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中的八贤王是谁?八个王爵又各是什么?
在宋代为背景的杨家将、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等书中,都有一个为人所知的八贤王。
八贤王住在南清宫中,手持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金锏,可以先斩后奏。这个八贤王也是忠臣良将更大的靠山,而且北宋每一个皇帝当政期间都有一个八贤王,称之为“九朝十八帝”。
那么,八贤王到底是谁呢?有的书中称他是赵匡胤次子赵德昭,但更多的故事中则是称他是赵匡胤的第四子赵德芳。
至于八贤王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何又叫八贤王?这段故事牵扯着宋初的一段疑案——烛影摇红。
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用了建隆和开宝两个年号。
在开宝九年的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因病重而卧床在万岁殿。赵匡胤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就召见了晋王赵光义进宫安排后事。也有记载称赵匡胤召见的是赵光义和赵德芳,或者是只召见了赵德芳,但送信的太监只通知了赵光义,反正最终只有赵光义进了宫殿。
这一场兄弟相会,赵匡胤屏退了所有宦官和宫妾。宫人退到殿外,不知道兄弟两人到底谈论的什么,又不知为何起了争执,只看见室内烛影摇动,赵光义起身闪避。最终,只听见赵匡胤用斧子击地,大吼一声:“汝好为之!”说完之后,气绝驾崩。
这就是野史中记载的宋太祖赵匡胤之死的疑云,被称为“烛影斧声”或者“烛影摇红”。因此,有人认为赵光义是谋害兄长篡位,或有说是他举斧砍赵匡胤,或有说赵匡胤知道他篡位要砍他。
在赵匡胤驾崩之后,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又有了一个“金匮之盟”。
这是一个盟约,早就立好的盟约。据《宋史》记载,在赵匡胤即位第二年,他的老妈杜太后病重,询问一旁照顾的赵匡胤说“你知道你是怎么得的天下吗?” 赵匡胤回答说“全靠祖宗和母亲的庇护”。杜太后说“不对,你能得天下是因为周世宗将皇位传给了幼子,要是周朝有长君你岂能得天下,你要记住这个教训,以后将皇位传给你弟弟,这才是社稷之福”。赵匡胤自然不敢拒绝,答应了下来。杜太后又让丞相赵普记录下来,密封于金匮(柜)之中。
这份盟约,就让宋太宗之位名正言顺。不过,这份盟约也是引人争议,其中疑点重重:
之一,金匮之盟虽然被认为是有的,但内容却无人可知,多被认为是三传。也就是赵匡胤传位赵光义,赵光义传位弟弟赵廷美,赵廷美再传位于赵德昭。但是,这个有点离谱,能以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可不是一个简单人物,自古因皇位之争父子兄弟相残比比皆是,他又怎么会将皇位像过家家一样传。
第二,是年龄问题。赵匡胤是927年出生,建隆二年是961年,当时的赵匡胤才33岁,正值壮年。而且当时的赵德昭就11岁了,杜老太后为什么就这么急切的逼着赵匡胤以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呢。再者,赵匡胤驾崩时,赵德昭都已经26岁了,可不是柴宗训那样只有7岁,继承皇位已经绰绰有余了,没必要传给赵光义了。
第三,这份盟约都知道是赵普进献的。但是,如此重要的事件却没有一丝记载,各种史料记录中都没有说过赵普献金匮之盟。
总之,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疑团云云,由此有了很多的演义故事和戏曲杂剧。也正是在烛影斧声的谜团之下,有了一个为人所知的八贤王。
八贤王的来历
在各种为人熟知的演义评书和戏曲中,八贤王一般都是赵德芳,是宋太宗赵光义所册封。
关于赵光义册封八贤王,实际上也是有着不同的版本:
在戏曲《贺后骂殿》中,就是说的这段故事。当初赵匡胤不明不白的驾崩,赵光义继承皇位。赵匡胤的正宫皇后贺皇后,让长子赵德昭上殿质问赵光义。赵光义很是恼怒,下令斩杀赵德昭。赵德昭也是个硬脾气,没等皇叔斩自己,自己直接一头撞死在了大殿的柱子之上。
贺皇后听闻后,带着赵德芳上殿,怒骂赵光义。赵光义自知理亏,把昭阳院改成养老宫供贺皇后居住,把她当作太后侍奉,又册封赵德芳为八贤王。
何为八贤王呢?就是八个王位,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晋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在八个王位之后,赵光义再赐给赵德芳一对凹面金锏,上可以打昏君,下可以打谗臣。
再有相关评书和戏曲说,也有八贤王的说法。赵光义封赵德芳的八贤王,分别是保国王、护国王、殿前王、殿后王、殿左王、殿右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一个王爷一千岁,是为八千岁。
这还不算,赵光义又封赐了赵德芳两宝。之一宝是一柄上有1龙3凤108孔的凹面金锏,杀一个皇上摘一个龙,灭一个娘娘去一个凤,斩一个奸臣填一个孔,这是执掌朝纲之宝,也相当于一千岁;再一宝是金镶白玉锁,是保命之宝,天下没有能杀八贤王的人,又相当于一千岁。因此,八贤王也等同于皇帝,可以左右朝纲,能够封赏大臣。
又因之一代八贤王出现于赵光义即位初期,与杨家将的故事总是联系在一起。在杨家将的相关故事中,也有八贤王的来历。
在《金枪传》版本中,赵光义也是在贺后骂殿时册封了赵德芳为八贤王。这里的八贤王也是八个王爵,分别是一勤、二良、三忠、四正、五德、六靖、七孝、八贤这八个一字王爵。
八个王位之外,赵光义又御赐赵德芳八只五金不加的镶金八玉锁,再赐一把可打昏王奸臣的监国凹面金装锏。此外,赵光义还专门在皇宫对面给他建造了一座南清宫,而且上朝也是坐在龙案之旁。
因此,八贤王也是可以监国摄政之王。而且八贤王是可以世袭罔替的,北宋一代皇帝就有一个八贤王。直到南宋的宋孝宗即位,成为了赵德芳的后代。
在另一个版本的《金刀杨令公》中,就详细一些了。
烛影斧声中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登基为帝。在举行典礼之时,贺皇后却带着赵德芳上殿而来。贺皇后当着众臣的面责斥赵光义,先帝死时身边只有你一人,而且你称帝竟然对我们母子一声招呼也不打,对得起尸骨未寒的先帝吗?
这要是处理不好,赵光义这个皇位也不好坐。赵光义面对嫂子的责斥虽气,却也快速冷静下来,反问道“先帝去世之时确实只有我在场,但他驾崩就该由我负责吗,当时你又去哪了?我登基的确没向你们打招呼,但却是遵从先帝遗照,是处理国家大事更重要,还是向私人打招呼更重要。”
赵光义这话有点过分了,欺负贺皇后孤儿寡母。众臣心里都捏了一把汗,认为必然会有一场争吵,难以收场。
谁料贺皇后却是让赵德芳拿出了一道诏书,是赵匡胤的遗诏。这份遗诏上面只有一首诗:此病不起入膏肓,谁承大位费思量,我儿年幼难为主,当让贤哉襄理王。
在这个版本中,太子就是八岁的赵德芳,襄理王是赵光义。赵光义一直野心勃勃觊觎皇位,当初奉命巡视边关之时,竟然以赵匡胤给的空头圣旨册封八个手握重兵的大将为八家令公,御赐八支金批虎头大令。赵匡胤对此很是不满,将八大令公改为了八令公,只管守令,却不列公爵。因此,赵匡胤在临死前传位给赵光义是给妻儿留下了一条活路。
实际上,赵匡胤去世那一天确实宣召了赵光义。当时的赵匡胤病重的已经骨瘦如柴,他宣召赵光义,说的正是要传位给他。但是,赵光义又怎么敢应承呢,连忙说不敢。赵匡胤冷笑了一声,问他没有称帝之心吗?这更是吓着了赵光义,连忙说没有,一定辅佐太子。赵匡胤也没有多说,让他离去了。
离开皇宫后,赵光义害怕了,担心自己被赐死。当晚赵光义进宫报告边关十万火急之事,又去觐见了赵匡胤。殿外的太监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只看见烛光将赵光义的人影映照在窗户上,他好像还拿着一把斧头,落了下去。然后,赵光义就喊了一声万岁驾崩了。不过,赵光义那一斧头到底砍没砍着,评书中也是没下论断。
再回到赵光义即位之时,他听闻哥哥赵匡胤传位给自己后,放声痛哭。这哭可是真哭,赵光义走下来,让贺皇后带侄子赵德芳去梳洗下,让他登基。
贺皇后执意不肯,坚决遵从赵匡胤遗诏。赵光义眼见如此,自然不能亏待了侄子赵德芳。于是赵光义就封了八岁的赵德芳为八王,一岁一王,分别是天王、地王、山王、水王、福王、和王、星王、贤王,称为八贤王;再赐赵德芳打王瓦面金锏,让工部给他建造九百四十九间的南清宫。最后,赵光义还许下八贤王世袭罔替,可以封赏大臣。
这两个杨家将版本中的八贤王来历差不多,都是最后一个王爵为贤王,因此简称为八贤王。八贤王赵德芳也确实是明辨是非的贤王,而且他权力虽大却没有滥用过。后来,八贤王也就赐了寇准一个天官,呼延丕显一个王爵,但也都禀奏了皇叔赵光义。
当然,赵德芳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二十三岁就去世了。八贤王赵德芳是经过演义评书加工虚构而出的人物,是正义的化身。