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四岁让梨的孔融,最终却因为“弑母”被曹操处死,到底怎么回事?

中国历史6个月前 (04-16)520

“孔融让梨”的故事至今都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段佳话,四岁的孔融,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更成了道德的楷模、谦让的典范。

那么,如此懂得谦让的孔融后来又怎么样了?课本里没有讲,然而世事无常,孔融最后竟然因为不孝“弑母”的罪名,被曹操杀害了。

这真让人很是矛盾,一个人虽然会变,但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大变化?孔融到底又是怎么死的?

“孔融让梨”,千古佳话;

孔融,字文举,鲁国(就是现在的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中的老大,他还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孔融小的时候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亲戚们看到孔融才四岁,就这么聪明早慧,还懂得互相谦让的道理,认为他将来必定是个奇才。

就因为“让梨”这件事, 从古至今孔融都是中国孩子要学习的好榜样。

而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教育人们,凡事都要遵守公序良俗,要要有谦让的美德。

初入仕途,刚正不阿;

司徒杨赐听说孔融品行很好,便征召他进入幕府,当了一名幕僚。

“幕僚”就是古代地方军政长官衙署中的参谋、书记或顾问之类的官职。

孔融当官后刚正不阿,他发现朝廷里很多宦官的亲戚都有 *** 、违法乱纪的现象。

于是便对那些违纪的官员,不论其官职大小、背后关系软硬,均一视同仁,都或贬谪或罢免的秉公处理。

在当时,就连朝中的尚书都不想得罪宦官背后的力量,恐怕连累自己。

便把孔融召来一顿训斥,责备他检举的大多都是京中宦官的亲戚。

但孔融却据理力争,对他们的罪行毫不退让,坚持自己的判罚。

后来大将军何进又封孔融为“侍御史”,最后还做到了“虎贲中郎将”,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备团团长一职。

再后来,董卓进京后废掉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当了皇帝。

汉献帝刘协非常器重为官刚正不阿的孔融,经常向他征求治国兴邦的意见。

一时间孔融风头正旺,自我感觉良好,便慢慢地飘了起来,说话也越来越直、越来越冲,锋芒外露,在朝廷里也得罪了不少人。

等后来董卓完全架空了汉献帝,把持朝政,开始执掌朝廷官员的废立等重大事项。

为此,孔融便看不上董卓,经常在朝廷上出言顶撞董卓,与其争辩,并且言辞激烈。

搞得董卓对孔融怀恨在心,便联合一些官员把他打发到黄巾军最猖獗的北海,当了个北海太守,被时人称为“孔北海”。

孔融当了七年的“北海相”,最后在与袁谭的战争中失败,便投靠了曹操所谓的东汉朝廷。

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同,处处针锋相对;

“黄巾起义”爆发后,天下大乱,曹操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统一了北方,建立起曹魏政权。

公元196年,曹操野心越来越大,废除了三公,自己当了丞相,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最终成了傀儡皇帝。

但孔融忠于汉室,对曹操挟持皇帝的做法甚是不满,于是便开始疯狂地反对曹操。

孔融仗着自己是“建安七子”之首、有名的大儒,多次在公开场合讥讽曹操,处处与他针锋相对。

但凡是曹操提出的建议,孔融都要去反对,后来甚至开始写文章,对曹操进行人格攻击和侮辱。

由于孔融经常让曹操下不来台,使得曹操很是生气,但碍于孔融的名声太大,又不便对他怎样。

比如:

曹操曾颁布“禁酒令”节约粮食,以保证打仗时军需使用。

曹操为什么要“禁酒”呢?就是因为酿酒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而这些粮食本可以用于军队的口粮。

在当时,东汉末年的普通百姓,若是谁家敢私自酿酒,就会因此而惹上牢狱之灾。

曹操的“禁酒”本是件好事,但孔融却极力反对。

为什么呢?因为孔融偏偏是个嗜酒如命的人,曹操的“禁酒令”也彻底影响到了他的生活。

孔融为了捍卫自己喝酒的权利,还专门给曹操上书《难曹公表制禁酒书》,以示反对。

孔融在文章中对曹操极尽讽刺和挖苦,说:“如果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那么夏、商朝都是因为女色而亡国,那你为什么不禁止百姓结婚?为什么不把女人一起禁了呢?”

孔融把曹操一顿好骂,怼的曹操哑口无言,禁酒之争也以孔融全胜而告终。

这也使得很多人认为,曹操“禁酒”是小题大做,其实根本用不着“禁酒”,搞得曹操对孔融甚为恼火。

还如:

曹操出身低贱,他的父亲曹嵩是东汉末期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出身宦官家庭背景的曹操,很受世人的鄙夷。

俗话说“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孔融就专揭曹操的短,并以此大做文章,辱骂曹操是太监的后代,没做过什么好事。

直把曹操气的五脏俱焚,但是也都忍了下来。

再如:

随着曹操的奸雄本性逐渐显露,孔融对其的言辞也变得更加激进,经常触犯曹操的禁忌。

曹操早就听闻袁绍的二儿媳妇甄宓长得漂亮,便想收为己有。

公元204年,曹操包围了邺城的袁绍,待攻下邺城后,便迫不急待的命人去寻找甄宓。

可是手下人却面露难色的告诉他,甄宓已经被您的大儿子曹丕抢先一步给抢走了。

曹操气的干着急,却也无可奈何,总不能再去抢自己的儿媳妇吧!只得吃个哑巴亏,但心中也是愤愤难平。

孔融得知此事后,特别反感曹操的做法,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

“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曹操看完以后觉得很困惑,因为这个历史上没有记载。

于是就把孔融请了过来,询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好的建议要跟自己说?

孔融对着曹操说道:“当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现在您又‘大义割爱’,把甄宓赐给了你的儿子,真是当世的佳话呀!”

其实孔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曹操为老不尊,父子二人为了一个女人争风吃醋,居然还想共享一个女人,就好比妲己作为战利品,被周武王赐给了弟弟周公,着实有些让人看不起。”

曹操听后这老脸立马红了,他知道孔融是拐着弯儿在骂自己,气得暴跳如雷,真想立刻就杀了孔融。

祸从口出“不孝弑母”,曹操痛杀孔融三族;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在和一些名士喝酒聚会之时,曾口出奇言,提出了“父母无恩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 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父母无恩,自己有粮食,宁愿给陌生人也不给父母。

再给大家解释一下,孔融这一套理论说的是啥意思:

“儿女都是父母欢愉之后的结果,母亲其实无非是一个装着孩子的容器,等孩子出生后,也就跟母亲没有啥关系了。”……

“父母跟自己没有什么恩情,自己有食物的话,宁愿给陌生人吃,也不会给父母吃。”

孔融所说的这一套理论,别说是在被礼仪束缚的古代,就算放在现在,这番不孝的话也属于大逆不道,自然是引起当时社会名流和名士的声讨。

当曹操听到这些话时,大喜过望,觉得自己报仇的机会来了。

因为孔融发出这样的言论,不仅颠覆了世人的传统观念,而且还违背了伦理孝道。

对孔融早起杀心的曹操,正愁着用什么样的理由杀死孔融呢?这下可好,孔融却把刀柄递给了曹操。

因为孔融权不高、位不重,但名望实在太大了,曹操也不想背上“杀害贤良、排除异己”的骂名。

公元208年9月,曹操终于抓住机会,利用他人的诬告,将孔融关进牢狱,准备以“违天理、破礼法”的罪名,将孔融全家满门抄斩。

当曹操派来的士兵来到孔府抓人时,府内男女老少哭声一片。

但是孔融的一双儿女,却在院子里气定神闲地下着棋,仿佛这一切都跟他们无关。

孔融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但不希望自己的儿女也受到牵连,于是便苦苦哀求这些士兵,希望放过他们。

孔融说:“丞相认为我有罪,我随你们走便是,但是两个孩子还小,能放过他们吗?”

当时孔融的九岁儿子孔褒(bǎo),听到了父亲的求情后,心里非常着急。

为了保护母亲和姐姐,他挺身而出,不慌不忙的说道:“父亲,您不要再恳求了,他们是不会放过我们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整个鸟巢都被翻倒了,那么里面的鸟蛋,还能保持完整吗?”

曹操听了小孔褒的话,也感到有些惭愧,他也认为自己的行为确实有些残忍,便想放过孔融一双儿女的性命。

可是曹操转念一想,恐怕这又是一对未来的小孔融,真害怕他们将来对自己不利,于是便狠下心来将孔融全家杀死。

至此,孔融一家老少全都被曹操杀害了,也包括他那九岁的儿子孔褒,在留下的这句千古名言之后,也从容的走上了断头台。

这便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成语典故。

小孔褒所说的这八个字,也成了千古名言,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后人还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句成语,来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也无法保全。”

通过笔者的讲述,大家都知道孔融并非是真的杀了自己的母亲,而是曹操硬给他扣上了“不孝弑母”的这个罪名。

结语:

孔融因为“不孝”的罪名而死,其实并非因为他的言论举止,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与曹操的政见不同。

曹操想成就霸业,孔融却希望他能够忠于汉室,如此一来,曹操必然要为自己扫清障碍,所以孔融之死也是必然的。

但孔融之死,也有他自己持才傲物,口无遮拦的缘故,人贵有自知之明,处世当审时度势,而不是目中无人、率性而为。

总之,“融四岁,能让梨”的典故,一直被人们传颂,更是赞扬了他的孝道和品德。

《郑重声明:此作品仅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并已开通全网 *** ,未经作者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载、盗用、搬运,侵权必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4/591515.html

“四岁让梨的孔融,最终却因为“弑母”被曹操处死,到底怎么回事?” 的相关文章

李罕之是谁?他与张全义为何会反目成仇?

李罕之是谁?他与张全义为何会反目成仇?

李罕之,唐末五代时的军阀,他 生性残暴,故绰号“李摩云”。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文德元年(888年),河阳节度使李罕之遭东都畿都防御使张全义袭击,只得放弃河阳而投靠晋王李克用。此后李罕之长期依附河东军而侵袭河阳,以图报仇。但光化元年(898年),李罕之却突然背叛...

良妃被称辛者库贱婢是因为什么?

良妃被称辛者库贱婢是因为什么?

良妃,卫氏,满洲正黄旗人,内管领阿布鼐女,康熙帝妃嫔。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辛者库是包衣的一种,和包衣佐领一样,为皇室服务。辛者库虽然是奴才的意思,可是满清官员在皇帝面前都称奴才,例如和珅在乾隆皇帝面前就是满口奴才。辛者库出身的人身份也不是那么低贱。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家奴,佣人。他们可以参加科举,做...

司马炎最后继位给司马衷与贾南风有何关系?

司马炎最后继位给司马衷与贾南风有何关系?

司马炎,晋朝开国皇帝,谥号武皇帝。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晋武帝司马炎并非昏君,他儿子众多,为何非得立一个智力堪忧的儿子当继承人呢,主要是封建帝制不容随便推翻,加之他为了稳定自己的长久统治,所以才把司马衷推上王座。一、关于“嫡长子继承制”众所周知,古代帝王传...

诸葛亮明明知道北伐难以成功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诸葛亮明明知道北伐难以成功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诸葛亮明知北伐难成,为什么他还要坚持北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相诸葛亮,在先主刘备去世后,曾进行了五次北伐,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每一次他都是信心满满地率军出征,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后世之...

朱棣两次下令将数万名尼姑和道姑被逮入狱,是为了什么?

朱棣两次下令将数万名尼姑和道姑被逮入狱,是为了什么?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两次下令:“凡北京和山东境内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师诘问之”“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者,悉关京师。”一时,数万名尼姑和道姑被逮入狱,接受诘问。六根清净的尼姑和道姑究竟犯了什么事,竟让朱棣如此...

刘备三顾茅庐只为了一个诸葛亮吗 背后还有什么目的存在

刘备三顾茅庐只为了一个诸葛亮吗 背后还有什么目的存在

还不知道:刘备不惜三顾茅庐,只为得到一个诸葛亮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荆州名士集团三顾茅庐,是世人津津乐道,传颂已久的佳话,刘备礼贤下士,孔明玄德君臣知遇,但也有人从现代视角出发,将其解读为诸葛亮自我炒作的产物。其实诸葛亮的脱颖而出,自然是由于他不世出的才能...

张温: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他为何遭到孙权忌恨?

张温: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他为何遭到孙权忌恨?

张温(193年—230年),字惠恕,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黄武三年(224),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孙权原先害怕诸葛亮会有意留难张温,但张温不担心。在呈...

阴丽华是什么出身?她为何能如此得宠?

阴丽华是什么出身?她为何能如此得宠?

阴丽华是东汉刘秀的第一位结发妻子,被后世许多的人称赞为贤后。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是东汉时期流传的一则千古名句,由汉光武帝刘秀亲口所说,其中的阴丽华(东汉的第二位皇后)就是他的妻子。那阴丽华到底有何魅力,让刘秀如此喜爱一,出身名门阴丽华为南阳豪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