”。

于是朱以海便授命谢三宾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谢三宾的入期入阁,更加剧了小朝廷的混乱,他们沆瀣一气,排挤打击钱肃乐等正直大臣不遗余力。而这时方国安等争饷如故。

进入监国元年(清顺治三年,1646)以后,义军几乎完全处于无饷状态。

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浙东本来是熊汝霖、孙嘉绩首举义旗,率众共同拥戴建立了监国朝廷。

后来“亡将遗兵”纷纷前来,方国安拥重兵权倾一时,出现了“客反居上”的局面。熊、孙等以大局为重,接受这个现实,愿意“与同济难”。但方国安却“逍遥殊无意。一年之中麇饷数百万”。

而这些军饷全出自于当时所控制的八郡之民,百姓负担沉重,弄得“贫富交尽”,这是极其严重的问题。

面对这种状况,拜受礼兵二部尚书的陈函辉长叹道:

“八郡敝矣!诸军犹诛粮无厌,是重弃民也。北来生兵,日益一日,不知此身何所耳!”

他的忧虑全是事实。但可悲的是,从百姓身上残酷搜刮来的军饷,几乎全被方国安等人侵夺,广大义军却全然无份。

3、钱肃乐被逼去职的后果

钱肃乐、孙嘉绩等因无兵饷可筹,再也支撑不下去,他们连名上疏请求放弃兵权,将所部军队归开远伯吴凯指挥,鲁监国不许。

于是钱肃乐又上疏说:

“臣兵不得不散。但臣以举义而来,大仇未复,终不敢归安庐墓。散兵之日愿率家丁数人,从军自效。”

这是沉痛的至诚之言,鲁监国如果能稍作一点主,合理分配一下窘迫的军饷,也不会令义军瓦解,但他却一点主意也没有,只会发出无济于事的“温旨慰留”。

这时反对者们又造谣诽谤说钱肃乐“将弃军逃入闽”,去当隆武朝的大臣。并有风声说有人已派出壮士埋伏于途中准备劫杀。

钱肃乐便不再迟疑,丢下军队,“拜表即行”说:

“臣从今披发入山,永与世辞。请主上加踪迹,断不入闽,以遭殄灭。”

鲁监国得疏后,大惊失色,见这位曾毁家起兵、全力拥戴自己的大臣竟离朝而去,很受感动,但考虑到去志已坚不可挽留,“于是降旨令其往海上同黄斌卿、张名振“共取道崇明以复三吴”。

同时加钱肃乐为吏部尚书兼理户部事。这不啻异想天开!他仍不知钱肃乐何以下此决心。国家已被方国安之流糟蹋得难以为继,空虚得很!不看看义军相继溃散的事实,还谈何雄心勃勃的北伐大业!钱肃乐拒绝了鲁监国授命。

就在这时佥都御史章正宸率领的义军,也因“无饷,乃散军”。当年满怀忠义、满怀希望,惨淡经营起来的抗清义军,这振兴国家的极其宝贵的力量,就这样白白葬送了!

义军溃散,忠臣愤离,监国朝廷国势大坏。

陈函辉对他竭力拥护的鲁监国政权丧失了信心:

“大事去矣!夫无种蠡之才,而有伯豁之佞,何以能久?”

不幸地是陈函辉所言全是事实。“少威断”的鲁监国既无力振作朝纲、纠正时弊,更难驾驭跋扈之臣。

在当时文武朝臣之中,越来越多的是追求个人身家之利,越来越少的是精忠报国之心,贪鄙已成为一种竞相仿效的风气。“诸将骄横,诸臣竞营高爵,请乞无厌。”

而更令忠义正直之臣痛心地是,鲁监国对此竟听之任之,往往尽量满足其无厌之求,溢行赏赐。

他自以为如此便可以拢络人心,安定大局,殊不知乃自乱阵脚。

兵部尚书余煌以沉痛的心情上疏规劝道:

“今国势愈危,朝政愈纷,尺土未复,战守无资。诸臣请祭,则与思先帝蒸尝未备;请葬,则当思先帝山陵未营;请封,则当思先帝宗庙未享;请荫,则当思先帝子孙未保;请谈,则当思先帝光烈未昭。”

这种苦心婆心的劝告,似乎并未发生多大作用。监国朝内已是颓风难挽。

4、江干大捷

鲁监国所任命的大将方国安,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

方国安贪饷恣肆严重地败坏了国事而贻误了战机。

本来监国元年前后的冬春两季,半年多的时间内,是敌人力量相对较弱而监国朝中士气正旺之时,但鲁监国却没有很好利用,以推动战事的进展。

当军饷越来越匮乏,特别是义军已陷入无饷的境地,形势开始急转直下。特别是自春天以来,与跨江相距的清兵,屡次交战均未能获胜,“各营皆西望心碎”,士气低落。

这时王之仁上疏鲁监国说:

“事起日人人有直取黄龙之志,乃一败后遽欲以钱塘为鸿沟,天下事何忍言!臣为今日计,惟有前死一尺,愿以所隶沉船一战。今日欲死,犹战而死;他日即死,恐不能战也。”

自告奋勇,主动请战,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为自甲申(1644)、乙酉(1645)天地翻覆,南明政权相继组建之际,武将们大都拥兵自重,“未建寸功辄封侯伯,竭天下之饷以奉之。平日骄横,卑视朝廷,一闻敌至,莫不逃降。‘战'之一字,虽上趣之不能,而况自请乎!”

鲁监国对此不能不受到触动。

但抗清必须“一乃心力”,全线呼应,彼此协调。由于自方国安任大将军,总统诸营之后,却注意力并未放在抗清事业上,而是“期会不信,调度不灵,故缓急有不相应之势”。尽管江干之上不乏忠义爱国的将士,往往“一处进战,一处退休”。

这种互不协调,使战事难成。所以鲁监国又不能直接去发号施令。对王之仁的请战只有等待时机了。

三月初一日,清军兵船数艘自钱塘江上流而下,督师张国维紧急严令各营守好汛地。

王之仁则驱舟迎战,并急命发炮。“持火者颤不能举,之仁手刃其人,自引火发之,碎一舟。”

当日东南风大起,王之仁率众“扬帆奋击之,碎清舟无数”。张国维随即督诸军助战,“清兵为之少却”。此战取得了胜利。

仅郑遵谦率所部从江中捞取清人所弃之铁甲就达八百余副。这是监国朝自入春以来的之一次抗清大捷,它消除了人们一直对王之仁的种种怀疑。王之仁坚定抗清之志“始如云如日”,大白于天下。对此“江干诸旅莫不称快”。人心为之一振。

5、陆清源之死的真相

鲁监国毕竟是一国之主,他没有忘记抗清复国的大业。他也许很清楚该如何去调动臣民士庶的抗清积极性。

三月十九日是崇祯帝殉国的忌日,即所谓大祥之日。鲁监国下令“三军缟素一日”,并于朝堂设祭,亲自哭临。

想借此激发众人的同仇敌忾之心,以全力抗清。可是不久,阅使之事,又使他恐惧得不知所措。

三月初,隆武帝遣佥都御史陆清源解饷十万,犒师浙东江上诸军,不论它内含多少政治目的,但对抗清事业毕竟是件好事。结果为方国安部下所杀。

原来,当陆清源来到后,方国安令人将饷册交与陆,使其按名册颁发,名册中首列马士英之名,清源将其抹去。马士英大怒,于是挑动国安军中将领斩杀陆清源,同时“纵马提饷”。并且发出檄文“数隆武罪”。把事情弄坏。

张国维听说后,叹道:“自我戕毒,祸不远矣!”

但更恐惧的要数鲁监国,本来他不接受隆武帝之诏已属理亏,此事他更觉理亏且无法交待。生怕被激怒的福建方面发兵来讨。于是“定议抽兵属国维西征”,改令礼部尚书余煌兼兵部尚书,督师江上,“而事不可为矣”。

尽管形势愈加严峻,但不久海上出师的捷报又很使他兴奋一番。四月份,兵部主事王正中率师渡海盐攻下了澉浦城。

五月,黄宗羲率孙嘉绩、熊汝森之义军与王正中合师共3000人,连同太仆寺卿陈潜夫、兵部主事吴大斌、查继佐所率数百人,共同凌海驻扎谭山,准备攻取海宁。这是监国朝将士于最困难时期,由忠义所激的最出色表现。

6、方国安之流降清

但形势的突然恶化,一切成就都又付之东流。

五月中贝勒博洛奉命率师再临杭州,清兵实力增强,士气大振。准备渡钱塘江,挥师东进。而这时自春以来浙江一带大旱无雨,问来波涛汹涌水深江阔的钱塘江变得流细波微,水势枯落。

这对把钱塘江做为天然屏障的明军来说极其不利,岌岌可危。而清军就是因为江水难渡而发动不了攻势,当探得此情之后,便于二十五日,以数十骑试渡不及马腹深的江面,向东岸挺进。

结果,方国安所在的七条沙一带“营头尽散”,二十八日方国安率所部溃逃。二十九日绍兴城得到清军渡江的警报。

当时“江上诸营俱未动、北渡者少”,仍可组织力量抵御。大学士陈盟进劝鲁监国“作亲征六诏,飞递江干”,但这时方国安的将士及其家眷均已拥进绍兴城。

鲁监国惊惶失措,拿不出主意,开始做逃跑的准备。次日便在方国安军的簇拥下逃离绍兴至台州。

其时,方国安已接受阮大铖之计,准备劫持鲁鲁监国降清。特令人看守,而暗中联系降清事宜。鲁监国很快发觉此事,恐惧万分,幸亏看守者患病,鲁监国密令兼程赶来扈驾的张国维等将其袭杀,而乘机逃脱。此刻陆地之上他已难再立足,便从海门仓惶入海,踏上了逃亡之途。

鲁监国脱逃后,六月初一日,清兵进占绍兴。方国安、阮大铖、谢三宾、方逢年等不战屈膝降清。

但其他文武大臣则不负良知及起兵时之誓言,慷慨赴义,写出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7、鲁监国朝的“殉国者”

当方国安挟鲁监国逃出绍兴城时,众人有提议据城抗清。

兵部尚书、督师余煌叹息道:

“数万军犹不能战,乃以老弱守孤城,是聚肉待虎也。”

于是大开诸门,任民避难。因此“一城获全”。之后,他投水而死。礼部尚书王思任,当城破后,绝食而死。陈函辉因追随鲁监国不及,半途相失,返回台州,入云峰山自缢死。死前作六言绝句十章,表明了心迹。

其一云“生为大明之人,死作大明之鬼。笑指白云深处,萧然一无所累”。

当五月二十八日方国安于江干拔营溃逃,各营随之溃散。二十九日钱塘江上只剩王之仁一军尚在,并做由江入海的准备。张国维对王之仁说应抽兵5000分守各营,守住江面抵抗清军。

王之仁流泪说:

“吾两人二年心血,今日尽付流水,坏天下者非他人,方荆国也。清兵数十万屯北岸,倏然而渡,孤军何以迎敌?吾兵有舟可以入海,公兵无舟,速自为计。”

这说的是实在话。

张国维迫不得已,与王之仁作别后便整顿部队追扈鲁监国。辗转追赶到台州后,因无船下海,六月十八日,折回老家东阳,准备治军再举。7天后清兵攻占义乌,东阳不守。亲众劝其转入山中以图后举。

张国维长叹道:“误天下事者,文山、叠山也,一死而已。”

二十六日清兵逼至,张国维整好衣冠东向再拜,说道:“臣力竭矣!”作《绝命诗》三章投入园池之中而死。

王之仁当张国维率军走后,将妻妾子女尽沉于蛟门水中,“捧所奉敕印,北面再拜,投之水”。“乃立旌旗,鼓吹张盖”,泛海至松江。

清兵以为其来降,便将其拥至南京。他“峨冠大袖,肩舆而入。百姓骇愕聚观”。他从容入见清江南经略洪承畴,“自称前朝大帅,国亡当死,恐葬于鲸鲵,身死不明,后世青史无所征信,故来投见,欲死于明处耳。”

洪承畴待之以礼,劝其剃发投降,之仁不从。遂于八月二十四日被杀。而太仆寺少卿陈潜夫于城破日“合室沉河”殉国。大学士朱大典围守金华,清攻月余不下,后以红衣大炮破阵,大典“合门纵火焚死”,其他从容就义者大有人在。

而既未出海又未暴露目标者,则暂时隐忍,蓄积力量以图后举,如所谓“六狂生”中的华夏、王家勤等人,不久又开始了抗清活动。

但鲁监国去而不返,飘泊海上,再无还陆之可能,各支抗清力量终因缺乏统一领导与协同配合,而旋起旋落,不过空发出悲壮的音符而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4/591476.html

“南明最 *** 奸臣,如何搞垮鲁监国”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许褚与赵云之间有何几次战斗?结果如何?

三国时期许褚与赵云之间有何几次战斗?结果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许褚和赵云都是汉末三国猛将,两个人都各有特点,许褚以力大出名,赵云以勇猛出名,在演义中,许褚一般负责保护曹操的安全,赵云一般负责保护刘备的安全,许褚曾和赵云战场上交手,究竟谁的实力更强?许褚力大,为何在赵云面前没有占到便宜?许褚曾和马超...

历史上司马懿为何要拒绝曹操征辟?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上司马懿为何要拒绝曹操征辟?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司马懿三国魏河内温人,字仲达。出身士族。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司马懿拒绝曹操征辟,历来被视为其狡诈隐忍的表现,许多影视作品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有的说他装病7年,有的说他自己压断了双腿,至于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说看不起曹操的出身,也有说是忠心汉室,其实这些都不得要领,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

傅恒在历史上有何本事,能让乾隆一直宠爱他?

傅恒在历史上有何本事,能让乾隆一直宠爱他?

清朝乾隆皇帝有一位十分信任的人,他便是傅恒。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傅恒在乾隆时期大名鼎鼎,他从一名小小蓝翎侍卫起步,在不到30岁年龄便入职军机处,出将入相20余载,成为乾隆的股肱之臣,极得乾隆宠爱,为乾隆盛世立下赫赫功绩。纵观傅恒的一生,文韬武略,无一不精,始终活跃...

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会惨败 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会惨败 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对赤壁之战曹操为何惨败,因为他在这一年接连失去三个最重要的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建安十三年,华夏大地上发生了一件大事,直接决定了历史的走势,这件大事便是赤壁之战!提起赤壁之战,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大家都对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非常了解,知道此次大战中曹操遭到了大败...

申屠嘉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申屠嘉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一朝天子一朝臣指新的帝王登基后,旧朝的臣僚被新的臣僚所代替。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申屠嘉,姓申屠,名嘉,梁国睢阳人。秦末时期,申屠嘉跟随汉王刘邦对抗西楚霸王项羽,依靠战功不断升迁得以重用,相继担任队率、都尉等职,跻身中高级将领的行列。在汉惠帝时期升任为淮阳郡守,公元前17...

有哪些与柳开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柳开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柳开(946年-999年),原名肩愈,字绍先,改名柳开,字仲涂,自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河东郡解县人,北宋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开宝六年,考中进士,起家宋州司寇参军。宋太宗时期,擢任右赞善大夫、常润二州知州、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上蔡县令、崇仪使、知宁边军、全州和...

三国时期姜维与赵云二人的实力如何?有何差距?

三国时期姜维与赵云二人的实力如何?有何差距?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虽然错用马谡,丢失街亭,遭到失败,但是,却有一个很大的意外收获,就是收降了姜维。姜维在投降诸葛亮之前,曾和老年的赵云在战场上交过手,两个人谁更厉害一些呢?从结果来看,谁更占优势?姜维当时很年轻,可以说是少年英雄,因为在魏国不受重...

合肥之战孙权被围攻后是如何被救的?

合肥之战孙权被围攻后是如何被救的?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与曹魏两方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周泰是孙权手下大将,在曹操三员大将张辽、徐晃和许褚的的合围下,救出了孙权,可以说,周泰在此战中超常发挥,否则,怎么可能救出孙权?那么,周泰一个人怎么能从张辽、徐晃和许褚这三个人的眼皮底下救出孙...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